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走班下的C班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陆改红

    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是指通过分层走班,实施因材施教,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进而达到培优补差的效果。为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切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两大方面。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应仅仅是他们的文言文成績,还应包括学生的综合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学习文言文的潜力等。通常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的班级,C班也叫基础班。

    一、利用多元资源,强化基础认知

    采用分层走班学习的优点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来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的问题更能接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以《醉翁亭记》为例,基础班的学生在词句理解的能力上相对比较欠缺。文言文积累匮乏,他们不能自己梳理大体文意,不能对重点的字词和句子进行翻译,当然就不能有针性地自主识记。因此在进行文言文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资源,简化其难度。

    首先,教师可利用学生资源。教师让班上会画画的学生将文本中第一段描述的内容画出来。有怎样的文本理解,就会有怎样的图片展示。教师只简单提醒醉翁亭的地理及周围环境具体的样子,其余的均由学生自由地发挥。这是用学生的优势智能正强化于文言文学习。教师将学生画的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其他学生做点评,这是换了形式的词句理解。当学生将亭的角画成下垂的样子,就有人指出画错了。教师请学生说出理由,找出文本里的那句“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并强调了“翼然”。有了互动,有了参与,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容易多了。

    其次,教师可利用电教资源。教师剪辑一段视频将文本第三段的场景以移动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感性地理解滁州人生活的场景:美丽幽静的自然风景,简单幸福的日常生活。文本能让学生看懂视频,视频能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核。看完视频之后,学生再对着一幅幅场景进行配音。配音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识记,是有情感地与文本的共鸣。“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这些配音的内容会让学生进入文本,用声音对作者的描述注解。总之,教师要挖掘资源,给C班学生更多信心。

    二、改变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技能

    C班学生跟其他层次的学生相比,他们更缺少生活的体验,大多数学生的生活空间只有学校与家庭。周末也基本在家里打游戏,或者看看电影、听听音乐。离真正的生活体验有点遥远。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他们不认识;对通常的生活操作,他们不会使用;对生活的见解与规则,他们也不了解。一句话,他们成为当今一种新型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要改变教学方式,使之更紧密地与生活相连,就能更好地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学习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将文言文与生活对接,通过体验加速对文本的理解。C班学生理性思维相对弱一些,教师可通过体验辅助理性思维的发展。以《醉翁亭记》为例,教师通过游戏竞猜的方式来练习本课的一些字词句。一个学生到前面表演,另一个学生去猜测。当学生弯着腰表演一个老人步履蹒跚的样子,再表演蹦蹦跳跳活泼可爱的样子,下面的学生在头脑中搜索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他们发现了“佝偻与提携”这两个词。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漫溯,请学生在其他文言文里找到类似含义的两个短语。

    学生一时很难想起来,一方面教师在课上让学生进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机会比较少,因而他们缺少这方面的联想能力;另一方面除了在课上接触文言文,课后他们很少进行这方面的阅读,文言文对他们来说相对生疏。教师将《桃花源记》的一段文字投影在白板上,学生默读了一会儿就猜出是“黄发垂髫”。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就着词语让学生用表演展示其意思。之前总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运用的时候他们都忘得差不多了。改变教学的方式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度,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当几个学生到前面彼此碰杯,佯装喝酒时,他们会想起“觥筹交错”。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多了一份生活情趣,有了生活的体验,学生也更能读懂文言文。

    可见,这样的教育方式对接的就是C班学生的认知,是分层教育在因材施教这一理念下的具体体现。从实践看,设置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有利于大部分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升文言文素养。

    三、改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信心

    分层走班教学不能简单的成为一个变相的快慢班,新授课按正常的均衡分班上课,走班教学则是正常课堂的一种补充,以因材施教的培优补差为宜。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时,基础班的学习劲头比A班、B班的学生大,每个学生都憋着一股劲,不甘示弱,谁都不愿落在别人的后面,因为在他们前面的学生到了别的班级,他们更有信心超越别人了。有很多学生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渐渐地对文言文的听说读写都产生了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当一节课结束时,他们也能得到“智慧之星”“魅力之星”,以前都是那些尖子生的,那种成功的喜悦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就可以看出。学习方式最大的改变则由变动变成了主动。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划关键词句。之前教师总是将相关的内容印在讲义上,一股脑儿地让学生逐条理解。其实每个学生在具体文本上的理解力还是不一样的,教师认为简单的,有的学生会觉得难,教师要给他们自我揣摩的机会。有学生把“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划下来。教师问为什么划这句,学生的回答出乎意外,他说,每次爸爸喝酒,妈妈总把这句作为口头禅;妈妈说,爸爸并不爱酒,只是不喜欢开车而已。学生划下来,只是想告诉妈妈这句话的出处。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回答问题,这些学生在之前的班上都没有回答问题的习惯。一方面,教师很少喊他们,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回答不出来,只能羞涩地低下头。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眼神鼓励他们,给他们力量;同时也让问题分层,对接他们的能力水准,再渐渐拓展。比如,教师问能看出欧阳修怎样的感情。学生通过文本后面的描述,很快就能找出“乐”。教师表扬他们的“慧眼”,同时再让他们找一找具体的“乐”体现在哪儿。学生说,快乐的人才能写出美丽的风景,说明风景有“乐”。教师问还能在哪儿发现“乐”,学生一时语塞。教师播放了一个与写作背景相关的微电影。在影片中,学生知道这篇文章是欧阳修被贬的时候写的。将背景与欧阳修的生活对接起来,进而对人物进行理解和分析。学生说,文章中看不到消沉的、牢骚满腹的欧阳修。教师追问,看到什么了?学生举手说,看到的是一个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教师在问问题的时候,做了一定的铺垫,已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分层走班能让同一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快速提升,对C班学生而言,给了他们一次重新生长的机会。在文言文学习遇到难度时,教师要让他们融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共同努力以拾回最初的公平与初心,即给每个学生提供进步的可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正余初级中学(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