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出版社如何打造国家重大出版项目

    赵文娟?秦茂盛

    【摘要】? 国家重大出版项目能给出版社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对提升出版社品牌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国家重大出版项目的策划难度较大,专业出版社往往不容易组织和完成。文章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一)》为例,探讨这一国家重大出版项目策划和实施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出版业界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国家重大出版项目;项目策划;国家出版基金;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赵文娟,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秦茂盛,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0.12.017

    国家重大出版项目代表国家意志,体现国家水平,是出版社提升其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重”在其分量,“大”在其体量,专业出版社要规划和完成国家重大图书出版项目,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内有丰富的资源和出版经验,而且要从策划到实施等各环节精心组织和规范管理。

    《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一)》(以下简称《文物》)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首部有关中华医药卫生文物的学术巨著。该书以文物的历史文化信息为载体,再现了我国中医药文化包括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起源、发展、成熟以及不断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为人们认识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文物》包括9卷21册,收录文物5000余件,中英文对照,共计1000余万字。该项目入选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获资助400余万元,是当年国家出版基金医学类项目中规模最大、资助金额最高的项目。2010年,该项目被列入出版社选题规划,于2017年12月正式出版,次年通过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和陕西省新闻出版的审核,项目得以顺利结项。

    作为这一国家重大出版项目的参与者,笔者结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多年来在国家级出版项目实施方面的经验和思考,就专业出版社如何打造国家重大出版项目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选题定位

    专业出版社要打造国家重大出版项目,精准的选题定位是首要条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是以理工医为核心专业方向的出版社,出版高端医学学术专著是其重要的出版方向之一。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医学分社自成立以来尤其重视国家重大出版项目的策划,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等合作,成功申报了2010年度和201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从而确立了其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播中华先进医学成果的出版发展定位。

    在第一个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结识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的李经纬研究员。通过深入交流,编辑得知李经纬研究员在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国家科技部立项的“国家重点医药文物收集、调研和保护”的课题,李经纬研究员在该课题的开展中挖掘整理了大批珍贵的医史文物图片,但由于工作量大,参与单位多,资料整理难度大,因此一直没有正式出版。医史文物是中华医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是中华医药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借鉴和源泉。中国中医科学院在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具备世界一流水平,因此该选题符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并且具有成为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的潜力。

    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组织编辑进行选题论证,并针对我国医史文物出版的相关情况展开调研。通过调研编辑了解到,中医药文物图片的整理虽散见于中医药类专著和少量中医药文物出版物中,但均存在不系统、图片数量少、内容层次较低等不足之处,不利于我国医学史的进一步研究,而李经纬研究员的项目研究内容全面系、图片包罗地域广、时间跨度大,在医药史的研究中极为少见,该项目研究成果的出版能够对中华医药卫生文物进行大范围的归类、总结、建档,特别是少数民族医药文物的系统化再现,更是绝无仅有。经过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三级论证,并邀请业内专家进行研讨,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该项目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国家科技部项目为支撑,具有良好的实施基础,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历史传承价值、文化欣赏价值和科学借鉴价值。考虑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推广以及后续项目的延伸,项目名称最终确定为《中华医药卫生文物图典(一)》,共21册,包含5000余幅图,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图书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出版。

    二、精选作者队伍

    打造高水平的国家级重大出版项目,作者团队最为关键。在本项目前期资料的收集过程中,专家们制定了资料搜集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案,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走访京、津、沪、浙、陕、川等多地博物院馆,并到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为文物图片撰写详细说明。项目总主编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李经纬、梁峻担任,副主编由和中浚、吴鸿洲、廖果、杨金生等担任,主编与副主编均为研究中国医史的专家,都曾参与2001年国家科技部与全国医史文物界合作的“国家重点医药卫生文物收集、调研与保护”课题研究,编委们则由全国十余家中医药博物馆、陈列室的馆长或主要一线研究人员担任。科研经验丰富的作者团队为项目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保证了书稿的学术价值。

    为满足项目国际化的需要,为图书后期“走出去”做准备,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邀请白永权教授担任《文物》主译。白永权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兼任卫计委西安交通大学英语培训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医学外语学组主任委员、卫计委规划教材医学专业英语系列教材总主编等,是医学著作英文翻译领域的权威,具有丰富的医学图书翻译经验,由其组织的译者团队保证了《文物》英文部分的质量和水平。

    由于项目选题精准、立意符合国家出版基金申报指南的要求、作者团队一流、申報单位基础工作扎实,《文物》项目顺利获得了当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

    三、精心组织书稿编写和编辑

    《文物》项目是一项规模大、难度高的出版工程,因此,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采用项目管理机制,有效保证了该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1.主编负责制,落实书稿编写

    《文物》的作者团队成员来自全国几十家单位,共近百位编委,主编负责制有效地解决了组织作者的问题。编辑和总主编沟通后初步拟定各分册书稿的大纲、目录、编写体例,包括每件文物的介绍顺序和字数范围、图片的格式和质量要求等。在项目启动时作者团队召开会议,总主编组织分册主编、编辑共同研究讨论,确定编写方案。编写期间实行分册主编负责制,分册主编在编辑的协助下组织编写会议,按照既定的编写计划组织各编委研究具体书稿的内容、解决编写中的问题。成稿后,初稿经反复修改3次定稿。期间,总主编组织召开大型会议3次,分册主编组织召开会议10余次。

    中文书稿、图稿全部定稿后,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启动英文翻译,采取主译负责制。《文物》项目涉及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翻译,尤其是中医学专业词汇的英文翻译,业内存在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总主译组织会议多次研讨,确立了书稿的翻译计划和方案,对于特殊的专业词汇翻译也做了具体说明。有的放矢的翻译方案,使得译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了繁重的书稿翻译工作。

    2.分工明确,践行工匠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成立《文物》项目小组,由社领导担任组长全面统筹管理,由财务总监负责财务监督;医学分社社长负责协调书稿编写和编辑进度;编审委员会主任负责书稿质量把关;印制中心主任负责协调排版、设计、印制;市场营销中心主任负责宣传和推广。每个环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逐一落实。出版社还成立了由编审、副编审、资深编辑组成的编审委员会,《文物》的责任编辑皆由具有医学相关专业背景、具备出版专业中级及以上资格的编辑担任,编辑均具备扎实的文字编辑功底,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钻研能力。为保证文本的编校质量,编审委员会多次召開编辑工作研讨会,解决书稿编辑加工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如特别邀请了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对编辑进行考古学相关术语的培训;针对书稿英文的专业性和规范性问题与主译进行了多次交流和研讨;购买相关的专业书籍供编辑参考;聘请医史研究专家和文物考古专家担任外审。

    编辑一方面不断打磨内容的文本质量,另一方面同美编、排版人员和印制人员就版式、装帧设计和印装工艺进行了反复研讨。确保装帧设计庄重、大气、美观,传达主题立意、传递文化内涵,同时兼顾了印刷制作的可行性。一次次修改设计方案、精选印制工艺,持续完善图书的品相面貌,使《文物》达到思想高尚、内容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内容与品相的完美统一。在图书出版的最后阶段,编辑和排版员共同修改书稿,反复揣摩修图效果以呈现文物原貌,并设定出版的最后期限和出版倒计时,在质量第一的前提下保证出版时间。

    从作者到编辑,再到项目的参与者,人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秉承工匠精神,反复打磨,使《文物》最终达到了国家级出版项目“突出重点,打造精品”的要求。

    四、完善制度保障

    为加强国家项目的科学管理,保证资助经费的合理使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制定了《财务管理办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项目资金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办法》等一整套规范完整的财务制度,有效保证了国家出版基金能够发挥的最大效用。此外,出版社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如《出版管理规定》《编辑工作细则》《图书生产流程及规范》等管理制度。为进一步保证《文物》的内容质量,书稿在“三校一通读”的基础上增加为“五校二通读”。

    高效的项目小组,全面、规范的管理制度,从各方面为项目的实施保驾护航,并为国家重大项目的高水平完成提供了保障。在保证出版质量的前提下,《文物》于2017年底正式出版,于次年顺利结项。

    五、注重精准营销和项目延伸

    《文物》项目在策划之初,就计划“走出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此,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一直积极联系境外出版机构,计划将该项目读本输出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目前,洽谈已取得初步结果。项目完成后,出版社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举办新书发布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读者和媒体;进行精准营销,在相关杂志、报刊、网站上发表文章,在中医学的专业论坛和学术会议上进行宣传。通过作者推荐和介绍,扩大了该项目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这些举措使得更多的读者和一线研究者了解到这套图书,扩大了国家重大出版项目的影响力,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与好评。

    为将资源再次整合利用,在《文物》项目的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和国内各地方博物馆、中医药院校医史博物馆、民营博物馆等单位策划了“中华医药卫生文物智慧博物馆”项目。该项目计划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将多地域的医药文物大规模、立体地呈现出来,建立“文物—人—数据”三者之间双向多元信息交互的智慧化服务,让更多的人把文物资源“带回家”,足不出户即可感受中医药文化。目前,该项目也在进一步细化和论证中。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文物》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精准选题策划,精选作者队伍,精心组织编写和编辑,践行了工匠精神,健全了制度保障,高质量地完成了图书出版工作。同时,重视精准营销和项目延伸,最终实现了打造传世精品的目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这一国家重大出版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锻炼了人才队伍,积累了作者资源,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韩姗姗. 专业出版社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出版战略的思考——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为例[J]. 科技与出版,2018(9):65-68.

    [2]吴立刚. “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编辑出版工作中的作用[J]. 传播与版权,2019(3):68-70.

    [3]卢宇. 深耕细作,着力打造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精品[J]. 出版广角,2019(1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