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

    黄韵芝 叶斯阳

    摘 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文献研究法调查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生锻炼行为主要受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建议通过提高大学生自身健康观念,改善学校的体育锻炼环境,加强学校体育社团、协会及俱乐部等组织建设,积极营造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健康观念等手段促进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锻炼行为; 影响因素;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6?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2-139-002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论体育之精神》一文,其中一句话现在广为流传。“体育之精神,实质在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但只有体魄的强健,不会有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若能与精神塑造并举,结果将是最完美的收获[1]。”习近平总书记则一直都特别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在2018年9月10日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做出重要指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2020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考察调研时指出,“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3]。可见我国对公民体育锻炼非常重视。

    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群体,即将结束人生的学习生涯走向社会,因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对自身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都会有所下降。因此,在大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尤为重要,而清楚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将更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形成规律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从而全面提高中国青年的健康水平。

    一、体育锻炼的概念

    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是导致能量消耗高于休息时的新陈代谢水平的人类身体活动[4]。体育锻炼(Physical exercise)则是以发展身体、促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5]。体育锻炼的概念包括了身体活动的要素,但体育锻炼是“以保持和提高体制为目的的,有计划、有内容和重复从事的身体活动”[6]。有学者也将体育锻炼定义为:主要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以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間的身体活动[7]。由此可见,体育锻炼相对于身体活动,是更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的。

    二、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学者在作相关研究时,往往会应用某种健康促进理论作为指导。目前,学者提出的理论模型主要有:身体活动参与的心理学模式(Psychological Model for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锻炼行为模式(Exercise Behavior Model)、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社会认知理论(Theory of Social Cognition)、跨理论模型(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 Change)和健康行为生态学模型(Ecological Models of Health Behaviors)[8,9]。

    我国学者综合各种健康促进理论来解释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从而分析出一些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如谢红光使用《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量表》对38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并非直接影响到其健康锻炼行为,而是首先通过知觉锻炼益处及体质强弱与患病易感性来影响到体质评价自我效能,进而影响到其锻炼行为意向[10]。徐泉认为,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可以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建立主观行为规范以及提高对行为的控制力等方面来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但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动机仍旧不强,父母及老师对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较大,个人意志力水平是影响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作者认为要不断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培养兴趣,强化运动技能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等来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11]。黄晓丽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讨了体弱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心理,作者认为大学生体弱是由于生理上的特征导致了其运动能力的相对低下,进而也影响到其心理,导致心理上的厌学心理、畏难心理和自卑心理,但其仍具有较强的满足生理需要、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及满足情感需求等体育锻炼心理,因此可以积极性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心理需求[12]。

    另外,一些研究也表明,客观条件是主要制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体育场地器材(特别是室内运动场地)是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13]。其次,学业重、惰性大、没有时间以及无人指导也是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制约因素[14]。

    三、建议和小结

    通过文献法,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出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健康观念、自我效能、身体条件、锻炼需要和动机、体育价值观以及体育锻炼态度等)和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组织、社区的影响)两大类。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以起到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的作用,体魄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体魄的升华。作为高等学府,除了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外,还要积极贯彻习总书记“健康第一”的要求,回归本源,从体育课程改革以及注重体育教师,大学生以及全体教师自身健康素养提高为着力点,改善学校的体育锻炼环境,加强学校体育社团、协会及俱乐部等组织建设,积极营造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健康观念。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项目编号:GDJG2019486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侯江,北京晚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EB/OL] [2020-09-01]

    [2]李志刚.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 2019,303(01):7-10

    [3]中国军网.转人民网体育频道:习近平谈青少年体质: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EB/OL][2020-09-01]

    [4]Anshel M.H., Freedson P., Hamill J et al., Dictionary of the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s.Human Kinetics Books, Champaign Illinois,1991

    [5]王则珊.“体育锻炼”(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308

    [6]Caspersen C.J.,Powell K.E.,Christenson G.M.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1985:100

    [7]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D] 成都:成都體育学院,2001

    [8]孙占元.北京市高校博士研究生体育锻炼行为调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7

    [9]李越辉.体育锻炼的概念及行为模式理论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5):198

    [10]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3,20(4):100-105

    [11]徐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培养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2

    [12]黄晓丽.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锻炼心理探究[J]体育科技,2010,31(4):89-91

    [13]周斆激.对大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C]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164-166

    [14]乔培基,王胜超,肖明,等.对大学生健康观念和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028(003):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