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感知语言
李小华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阅读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大限度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具体论述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为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入感知语言的魅力,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意识。在整个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是阅读课程教学的主体,应该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或者是与同学共同讨论解决,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阅读意识,为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了解文章主要采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促使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
读书是一项需要学生全身心共同参与的活动,而若仅是依靠“动嘴”这一单一行为,则必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为切实调动学生身体的多种感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构建生动的语文阅读过程,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真正爱上语文阅读,从而有效增强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如针对《天净沙·秋思》教学,教师让学生跟着多媒体音频进行试读,而后基于多媒体课件来为学生呈现与该诗歌相关的景物,在以上内容展示完毕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去想象所描绘的具体景色,再将之与现实生活中的景色相对比。由此将有助于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发展。随后,当读到“枯藤、老树、昏鸦”时,教师可让学生基于诗歌前期所描绘的秋天景色来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如此一来,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也能更加深入地体会并感悟到文中所欲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语文阅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和懂得解答疑问。巧设质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需要教师巧妙设计使之充满趣味性,具有开放性、梯度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避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仅仅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升华,逐步增强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效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短文《蝉》和《贝壳》时,教师结合阅读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即关于生命到底涉及到哪些深刻的道理,如何将作者对自己和贝壳的生命进行比较,作者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本文作者通过对贝壳进行精致的描述之后,又引发出了哪些感慨呢?其中,在《贝壳》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中所写到的“固执”“简单”两个词语又是什么意思呢?通过结合文本内容设计阅读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弄清楚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这样写对文章的作用,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真正达到提升初中生语文阅读水平的目的。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新课程深化改革标准下的初中語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阅读文本,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文本内容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社戏》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将文本所讲述的故事情节画出来,这样不同的学生因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同,所呈现出的作品也不尽相同。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的分为几个表演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演故事内容。其中,让学生根据阅读文本中的“双喜”和“六一公公”等人物的描写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学生需要先深入解读文本内容,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是,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批判意识,促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阅读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成效性,所以强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便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大限度提升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五中学(7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