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战略举措研究
何泽军
[摘要]河南省食品工业已经由“量”的积累迈入“质”的提升的发展阶段。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对于防范食品安全风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应对消费需求变化、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现状是: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集聚初显但结构不优,贡献较大但开放度不够,环境良好但创新不足。因此,要提升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大战略、大举措:实施产业链带动战略,提高发展效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升产业价值;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蓄发展潜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关键词]食品工业;产业链;品牌带动战略
[中图分类号]F424.3[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2.013
在当前转结构、调方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的背景下,区域产业发展需要越来越注重质量提升。而根据产业发展的周期规律,当一个产业完成了发展初始阶段的规模扩大、速度提升、集聚提高与环境营造后,就会更加注重效益提高、结构优化、价值增加与潜力挖掘,即要实现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
食品工业是指主要以农、林、牧、渔或化学工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具有连续而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的工业体系。食品工业是河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据测算,2013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4%,资产总值占全部工业资产总值的11%,利润占全部工业利润的17.6%,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13.2%,河南省食品工业已经实现了“量”的积累。[1]但河南省食品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与总产值的比率)较低,仅为3.5%,低于一些行业10%以上的水平。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食品工业还必须向“质”的方面提升迈进。当前河南省食品工业为什么必须提升迈进?提升迈进的基础与条件又是什么?如何提升迈进?本文拟对这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以供业内参考。
在统计上,我国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与烟草制品四大类产业。本文所说的产业发展质量是指区域特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蕴含或体现出来的发展能力,可以用规模与效率、结构与体系、功能与价值、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等评价指标来衡量[2]。
一、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必要性食品工业固有的特征、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着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十分必要。
1.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需要
食品工业具有产品非标准化、品种多样化、产品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永不衰落的基础性产业。食品安全始终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是当下中国最大的民生问题,而食品非标准化与品种多样化的特点又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近年来,常有因为某一个食品安全事件而致整个产业发展受阻的情况发生,如“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都给相关产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一个发展质量良好的产业必定是极少发生安全事故的产业。河南省作为食品工业大省,固然需要注意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对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但提升发展质量才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本之策。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
食品工业是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环节繁多且相互影响的产业。基于这一特点,河南省食品工业提升发展质量不仅可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而且可以辐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食品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从而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升级。从河南省食品工业内部构成看,河南省农副食品大多是粗加工的,深加工食品较少,仅占10%,相比于发达国家食品工业中70%为食品深加工,亟需提高深加工程度,优化产品结构;同样,河南省肉类食品加工量只占全部肉类食品产量的5%,蔬菜加工量只占蔬菜总产量的30%,远低于发达国家分别为25%和90%的比例,且存在产品结构优化问题[3]。从河南省的整体产业结构看,由于食品工业关联度高、行业跨度大,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必然会促进相关产业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
3.应对消费需求变化的需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的重要时期,社会有效需求不断释放,居民食品消费需求进入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表现为农村食品的多样化、城市食品的丰富化、家庭膳食的社会化、食物结构的健康化。发达国家加工食品已占到食品消费总量的70%~80%,我国目前只占到20%[4],相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加工食品需求也将越来越大。食品工业作为居民消费的基础行业,作为最典型的消费品产业,将从这些变化中直接受益。当然,这需要食品工业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及时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因此,作为食品工业大省,河南省必须根据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不断提升其食品工业发展质量。
4.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
目前,河南省正在实施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这三大战略既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又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三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均有赖于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其原因在于:一是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需要通过多种战略举措实现农业现代化,以使粮食产量稳定、质量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二是中原经济区“两不三新”建设目标需要食品工业通过提升发展质量来引领新型工业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之一是把河南省建成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基地,实现这一功能定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三是郑州航空港经济实验区定位为河南省对外开放高地与现代产业中心,这一定位有助于吸引聚集更多高端生产要素,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反过来,河南省食品工业也只有更快地提升其发展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港区的发展定位。
二、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迅速,在产业规模、企业集聚、产值贡献、环境营造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从效率改进、结构优化、功能提升、潜力挖掘等方面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
规模与效率可以反映产业发展的综合实效,是产业发展质量评价的基础性指标。以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年平均从业人员人数来度量食品工业产业规模,河南省食品工业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2。据计算,2011年,在全国31个省市中,河南省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2,饮料制造业产业规模排名第3,烟草制品业排名第6[5]。同时,苏静[6]的研究也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因子排名全国第2位,仅落后于山东省。
但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效率并不高,仅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年均从业人员)、资本产出率(工业总产值/资产总额)、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三个指标来度量发展效率,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资产利润率位于全国第15名,其中烟草制品业的效率更是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位居第20名。同时,苏静[6]的研究还表明河南省食品工业效率因子排名全国第15位。可见,河南省食品工业规模虽较大但效率不高。
2.集聚初显但结构不优
产业集聚与结构状况是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产业集聚反映产业空间发展强度状况,而产业结构则反映产业部门之间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构成状况。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日益呈现集聚态势。郑州、漯河、鹤壁、周口、商丘、许昌6个地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占全省总产值的61.2%以上;同时,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汤阴食品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遂平县产业聚集区、新郑薛店食品工业园区、郑州马寨食品产业集聚区、永城面粉产业集群、淇县禽肉加工基地等享誉省内外,临颍县、淇县、新郑市等县(市、区)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食品工业集聚效应在这些地区日益凸显。
但河南省食品工业结构有待优化。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据计算,2013年,河南省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7.8%、20.3%、14.6%、17.3%,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比较大,而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高附加值的饮料制造业和高税收的烟草制品业占比偏低,相比于上海(占比为18291241),内部结构不优。从主要产品构成看,河南省生产的小麦粉、速冻米面、方便面、饼干等食品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7%、72%、27%和31%,居国内首位;味精、饮料酒等食品产量居全国第2位;鲜冷藏冻肉、白酒等食品产量居全国第3位[7];但这些产品均属于粗加工食品,附加值相对较低。从企业结构上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仅有5家、超50亿元的仅有10家,其他90%以上的企业为小型企业,企业规模整体上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从企业品牌数量看,河南省食品工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6家、中国名牌产品15个[8],而山东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8家、中国名牌产品62个[9]。相较于山东省,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品牌结构不合理。
3.贡献较大但开放度不够
产业贡献与产业开放程度也是衡量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产业贡献主要体现在就业带动与税收方面,而产业开放度主要体现在产业对区域外的影响。就产业贡献而言,河南省食品工业贡献巨大。据统计,201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73.7亿元,上缴税金428.8亿元(烟草制品业占其中的55.2%),食品工业用占全部工业140%的销售收入创造出17.3%的利润和21.8%的税金。不仅如此,食品工业带动能力日趋增强,直接安置就业人数达70多万人,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达300万人,2 000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有力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10]
但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开放度不够,对区域外的影响较小。一是主要产品走出去的少,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出口交货值为66.4亿元,仅占工业销售值的1.0%,远低于山东省的1 101.5亿元(占工业销售值的9.4%);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的出口占比分别是0.6%、1.8%、1.7%,远低于山东省的10.1%、10.4%、4%。二是产业利用港澳台与外商资本的较少,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资本构成中港澳台资本与外商资本合计为67.7亿元(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为9.7%),远低于山东省的222亿元(占实收资本的比例为21.4%)。其中,具有规模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的利用外资占比分别是139%、5.6%、6.4%,远低于山东省的19.4%、297%、24.8%。由此可见,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开放程度还远远不够。
4.环境良好但创新不足
产业发展环境与创新程度是反映产业发展质量的潜力指标,环境良好与创新能力强表明产业发展质量高。近年来,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环境良好。一是农产品资源丰富,作为粮食大省和人口大省,河南省发展食品工业具有原料与劳动力成本优势。二是河南省委、省政府对食品工业发展一直比较重视。从“十五”以来,连续三个五年规划对食品工业进行重点培育,食品工业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出台的《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未来十年河南食品工业的发展提出了目标与实现路径。三是对产业发展予以资金支持,通过设立食品工业升级专项资金、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每年安排近1亿元资金支持食品工业发展。
但是,河南省食品工业创新能力不强。首先,从创新投入上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科技研发强度为0.28%,远低于山东省的0.49%,尤其是代表精深加工的食品制造业,研发强度仅为0.31%,仅是山东省的1/3;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的研发强度分别为024%、0.50%、013%,均低于山东省(其分别为036%、0.95%、041%)。其次,从创新产出看,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新产品销售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之比)为4.12%,低于山东省5.7%的水平,尤其是河南省具有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新产品销售率分别为1.99%、3.75%,远低于山东省的419%、7.48%的水平。此外,2011年河南省食品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仅为430个,仅接近山东省843个的 1/2;具有优势的农副食品加工业有效发明专利数更少,仅为163个,远低于山东省386个的数量。创新驱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既定的发展战略。而创新能力弱,使得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缺乏后劲,潜力不足。
三、河南省提升食品工业发展质量的建议措施尽管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集聚、产业贡献、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但仍存在效益不高、结构不优、开放不够、创新不足等问题,未来提升河南省食品工业质量必须在产业链、品牌、开放、创新等方面采取大战略、大举措。
1.实施产业链带动战略,提高发展效率
产业发展效率受结构、开放程度、创新等多种因素影响。基于食品工业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提高发展效率首先应加强产业链整合。河南省食品工业可在发挥规模优势的基础上,着力提升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的发展效率,重点打造面制品、肉制品、速冻食品和白酒产业四条产业链,培育和发展食品装备制造链。
一要完善面制品产业链。应通过加速对现有部分骨干面粉厂的技术改造,提高面粉单厂生产规模,重点发展各类小麦专用粉;依托郑州金苑面粉、郑州海嘉面粉等企业,积极开发麦胚制品、小麦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二要完善肉制品产业链。应依托双汇、大用、众品等知名企业,巩固扩大猪禽肉优势,积极发展牛羊肉及其他特色肉类品种;着力肉制品深加工,通过发展熟肉制品、调理肉制品与冷鲜分割肉制品,延长产业链;着力中高端肉制品开发,通过发展酱卤、熏烤、腌腊等肉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要完善速冻食品产业链。应依托三全、思念、科迪、胖哥等知名企业,着力提升速冻汤圆、水饺、粽子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通过提高速冻加工技术,探索开发馒头、菜肴、面条、炒饭等多规格、多口味的新型速冻产品和微波套餐食品;积极构筑以郑州为核心的速冻食品物流节点网络,强力推进冷链物流系统建设。
四要完善白酒产业链。以豫酒六朵金花(仰韶彩陶坊、宋河粮液国字、杜康国花、宝丰国色清香、张弓度之度、赊店青花瓷)为重点,扩大中高端白酒生产规模;依托杜康、仰韶等知名酒厂,提高原酒生产能力;加强啤酒行业整合,着力提升金星啤酒的品牌影响力;鼓励葡萄酒、保健酒、黄酒等企业扩大发展规模。
五要培育食品装备制造产业链。考虑到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河南省食品工业庞大的市场需求,应重视培育、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重点研制可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智能化食品加工与包装设备,包括食品加工机械、包装机械、包装新材料、数码印刷和数码标签、发酵设备等。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有多种措施,包括品牌建设、产业链整合、名企引进、创新推动等。但就河南省食品工业而言,宜依托现有优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与产品链延伸相呼应,集中培育发展一大批食品工业名牌产品,以品牌效应开拓市场、推动结构升级,增强产业发展质量。
一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应依托现有知名品牌,鼓励相关企业开展新产品研发,实施品牌延伸策略,巩固提高一批知名品牌;结合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引进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嫁接拓展一批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创建提升一批知名品牌;鼓励同类中小企业合并重组,加大营销组合与市场创新,优化整合一批知名品牌。
二要以品牌效应驱动转型升级。应鼓励知名企业品牌延伸,开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引导高端需求,抢占中高端市场;鼓励企业加速研制功能化食品,研制开发针对“三高”群体、抗衰老抗疲劳群体、美容需求群体、提高智力需求群体的保健食品;鼓励开发时尚化、娱乐化食品,开发一些可以吃着玩、吃着炫的时尚化家庭休闲食品;探索开发具有中原特色的概念性食品。
3.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提升产业价值
食品企业“走出去”可以扩大对外影响,而“引进来”则可以增加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应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生产要素,在提高开放度的同时,提升产业价值。
一要大力引进高端生产要素。应充分发挥河南省成本优势和市场辐射优势,以现有食品工业体系为基础,重点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要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通过产业链招商、龙头企业招商,积极承接高端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的转移。要结合产业链带动战略,重点引进食品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和生物技术,实现对现有产业链缺失环节的“补链”;重点引进行业领军人才、高端管理人才、金融与营销等高级专业人才,实现对现有产业链科技、管理、金融、信息等方面的“强链”。要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落实相关奖励政策,促进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
二要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应借助航空港对外开放平台建设,结合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鼓励省内食品企业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拓宽食品销售渠道。要大力扶持一批行业地位领先、规模优势明显、经济效益突出、综合实力强的骨干企业到省外投资建厂或建立生产基地,扩大产品或品牌影响力。要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展销会,加强与各地大型卖场、行业组织的合作,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蓄发展潜力
产业发展潜力主要以技术创新为保障。应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以创新型企业培育为手段,以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为载体,加快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和改造,积蓄产业发展潜力。
一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应结合河南省科技厅实施的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督促大中型食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骨干企业全部建成研发中心;结合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鼓励一批食品企业积极申报省级或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大中型食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到其销售额的1.5%以上、食品类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强度达到销售额的5%以上。要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或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技术创新与新产品研发,以形成更多的发明专利或行业标准。要鼓励食品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加快食品企业生产环节向低碳化、环保化、绿色化转型;鼓励中小微企业利用创新平台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积极参与创新过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二要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依托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等专于食品开发的高校与研究机构,构建食品工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联盟定期交流沟通机制,鼓励联盟成员开放实验室、共享资源,攻克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技术难题,切实建成河南省食品工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应充分发挥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整合作用,建立食品信息网上服务平台,以方便居民随时查询食品相关生产信息、食品相关技术信息等。
三要重点攻关一批技术难题。应围绕食品工业发展的保鲜、生产检测、质量和安全控制、速冻、包装等共性技术或核心技术,设立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这些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要鼓励食品企业围绕自身发展技术难题,广泛开展合作创新,掌握相关技术;鼓励食品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咨询公司合作,在业务流程再造、精准化管理、先进工艺应用等方面获取辅助服务,应用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刘义成.高端产业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兰州学刊,2009(6):78.
[3]吕政.增强企业竞争力与食品工业发展[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12-17(A2).
[4]胡国恒.河南食品工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
[5]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苏静.河南食品工业国内竞争力的比较[J].管理工程师,2011(3):1.
[7]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食品工业调整振兴规划[EB/OL].[2009-09-09](2014-12-10).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09/09/09/010155885.shtml.
[8]蒋科峰.河南食品工业举足轻重[J].中国商界,2011(5):50.
[9]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十二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EB/OL].[2011-06-27](2014-12-10).http://www.sdetn.gov.cn/portal/zwgk/xxgk/zwgkml/fzgn/webinfo/2011/06/13091427791164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