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西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及金融支持情况的调查

    田铁社 董光昭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和产业组成形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海西州金融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辅相承,互为促进,较好地实现了互动共赢的良性格局。但是受诸多因素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经营压力。因此,通过积极有效的信贷资金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向更高水平加快发展,是当前海西州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发展中一个重大而现实的问题。

    一、海西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随着农牧区经济发展,海西州农业结构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农业产业化发展呈现三个特点。

    (一)农业以传统的粮食作物为主向特色农业转变。海西州按照“稳定粮油、扩薯增菜、大力发展枸杞”的发展思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目前,形成了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枸杞等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占地区总播种面积的60%。2008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03亿元,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724.82元,比上年增长21.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62.36元,比上年增长34.6%,恩格尔系数44%。

    (二)农业产业化企业由分散型向规模化转变。目前,海西州农业龙头组织已见雏形,生产基地初具规模。近年来重点培育了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地级龙头企业9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各地以资源为基础,积极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范围,陆续形成了一批适应本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以德令哈、格尔木市郊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以都兰县夏日哈、察苏镇为主的青稞豆类生产基地;以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为主的中藏药材基地和牧草产业基地。

    (三)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截止目前,全州共成立各类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206个,涉及蔬菜种植、绒山羊繁育、牛羊养殖和食用菌栽培等多个领域。同时各地以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积极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大胆尝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金融支持情况

    海西金融机构将农业产业化作为支持重点,不断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截止2009年上半年,全州农业贷款余额6.04亿元,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378万元。

    (一)金融助推特色农业成效显著。以格尔木市为例,格尔木市将枸杞定为今后5年发展的重点特色产业,并以大格勒乡、郭勒木德镇、乌图美仁乡为中心,计划在5年内使枸杞种植达到7万亩。2008年完成种植规模为20000亩,植苗800万株,总投资8440.48万元,其中银行贷款30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5.54%。德令哈市农村信用社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以支持特色产业链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已累计向青海雪旺薯业科技发展公司发放马铃薯收购贷款900万元,收购马铃薯2.1万吨,全力支持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好评。

    (二)创新信贷模式,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全州涉农金融机构在满足农牧生产生活信贷户资金需求的同时,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从过去单一支持种养业的“小农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大农业”观念,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支持模式,加大信贷投入。如乌兰县农村信用社运用“农村信用社+担保公司+合作社”的贷款模式,为丰农薯品专业种植合作社提供了300万元贷款。今年上半年,农业银行海西州分行运用“农业银行+担保公司+合作社”的模式,累计向德令哈市金兰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梅花养殖专业合作社、玉莲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8家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40多万元,有效支持了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金融支持海西州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集中制约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农业产业化使分散的生产经营个体形成了农业生产链条,同时也客观促使原本分散在个体单位的风险,集中成为一个行业、一个项目、一个地区的整体风险,尤其是大型农业企业一旦经营不善,其带来的损失将更为巨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有效信贷投入。

    (二)现有金融服务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需求。一是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季节性强、流动资金需求量大且占用时间长等特点,而农村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控考虑,更愿意提供短期信贷资金。信贷投放期限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不相适应。二是金融服务层次低。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专业化农户所需的资信评估、保函、信用证等金融服务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三)信用评级体系亟待解决。目前,海西州农业产业化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且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银行对信贷资金风险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贷款在实践中也很难落实,直接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推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建议

    改善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重要在于构建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除了农业产业化企业本身要强练内功外,金融部门要坚持促进农民增收与加强自身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积极转变经营观念,不断强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识,通过有效的信贷投入,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发展。

    (一)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加有效资金供给。农业银行要以股份制改革为契机,重塑支农地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下放信贷授信权限,合理布局农村服务网点,努力开拓农村信贷业务。农业发展银行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加大对区域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在扩大商业性业务中找准自身的市场定位。农村信用社要逐步实现信贷支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规模农业、由原材料生产初级阶段到产品深加工阶段的转移,积极开展差异化信贷服务。在信贷产品研发、抵押担保手续、审批环节、风险控制等方面,贴近农业、方便农民,真正发挥合作金融的优势。同时,加快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的组建步伐,放宽民间借贷限制,缓解农业产业化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压力。

    (二)加快农业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建设,减轻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风险压力。一是要尽快建立完善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保险和再保险体系,通过财政资金补偿机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以分散金融机构信贷风险。二是建议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方式组建担保公司,重点解决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适当降低产业化企业的担保门槛,为企业解决短期流动资金需求,为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三)推动农村金融环境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依托,逐步建立完善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涉农企业等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采集、评价和应用机制,为涉农金融机构拓展信贷服务范围、增加信贷投放提供完善的信息保障。一是强化农村诚信宣传,让信用观念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二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电子化建设,开发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完善风险评价机制,服务信贷决策。三是继续大力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及金融生态县创建活动。

    (作者单位:人行海西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