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路径与长效机制研究
刘建涛+赵雪
[摘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其实践基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对党的政治认同提出了挑战,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对党服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挑战,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变化对党自身的公信度提出了挑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应凝聚中国力量,以实现中国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以凝聚价值共识;应健全党服务人民群众的制度设计,以切实转变工作方式与方法。
[关键词]群众路线;公信度;价值共识
[中图分类号]A81;A8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1.002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工作路线,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新时期,党中央强调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并有效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凸显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也显现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之情。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鉴于此,本文拟在探究群众路线的理论缘起、厘清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时代困境的基础上,梳理践行群众路线的现实路径和长效机制。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1.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旨归和时代诉求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实际的理论产物。唯物史观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仅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2]。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缘起和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挽救处于危亡之中的中华民族而诞生的,其产生和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本思想”的熏陶和滋养。在古代,《尚书·五子之歌》有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指出了民众是国家存在的根本和稳定的条件。战国时期,孟子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告诫君王要爱民利民、听政于民。西汉贾谊在《新书·大政上》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5],也指出了民众是国家之根本。近代以来,孙中山发扬并升华了古代民本思想,以“民”为主体提出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的三民主义。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优秀遗产。在当代,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群众路线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衣钵,同时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时代诉求。
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现实启示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贯彻和运用,践行群众路线需要有实践主体和实践基础。毫无疑问,在当代中国,群众路线的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从实践基础上讲,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现实启示。群众路线是伴随着党的成长而萌发并逐渐形成的。1922年,中共二大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6]。1928年7月,中共六大明确指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7]。同年10月,李立三同志在同江浙地区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8]。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随着中国革命事业的深入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臻于完善。1943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讲道:“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9](P933)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系统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9](P1094-1095)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并践行了党的群众路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党的成长、革命的胜利无不与正确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息息相关。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调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邓小平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10]。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承担着新的历史任务,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立足世情国情党情,中国共产党只有直面时代挑战,解决实际问题,走出现实困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面临的时代诉求与现实挑战
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时代诉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都在悄然地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的关注点已开始由“小我”向“大我”、由“小家”向“大家”转移,从单纯追求解决温饱问题转向了对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等各项权益的追求。国家富强与否、社会公平与否、人民幸福与否,已然成为新时期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成败的衡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11]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目标的表述,也是对新时期人民群众诉求的回应和承诺。与此同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2]。改革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改革就是要改变那些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各种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合理完善。没有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民主法治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转型时期,当代中国所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给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提出了现实挑战。
首先,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对党的政治认同提出了挑战。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社会阶层分化与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新时期,我国的知识分子、社会管理阶层和新型农民等高素质队伍的发展不断丰富、充实和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内涵。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流动性特征也促成了各个阶层之间的融合与分化,以及新型社会阶层的大量涌现。不同的社会阶层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由于不同阶层利益差别的存在和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面,也呈现出日趋多样化‘裂变的现象。在面对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面对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等现实问题的选择上,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抉择。”[13]因此,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以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能否获得所有社会阶层的政治认同,已然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其次,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对党服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一方面,改革初期掌握知识、资本和权力资源的人日益成为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呈现出利益积聚态势;另一方面,在改革初期得到一定利益的社会边缘群体和困难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利益受益者。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使许多群众特别是利益受损群众的心态长期处于失衡、不安、疑惑与焦虑之中,从而导致对党的不满情绪的蔓延、积累,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疏导和宣泄,那么在一定的气候下,就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冲突,威胁社会的政治稳定。”[14]不同社会阶层利益诉求显性化和集团化。由于追求和维护本阶层利益的私欲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社会不平等,以及各阶层利益冲突,因此,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怎样兼顾全体利益,让所有阶层、所有人民真正公平合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是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新时期党践行群众路线的一个重大挑战。
最后,党员干部队伍的新变化对党自身的公信度提出了挑战。党员是构成党组织的基本细胞,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服务人民群众的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水平,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信任。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承认,大部分党员干部能够保持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当代中国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时代楷模,但部分党员领导干部脱离人民群众、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现象时有发生。党和政府的权力是公共权力,不是干部捞取私利的个人权力。一旦公共权力被少数干部用于权力寻租、权力招租,权力就会变质,腐败便会发生。新时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作风和党内腐败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大大削弱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度与认同感。
三、新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路径与长效机制
在新的历史基点上,中国共产党必须直面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群众路线作出新的时代诠释,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现实路径和长效机制,从而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目标路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应凝聚中国力量,以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是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它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一个中国人的具体利益融为一体,是每一个中国人真真切切的梦想,是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5]。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和最终受益者。在本质上,中国梦的精神内涵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党的群众路线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而中国梦的实现正是人民群众梦想的实现。因此,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也是为了实现每一个人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基础,真正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国梦;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和切实保障。只有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保障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16]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发生“裂变”的时期,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一个奋斗目标来凝聚人心。中国梦为凝聚全社会力量提供了目标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15]梦想是一种精神力量,当一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实现中国梦不仅为凝聚所有中国人心注入了力量,也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目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