基于当代历史题材绘画创作变革的反思
田原 杨玺
摘 要:在历史题材绘画方面,欧洲是油画创作的发源地,典型代表作品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革命古典主义作品以及浪漫主义作品均可体现当时的革命浪潮。艺术家利用艺术作品传达出激昂的革命热情,反映出自身对国家的美好愿景,这些作品因此成为鲜明的时代符号。
关键词:当代;历史题材;绘画;创作变革
作为主题性绘画,历史题材绘画充分借鉴重大历史事件,以此为创作题材,一般而言,这样创作出的作品非常典雅、肃穆,同时具有多种功能,比如纪实功能等。我国当代历史题材绘画作品更加自信,而且成熟度越来越高,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题材解构,二是视觉语言,三是作品的当代性诠释。
一、题材解构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历史题材绘画具有非常突出的社会功用。其一,历史题材绘画具有主题性承载功能,其图像记录价值不会消失。其二,因为历史题材绘画本身属于绘画范畴,所以能够针对绘画语言,以图像性为基础,从中提炼艺术美,而且这份艺术美还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历史事件时代性之美,第二部分是艺术家语言个性之美,第三部分是将历史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通过此类社会功用,还能够看到其教育功用。对于广大民众的审美水平而言,历史题材绘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参与度,它与精英艺术有很大区别,没有小众化特征,而是以广大民众为对象,利用人尽皆知的历史事件,使更多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当图像传达出相关信息时,人们便进入熟悉场景,一方面在审美过程中,人们能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因为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者为艺术家,所以作品一定与其个人精神感受以及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同时审美受众存在诸多差异,比如文化背景等,因此即使面对同一历史事件,人们也会产生不同感受。在审视作品的过程中,此类冲突能够发挥出对观者的引导作用,让他们产生思考,积极影响受众审美,使其将大量精力投入作品,在此过程中促进审美深化,不仅使人们接受历史教育,而且获得美育体验。虽然历史具有突出的抽象性特征,但是它由众多瞬发事件组合而成,必须用不同形式进行维系,而绘画便是其中一种,它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西方艺术史》中写道:“在艺术上,持久性要比独特性更为重要,集中的、瞬间的价值命里注定要被永久性所超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德拉克洛瓦一心想要成为一个“纯粹的古典主义者”。虽然历史具有理性特征,但是人们在认识历史时却非常感性,利用感性认识记录与传递客观事实,此种矛盾的存在拓宽了艺术创作空间,无论是艺术创作与审美接受还是艺术家与审美大众,均可相互碰撞,引发无限思考,由此反复解构历史,形成新意识,一次又一次地将历史瞬间和艺术永恒融为一体。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历史题材绘画持续转变,历史绘画冲破博物馆等特定机构,不仅歌颂英雄以及服务于意识形态,而且突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对于艺术家而言,多元文化以及多样化感受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他们创作主题性绘画,还可以使其与大众审美更好博弈。以历史题材为核心所进行的艺术创作,虽然看似为命题作文,但是远比命题作文难度大。对于艺术家而言,既需要给予历史事实充分尊重,也应该关注自身感受,必须使两者处于平衡状态,因此对创作提出更高要求,一定要杜绝简单复原以及毫无节制的想象,应该凝练历史,并确保其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始终与历史发展同步,使艺术服务于政治,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满足受众审美需求,以市场价值为导向,最大程度获取经济效益,实现商业化运作。在创作过程中,这部分问题无法避免。谁是主角?是掌握权力、决定社会走向的政府,是那些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是大时代中批评的声音和大众的审美取向,还是力求把握时代脉搏的艺术家们?话语权的归属,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历史题材绘画的走向,更拷问着艺术创作的目的和意义。
二、视觉语言
大量优秀作品需要发挥多种功能,不只是记录历史,相较于普通博物馆订件,差异较大。其以历史题材为基础,从个人角度探索艺术语言之美,比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以及以刘开渠为主创作的《胜利渡长江》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题材绘画模式发生变化,不再是围绕政治的英雄进行曲式,而是更加全面、深入地探索艺术本质,充分研究艺术表现形式,在确立纯粹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受社会变革的影响,随着多元文化日益兴盛,开始绽放光芒[1]。2005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启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1840年以来的100个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创作主题。此次大规模的活动翻开了中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新的篇章,形成了国家出资、政府订件、博物馆收藏的模式。对于我国当代历史画而言,上述措施发挥着极大促进作用,其意义与价值不容小觑。以杨参军《南京三十万被难同胞祭》为例,这一作品进行了形式语言创新,因此引发争论,其中包括两个对象,一个是艺术创作形式,另一个是历史真实性。再如《公元1945年9月9日9时南京受降》,这一大型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者是陈坚,该作品两方面的表现非常出彩,一方面是历史真实性,另一方面是艺术家的责任感,并且其艺术语言也值得被关注,这项内容的成熟度非常高,由此反映出当代写实绘画在艺术上的自信。另外姜建中的《江南制造局》以及俞晓夫的《鲁迅在上海》等的形式语言非常突出,展现了极强的个性特征。在创作历史主题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并未忽视个体突出的艺术符号,反而加强对个性艺术语言的应用,从而作用于历史作品,使其具备极强的时代文化特征[2]。
三、作品的当代性诠释
即使是现在,在面对历史题材绘画的时候,也不必用大量语言深究它的价值,现阶段人们所处的时代具有极强的复杂性,而且多元化特征日益显著,由此可见需要反复解构历史、探索历史的价值等,提出相应要求,在完成解构的基础上进行多元化且个性化的解读,进而满足不断变化的各种各样的需求。根据当下审美可知,它不仅多变而且较为麻木,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广大民众造成严重冲击,触及人们所有感官,进一步影响历史题材绘画,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其发挥空间,能够将作品记录功能放在一边不做考虑,全身心投入绘画。虽然当下的历史题材绘画可能与以往历史题材绘画相同,要具有部分特定功能,不过完全不会对艺术家产生影响,他們仍旧能够以个人语言以及文化背景为基础,对相同历史作出独特解读。其一,此种类型的作品能够体现出国家集体意志;其二,此种类型的作品运用了艺术家个体艺术语言。时代的飞速发展,对历史题材绘画产生极大影响,促使艺术家的身份发生改变。此种改变最鲜明的表现为,艺术家高度追求图像性、题型与类型都相同的作品,与此同时创作手法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具有艺术家个性特征,日益降低作品的功能与记录价值,但是能够解构个性化艺术价值与围绕艺术家文化背景和主观思考的新历史。对比19世纪的象征主义,此类解构与主题性绘画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当时绘画历史的解构暗喻真实历史,这种改编具有两项鲜明特征,一项是文学性,另一项是戏剧性,能够达到社会流行文化要求,但是根据当代历史题材绘画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存在历史暗喻,而且日益消除其文学性价值以及叙事性价值,此种改变符合当代主流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3]。从某种程度来说,历史题材绘画的生发往往依赖于多种功利性价值,比如宣传价值以及教育价值等,不过始终反映出当代艺术家的风貌,体现出他们的个性表达,只要是优秀历史题材绘画,必定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尤其是现阶段,作品只有具有高度艺术价值才可以生存。当下,亟需看到全新的图像解构,并通过其反映出历史在当下所蕴藏的全新涵义。个性化表达不仅具有优势,也存在一定劣势,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一定要守住底线,即真实与责任。其一,就真实而言,通常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真实,另一部分是艺术真实。在创作历史题材绘画的过程中,一定要忠于历史与真实,当重新解读历史的时候,需要以全新文化以及时代背景为基础,从而赋予历史新的内在涵义,而非成为超越历史真实的假象[4]。其二,从艺术真实的角度来讲,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当创作者进行实际创作的时候,必须忠于个人情感,而不是肆意发挥,在个人文化背景下,结合自身经验对历史进行解构,这便是艺术家的创新,利用个人艺术语言达到历史再现的目的,让历史题材作品应运而生,并确保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个人符号。虽然图像构造具有非常突出的复杂性以及新颖性,同时艺术语言也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化以及符号化特征,但是这两者仍旧无法代替整个创作过程,所以对于艺术家而言,一定要长期获取与积累历史资料与一系列讯息等,真正融入历史情境,将各种时空特征融入作品,将沉重的历史赋予作品,唯有如此才可以让作品充满力量,如若不然作品将非常空洞。
综上所述,创作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之前,艺术家一定要全面了解当时的历史,而且必须形成深刻认知,真正融入其中,探索创作所呈现的主题。当进行实际创作时,创作者应该有效掌控主题思想,明确作品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弘扬的精神等。在认真、精确考虑与分析之后,充分应用所形成的构思进行立意,由此构建画面结构,确定各个主题元素,创设画面的意境,通过一系列绘画技巧,准确地体现出历史题材的内容,艺术家应该带着使命感进行创作,从而创作出优秀的历史题材绘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刘少宁.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题材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
[2]胡莺.绘史与证史:对中国历史题材绘画的思考[J].长江文艺评论,2017(4):107-109.
[3]肖玉文.新中国历史题材绘画的发展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4]康凯.战争纪念馆中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与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6.
作者单位: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