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细节化叙事

    胡根林 徐怡

    写作课程内容概说

    一、叙事作品中的细节

    何为细节?细者,小也;节者,单位或要点也。因此,《汉语大词典》解释“细节”为“细小的环节和情节”。

    在叙事作品中,主题是“灵魂”,情节是“骨骼”,细节则是“血肉”。从阅读角度看,婀娜多姿、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人们往往是通过细节的窗口去窥探的。一部作品读过的时日久远了,重要的故事情节忘记了,人物的姓名也记不清了,但那些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却如暗夜的珍珠,熠熠生辉,照彻在人们那已模糊的、淡远的记忆的天空。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在内容层面对细节做出论断,以恩格斯为代表。他在《致玛·哈克奈斯》中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个表述中,一方面他用“真实”来限定细节、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另一方面还隐含了“细节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础”这样一种看法。他同时还提到,“平凡的作家一定会用许多杜撰的细节和修饰来遮盖这个情节的陈腐”,提出了细节和情节关联性的认识。

    二、细节的叙事作用及细节化叙事方式

    在叙事作品中,细节的叙事作用是不同的,有一些细节起到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等修辞作用,另一些则结构着文本叙事。前者可称作“催化细节”,后者则构成“核心细节”,区分标准在于功能的侧重不同。

    比如《孔乙己》,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各种细节描写堪称经典。我们注意到,这篇小说写的明明是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悲剧,但“笑”字却频繁出现(粗略统计,全文有14个“笑”)。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离去,文中重要情节,都与笑有关。这里的“笑”是一个叙事意义上的典型细节。

    尽管“笑”的主体不尽相同,但“笑”的对象,都是孔乙己。依照人物区分,“笑”的主体,一是酒客与掌柜,他们笑孔乙己肉体与精神上的伤痛,从孔乙己的伤痛中取得某种快慰与欢乐,这种笑,是嘲笑,取笑,是恶意的笑;二是小说的叙述者——小伙计,他的笑,是陪笑,在众人一起嘲笑孔乙己时,自己也随着笑一笑;三是邻居的孩子,他们听到众人嘲笑孔乙己的笑声而来,又在笑声里走散。小说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转述鲁迅的意见)。这种“对于苦人的凉薄”,用钱理群先生的话说,是在“看/被看”的模式中完成的。无论酒客、掌柜、小伙计还是邻居的孩子,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角度来说,他们都是看客。因此,从叙事功能上,“笑”具有结构性作用,对于凸显主题具有重要意义,属于“核心细节”。而小说中另有一些描写细节,如柜台的“曲尺形”,短衣主顾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中舀出”“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这些细节对于呈现人物生活环境和社会面貌有一定的意义,属于“催化细节”。

    任何叙事作品中上述两类细节都不可或缺,催化细节的省略会让叙事作品黯然失色,而核心细节的缺席则能导致文本叙事结构大厦的坍塌,两类细节和谐共振出的節奏,共同形成叙事文本的张力。

    叙事作品中通过细节进行的叙事,我们称之为细节化叙事,它有两种典型的呈现方式,其一是“特写”,其二是“重复”,这两种叙事方式有效地发挥叙事和修辞的双重功效,凸显叙事作品的审美魅力。

    “特写”因其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凸显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起到对细节的微观聚焦的作用。比如,《荷花淀》“话别”这一情节里,当水生嫂听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 ”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作者用“放”“吮”这些动词的特写,揭示了人物瞬间复杂微妙的心理? ? 活动。

    细节的重复涉及对人物细节、环境细节的重复运用。如《变色龙》中反复提到的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说“我真傻,真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反复写到的“雪”都是通过细节重复来叙事。重复手法的运用,使得被重复的细节之间建立了一种符号——表意关系,不仅具有叙事结构意义,而且也加强了修辞作用,凸显了文本的主题。细节重复有频率上的讲究,重复频率过密过疏都不能产生持久的艺术张力,距离、期待视野和张力三者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制衡状态。

    不论是细节的特写还是重复,从叙事效果上,都意在造成一种“停顿”效果,不是于历时层面组合关系上的“停滞”,而是在共时性聚合意义上的“空间凝固”。时间仍然处于流动之中,却在叙事空间的纵向层次丰富了文本的语义信息,这就是细节化叙事的魅力所在。

    三、细节化叙事的操作程序

    如何做到“细节化叙事”呢?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外,从写作角度,有必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操作步骤。这里结合案例来分析。

    众所周知,鲁迅刻画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多处描写祥林嫂眼神的细节。初到鲁镇,她“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过了两年,第二次“站在四叔家堂前”时,“她顺着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两年中,她经历了再嫁、再寡、夫死子亡的极度悲痛之后,身心受到了巨大的创伤,这从“没有神采的眼睛”中约略窥见。后来,在别人冷冷的笑容里,她只是“直着眼,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从“顺着眼”到“直着眼”,这眼神前后差异的对比中,读者读到人物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还原这些细节的写作过程,大致有三个步骤:

    第一,根据写作目的选取典型细节。对于《祝福》的主题,人们尽管有不同看法,但小说聚焦于祥林嫂精神上的迫害和折磨,这点是有共识的。怎么来体现经历的变化带给她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打击呢?作者选的是人物“眼睛”的细节,做到“寥寥几笔,神情毕肖”。这里,对“眼睛”的刻画不仅展现了人物丰富复杂、幽微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叙事角度上,前后的变化正好能勾连起人物曲折多变的命运。

    第二,通过“特写”和“重复”聚焦细节。如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眼光也分外有神”,有了赎罪后的欢快和对未来的希望,可鲁四老爷的一声断喝彻底击碎了她的希望。当“我”在河边遇见她时,她“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精神已完全崩溃,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后来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突然发光了”,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的痛苦中产生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里有特写,有重复,把“眼睛”的种种细节和她精神的痛苦水乳交融,带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

    最后一步,就是打磨细节。

    我们把上述写作过程简化为三个步骤,只是为了表达上的方便,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过程并非直线行进,一步到位的,走两步退三步、循环往复才是真实写作的常态。

    归结起来,“细节化叙事”涉及的程序性知识提炼为三条:(1)根据写作目的选取典型细节;(2)通过“特写”“重复”聚焦细节;(3)采用修辞手段打磨细节。

    写作活动设计

    一、总体设想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意在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统编本语文教材有“抓住细节”的单元(见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关于如何通过细节写活人物,我们有过教学的探索(见《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9年第6期《细节:写出人物精神》),还有“学会记事”的单元(见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了教学上的便利,我们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把“学会记事”和“抓住细节”两个单元进行整合,形成“学会细节化叙事”这样的写作教学主题。这里集中探讨的是如何学会细节化叙事,立足于细节描写的核心知识,设置情境,以真实性任务为驱动,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如何进行细节化叙事”中掌握写作的基本要领。

    二、任务情境

    生活中很多难忘而幸福的时刻,我们都用照片来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照片背后的故事被悄然淡忘。为了不留下这样的遗憾,就让我们整理一下自己的相册,回忆照片背后的点点滴滴,用笔描述那些难忘的故事吧!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经验:能用叙述性的语言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讲清楚。

    主要学习困难:

    1.如何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选取典型细节;

    2.如何通过特写或重复聚焦细节;

    3.锤炼语言,如何将细节写得细腻生动。

    四、学习目标

    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完成写作任务,运用细节描写使叙事变得具体生动。

    五、写作学习活动设计

    (一)感知细节

    学习活动1:感知经典。

    (屏显例1)

    ……在你这件事上,我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这一位先生,具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但却是一副军人气概。那么,显见他是个军医。他是刚从热带回来,因为他脸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黑白分明看来,这并不是他原来的肤色。他面容憔悴,这就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尽了艰苦。他作弊受过伤,现在动作起来还有些僵硬不便。试问,一个英国的军医在热带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这能在什么地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

    ——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血字的研究》

    這是福尔摩斯在第一次看到华生的时候对他身份的判断,读了这一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

    提示:从他对华生的细致观察中居然可以推断出对方的身份、经历,还有他曾经去过的地方,这种观察能力,这种通过细节推理的能力简直太厉害了!

    (屏显例2)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提示:《背影》这篇经典散文最感人的就是这里提到的这个背影,从那些吃力、艰辛的动作细节中,读者可以充分感受到父亲对儿子不善言辞却无比深沉的爱。

    “细节决定成败”,能够关注那些容易被人们忽略掉的细节,往往会使你笔下的人物更丰满、真实,叙事更生动,更具有画面感。

    学习活动2:知识介绍。

    (屏显)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刻画。好的细节描写有三个特征:真实、典型、生动。真实,指具有生活气息;典型,指贵精不贵多,能反映特征;生动,指惟妙惟肖,形象感强,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记事则如亲历其间,这是细节描写追求的目标。本次写作专题学习细节化叙事,通过细节刻画,让事件叙述更生动、更有画面感。

    (二)根据叙事目的选取典型细节

    学习活动1:反复出现的细节构成叙事的线索。

    我们依然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背影”不过是父亲留给“我”的外貌上的一个细节,但正是这个细节,在这个散文名篇中前后共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一脉相承,构成了一条勾连全篇的线索。第一次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愁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学习活动2:重要细节推动叙事的进展。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都德《最后一课》

    提示:这里关于服饰描写的细节无一不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如韩麦尔先生服饰的变化,引起了主人公小弗郎士的注意,它不只暗示了主人公也暗示了我们读者,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也引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此细节还与小弗郎士的心理密切相关:今天要发生什么事吗?

    (三)通过“特写”聚焦,或“重复”细节

    学习活动1:“重复”呈现细节,助推情节。

    鲁迅小说《祝福》中对雪景的细节描写重复出现,如第2段,“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32段,“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微雪点点地下来了”,这句则是在祥林嫂和柳妈谈话前对雪的第3次描写。

    提示:这些环境细节描写,一方面营造了凄凉冷寂的氛围,另一方面还推动了人物命运的发展。结构上,飞雪起到了首尾照应的作用;情节上,飞雪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学习活动2:“特写”展开细节,微观聚焦。

    (屏显)

    特写是电影拍摄的一种艺术手法,主要指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节的镜头。

    同样以《祝福》为例。作者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中,善于抓住眼睛的细节,既用“重复”的手法进行连缀叙事,更通过特写进行微观聚焦。

    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这是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时的模样,顺着眼既能看出她的安分守己,善良老实,驯良温顺,又能看出她逃出婆家之后的从容安定。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是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的样子,虽然依然顺着眼,但是眼光已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因为命运又和她开了一次玩笑,在短暂的幸福生活后,她的丈夫感染伤寒而死,她的儿子阿毛也被狼吃了,她的内心孤独而悲苦。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五年后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已经成了木刻似的活死人,麻木心死,连先前悲哀的神色都已消失殆尽。

    提示:从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特写,我们可以感受到祥林嫂一生悲惨的命运。

    (四)采用修辞手段打磨细节

    学习活动1:片段赏析。

    文超也没有了妈妈。我们送他的牛奶,他倒在矿泉水瓶盖里,用食指蘸着,一点一点让小猫舔,猫的脸比蓝色瓶盖大不了多少,尖细的绯红舌头一卷一卷。吃饭的时候,他右手拿筷子夹菜,左手掌心里托一块大莴笋,给它练牙。村里人都认为它活不了。“你也这么想吗?”我问他。

    “是。”

    “那你为什么还养它?”

    “它也是一条命。”他低头抚摸它。

    文超走到哪里,猫就踉踉跄跄跟着。到我走的时候,它已经可以站在狂吠的大狗鼻子前头,不躲不闪,面无惧色。

    ——柴静《看见》

    提示:这段文字的叙述,如果去掉细节,可以简化为:文超喂小猫牛奶,他觉得它也是一条命。后来,文超走哪儿猫跟哪儿。两相比较,哪个更动人,不言自明。柴静这段文字,将一只震后失去妈妈的小猫用近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对小猫脸部的形象刻画,舌尖卷动的动作细节,走路踉踉跄跄的神态细节,将小猫震后生命力的孱弱展现得纤毫毕现,而又栩栩如生。后面写到“我要走的时候”,对小猫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小猫在文超的照料下,已经由外而内恢复了健康。文超对小猫的怜爱与照料也在他喂猫喝牛奶的一系列动作和简短的语言细节中得到体现。

    学习活动2:语言训练。

    他很胖,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连椅子都发出了吱呀吱呀的声音,好像不堪重负似的,发出了痛苦的呻吟。

    運用细节描写,椅子都发出了吱呀吱呀的声音来表现其胖,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腻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练习:他很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布置:整理相册,用细节描述照片背后的故事,附录在照片背后。

    (胡根林?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200127

    徐? 怡? 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

    写作教学实录

    “照片背后的故事”教学实录

    ◇张晓玲

    一、感知细节,进入学习主题

    师:同学们中有没有特别喜欢侦探推理小说的?我摘录了一段《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内容跟大家分享。(摘录内容见本刊15页屏显例1)这是福尔摩斯和他的搭档华生初次见面时对他做的判断。读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福尔摩斯有独特的观察力,他抓住了对方的特点。

    生:他能从肤色、手臂细节等推测出对方的身份。

    师:福尔摩斯能成为神探,在于他拥有异于常人的对细节的洞察力。今天,我们就来关注细节描写。

    (屏显任务情境,见本刊15页“二、任务情境”)

    师:请同学们注意回忆你喜欢的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地点、背景,并说说为什么最喜欢这张照片。

    生:这张照片是我的外公第一次来到上海时在我们家拍的,照片中的我才2岁,手里拿着一块外公亲手做的饼,我长大后妈妈才告诉我,那时外公已经患了肺癌,这也是他给我做的最后一块饼……

    师:真的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张照片!

    (分享略)

    小结:看来,照片的确勾起了同学们许多难忘的回忆。接下来,我们就根据选择的照片,将照片背后的故事细细道来吧!

    二、根据叙事目的,选取典型细节

    (屏显《最后一课》片段,见本刊16页)

    师:这里写到很多细节。有哪些?

    生:韩麦尔先生的礼服,“綠色的”领结“打着皱边”,小黑丝帽“绣边的”。

    生:镇上的人来了很多,都很肃静,不平常的严肃,个个很忧愁。

    生:郝叟老头儿戴着三角帽,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膝盖上还摊着大眼镜。

    师:大家读得很仔细。这些细节在叙事上有什么作用呢?比如,韩麦尔先生的礼服。

    生:预示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因为韩麦尔先生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成这样的。这是个什么特殊的日子呢?小弗郎士好奇,我们读者也好奇。

    师:好奇所以要揭开谜底,这个作用就是——

    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示了小说的? ? ? ?主题。

    师:对,典型的细节不仅可以写出人物的精神,也能推动情节的发展。叙事可以按时间展开,也可以根据因果关系展开,它常常要借助细节。这种叙事方式我们称之为细节化叙事。现在请大家根据上述的任务情境,回顾照片背后的一些细节,想想,哪些细节会让你记忆犹新呢?

    三、“重复”“特写”,描绘细节

    师:为了让静止的照片如动图般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该抓住什么细节去刻画呢?比如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戳中我们泪点的就是外公为我亲手做的最后一块饼,所以这块饼就是我们应该抓住的细节。

    (屏显)

    通过特写聚焦丰富细节

    (屏显,见本刊16~17页对《祝福》中祥林嫂“眼睛”的细节描写的分析)

    师:从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重复描写和特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祥林嫂一生悲惨的命运。鲁迅先生通过对祥林嫂眼神的特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我们回到写作任务,仔细回忆一下,照片中有什么细节是让你记忆犹新的?选取怎样的细节大有讲究?眼神、动作、手势、表情等等,意在实现写作目的。大家尝试动笔写一段。

    (生写片段)

    四、如何让细节更生动,更有表现力

    (屏显柴静《看见》片段,见本刊17页)

    师:柴静的《看见》非常重视细节描述,就像采访时用摄像头拍摄下来一样,细致而真切地袒露在读者面前,不加或很少抒情议论,让读者自己去品读,去二次创作,去思考,去为之动情。第十四章《真实自有万钧之力》,记叙她和同事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深入灾区的一次采访。这次采访经历很多天,这个片段就是那次采访的记录。这段文字的叙述,如果去掉细节,可以简化为:文超喂小猫牛奶,他觉得它也是一条命。后来,文超走哪猫跟哪。你觉得哪段文字更有意思?

    生:还是有细节的更生动,更有意思。比如小猫脸部的特写,舌尖卷动的动作细节,走路踉踉跄跄的神态细节写得特别好。

    生:后面“我要走的时候”,对小猫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通过叙事中将细节进行“特写”,读者真切感受到大灾难的受难者对生命的珍惜和怜爱之心都会悄然放大,而且会自然释放,即使他所执意的只不过是一般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动物。你能否对此借鉴,也运用多种生动、细致的描写手法描绘出照片上的细节,让精致的照片变成一个流动的,有生命力的故事呢?

    (屏显)

    作业布置:整理相册,用细节描述照片背后的故事,附录在照片的后面。

    (上海市东沟中学;200129)

    专家诊断与分析

    真实的课堂是实在而又生动的——这是细读张晓玲老师写作教学课例“学会细节化叙事”后最真切的感受。张老师以学生叙事空洞这一实际问题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花架和招式,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地引导,将知识实实在在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该课例在以下方面很值得? ? ? 借鉴。

    一、写作教学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固化思维模式:写好作文要有丰富的写作内容,写作内容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及思考。这是从写作的角度出发,但写作的规律不等同于写作教学的规律。写作课可教的且能够独立实现的,只有写作的基本知识或表达技巧。

    张老师的这堂写作指导课,把一些实在的写作知识和技能教给了学生,这些内容既明确又实用,切合学生的实际。这堂课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写作知识的指导与迁移上,在教学形态设计上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法,改用活动法,带领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环节。在教学中,活动这种教学形态是有着特定的目的和指向的。张老师的活动指向了学生写作知识的建构。活动有四个环节。环节一,让学生亲身感受“关注细节”的重要性,引入本次学习主题;环节二,通过范文分析进一步理解典型细节;环节三,通过特写聚焦丰富细节;环节四,运用修辞多角度优化细节描写的方法。这四个环节完成了,如何学会细节化叙事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我们可以将张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形态特征概括为: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建构写作知识;用这些知识指导写作。

    二、写作知识到底怎么教给学生

    教师在讲写作知识或表达技巧时,要力避抽象说教,这也是张老师这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教师采用了“枚举例文”的推进策略来学习相关知识,无疑特别有效。举例式的写作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对思路开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张老师通过大量的枚举式教学,使学生渐渐找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门径。为了说明“特写”的力量,执教者选择了作品《祝福》中关于祥林嫂眼神变化的三个片段,十分有力地印证了“特写”的力量所在。对这些内容的教学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范例,师生对话交流丰富感悟,抽象出一般方法,从而获得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为了深化学生的认知,教师又让大家当场练笔,实现了“读写一体”“读与写”的对应比较,极大地开拓了学生认识“特写”力量的广度与深度,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读写一体”的学习意识。

    此外,张老师在设置任务情境时,也是别具匠心。选取“一张老照片”作为学生写作的材料来源,十分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这正是学生现阶段所需要的。

    三、写作知识教学和适时训练怎么结合

    这堂课也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整个教学过程似乎欠缺“知识的明确呈现”以及“学生的写作参与”。我们知道,写作课属于“应用型”学习,着眼于操作能力的培养,它对操作性知识的明确讲解及学练结合具有天然的要求。

    张老师在整个环节设置上富有操作性,是通过知识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细节化叙事的基本技能的。这些知识显然都是一些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即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每一个活动的设置紧扣教学目标,但是缺乏知识的总结以及明确的呈现,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提示得不够明晰,仅在每一环节结束的时候草草带过。若是能在每一环节后增加写作知识小结,使写作知识更加“明晰化”“可视化”,则更加有助于学生真正的写作实操。另外,写作课要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基础,在写作中学会写作。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有一次写作实践的机会,教师的规则指导没有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得到及时反馈与强化。从学用结合的角度看,光讲不练,或不及时训练,写作知识是难以做到真正内化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每次写作知识指导过后,给学生练习的机会,以获得及时反馈,这样的写作课堂才是学生真正成长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