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阅读能力 提升核心素养
肖克华
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教育人的共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阅读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是义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关注阅读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气氛相对比较活跃,但还是流于形式上的热闹,看起来师生互动很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其实,只是表面上的浮华,教师依然是“课堂霸主”。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过多的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还没有真正觉醒。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和讲解牵引着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讲、学生听依然是课堂的主要形式,学生的情感参与度和思维张力没有得到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阅读积极性被扼杀。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灵动、有效的。
比如,教学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这篇课文时,教师组织学生学一学青蛙的叫声、演一演蛙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借机导入课文:“青蛙还能写诗呢,同学们想知道青蛙是怎样写诗的吗?它们能写出什么样的诗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青蛙写诗》。”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个体感受,教学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文本,学习兴趣大增,阅读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2.引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效果。学生阅读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浅阅读”,这种状态的典型特点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人在曹营心在汉”;二是“深阅读”,即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和作品融合,和作者产生共鸣,“人本合一”是最佳的阅读状态。
比如,教学统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时,学生对花生非常熟悉,花生也是生活必需品。但学生对花生的品质不甚了解,甚至错误地认为花生能有什么优秀品质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讨论,明确花生的特点:可以做成美食、可以榨油、价格便宜。接着,引导学生观看“收花生”的视频,让学生知道花生从哪里来,长啥样。接着联系文本,让学生理解“外表丑但很有用”这句话,说一说自己对“做人不要只追求外表好看,更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这句话的理解。这样的阅读,让学生受益匪浅。
3.引入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高低取决于文化底蕴,也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而文化底蕴来源于积累。《课标》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名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同时,教材规定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也是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重要渠道。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也有大量必读書目和选读书目,教师可以借助文本和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做好圈点摘记和批注点评。比如,“四大名著”“世界十大小说”“唐诗宋词”“革命英雄传”“科普天地”等类型的作品都是学生可以阅读的书目,自然科学、美术故事、体坛新闻、重大时事等都可作为学生的阅读素材,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提升。
4.重视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还要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圈点摘记,将好词好句和精彩片段摘抄下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阅读积累可以从字词开始,再到精彩的片段,再到精彩的评论和批注。
例如:统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文章的写景句段非常优美,我便要求学生背诵全文,然后摘录文中优美的句子。然后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三个段落,让学生解读,说出修辞方法并仿写。这样的拓展训练,将仿写有机融合到阅读积累中,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立足语文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培育更多人才。教师要从“关注阅读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入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四个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此,才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精神,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