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的有效策略

    夏福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已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生活化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内容融入到生活化背景中来,借助于贴近生活的案例实施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很多知识内容源于实际生活,但因为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直以来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更加倾向于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明显不足。将初中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让学生在语文中感受和认识生活,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教学导入生活化

    过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总结课文中心思想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枯燥,将语文知识固定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不利于初中生知识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也难以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加灵活形象地呈现语文知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养成学以致用的目标,应当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过程中,若选择过去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首先阅读课文,再记忆生字,背诵经典段落,学生往往会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普通的语文课,无法加深印象。因此应当联系实际生活,引发学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篇课文的课堂导入时我说:“大家知道,童年是我们人生中记忆最深刻也是最快乐幸福的阶段,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了乐趣,各位同学的童年肯定也有着很多有趣的故事吧,哪位同学愿意上台为大家分享自己童年的趣事呢?”問题提出之后很多学生都纷纷举手,开心地讲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几分钟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大家说得都很有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大家想知道吗?”依靠这样的生活化课堂导入,让学生能够和作者产生心理和思想上的共鸣,有效调动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学习这篇文章。

    二、课堂提问生活化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态度应当与学生相趋同,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把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借助于贴近实际生活的提问来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激发他们的生活情感,让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更好地体会和感受语文的魅力。

    比如,对于《散步》这篇课文的教学,在文中一家人针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这一问题出现分歧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同学们,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会如何选择呢?是听妈妈的话“走大路”还是听儿子的意见坚持“走小路”呢?学生充分交流讨论之后,再问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学生们分别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氛围十分活跃,最后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对本文的中心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采取生活化提问的方式能够有效拉近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强化他们和文本的交流,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若单纯的营造单一的情境,可能会让学生觉得阅读起来较为枯燥,因此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多元化的情境,充分发挥出各种情境的教学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营造生活化情境,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引入生活化元素,进一步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生活与实践思考的能力;也能够在教学开始时营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教学《背影》这篇课文时,首先给学生播放了《父亲》这首歌曲来营造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能够从自己生活的细节处思考父亲对自己的爱,回想一下自己是否记得父亲的背影,在心中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随后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次父亲的背影,感受父子之间的情感,让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最终借助于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教会学生懂得感恩。

    四、教学内容生活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要求语文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打破课堂与课本的束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课本知识内容予以扩展,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把课堂中的知识逐渐延伸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把枯燥的知识瞬间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内容,促进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

    比如,在教学《故乡》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家乡入手,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家乡是什么样的,谈一谈自己家乡近年来的变化,讲一讲自己对家乡的情感等,调动学生的思乡之情。随后再和学生一起阅读课文,总结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家乡,并要求学生在下课之后写一篇关于家乡人或物的小作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配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的练习还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语文写作能力。

    五、实践活动生活化

    初中语文中的很多知识内容都能够从实际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得到,要引导初中生对课文中的知识真正理解,同时帮助他们把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与经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灵活地应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科学地指导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有助于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语文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指导学生实践,恰如朱熹所说的那样:“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可以说是最好的课堂,社会也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学习语文,感受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魅力,从实际生活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

    比如,在教学《渔家傲》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设计一项实践活动作业:让他们进入大自然,依靠自身体验和感受来观察和寻找“秋”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景,品味自然之美,在活动过程中把自己认为最能够代表秋天的事物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之后再阅读并欣赏课文,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诗词中的秋意和秋景,结合自己所观察到的秋天美景,去品味诗词的意境,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和理解课文。

    总之,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并非是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应当是育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理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初中阶段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生活化理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语文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让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学生未来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元龙中学(74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