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与复原:优势观点视域下失独群体救助的社会工作因应
张必春 李亚男
〔摘要〕 失独者作为近十年来突显的弱势群体,国家和社会都对其采取了各种救助办法。然而数年后我们发现,虽然救助政策不断出台,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失独者的依赖性增强,并认为受助是理所应当,更重要的是这种救助并未像预想的那样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回归正常生活。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借助案例分析优势观点下社会工作者介入失独群体的过程,提炼出对话、资源、赋权和复原等实践要素,并基于和病理观点的对比分析,提出救助目标是人的复原,而不是物质改变的观点。
〔关键词〕 失独者;优势观点;赋权增能;资源;复原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8)05-0102-06
① 费孝通指出:从一个核心家庭来看,一对配偶结婚后,三角形结构的夫妇两点已经具备,孩子出生形成了三角形的第三点,也就完成了社会结构里的三角。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59页。
② 虽然2015年出台了二孩政策,但是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影响了几代人,独生子女仍然会比较普遍。仅以武汉市为例,调查到的1093户单独家庭中,明确表示要生二孩的只占22.8%,而实际二孩出生率低于这一数字。牛亚冬等:《单独家庭生育二孩意愿的分析——基于武汉市1093户单独家庭的调查数据》,《人口与发展》2015年第3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失独父母边缘化的内在逻辑及其社会再融入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14CSH060);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及国际比较研究”(CCNU14Z02008)
〔作者简介〕张必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副教授;
李亚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9。
一、研究缘起
在三角式的稳定家庭结构①中,孩子是重要的纽带,遭遇独生子女死亡的育龄父母,尤其是已到中年丧失生育能力的失独父母,遭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伤痛,变成社会的弱势群体〔1〕,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失独”字样检索发现,从2012年到2015年,相关文献数量分别是68、258、348、351、299,由此可见,失独问题逐渐进入学界视野。②
综合目前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很多学者从以下视角对失独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社会救助的视角。该视角描述了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者的生活状况、养老困境,提出要发挥政府的托底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构建失独者的社会救助系统。〔2〕该视角特别强调要从政府、民间和失独者自身入手,以政府为主,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体系。〔3〕第二,社会融入的视角。该视角描述了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者逃避社会交往、切断社会关系的现状,提出要盘活社会资源,帮助失独者重建社会支持网络,融入社会以继续生活。〔4〕这一视角的重点在于运用社区、社会组织、单位及亲属等社会支持网络的力量对失独者展开救助,加强失独者与社会其他群体的联系。第三,专业性介入视角。该视角着眼于失独者救助系统专业性不足的现状,主张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及社工机构的专业力量,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失独者经历丧子之痛后所面临的身体和心理困境进行治疗和救助,如“哀伤治疗”、理性情绪疗法等都是该视角下典型的工作方法。〔5〕
① 丧亲者不同于我国的失独者,因为西方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他们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对家庭成员死亡后,其他成员之哀悼过程的分析。 在上述视角中,失独者作为被动接受者获得救助,救助过程仅仅考虑到物的变化(如提供物资、救助金等),没有考虑到人的内在复原,而失独群体救助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变化。因此,本文立足优势观点角度,在坚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根本原则下〔6〕,跳出问题本身,通过对失独者赋权增能,指导和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价值,重建具有品质且满意地生活,实现人生的复原;同时更加强调需注意发现个人与环境的优点,借以建立一个“使能”的立基,使失独者可以在环境的调适互动上,获得权能感、胜任感、成就感。〔7〕
二、优势观点下对失独者的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实践
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优势观点下对失独者的干预机制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救助环境
优势观点认为人与生俱来面对失序、疾病和干扰时,有一种自我疗愈(healing)的能力和趋向圆整(wholeness)的趋势〔8〕,但如果顺其自然,这种康复过程就比较缓慢,甚至会停滞不前。因此首先需要为失独者的救助及恢复营造一个良好救助环境,优化顶层制度设计,促进失独者自身改变。
1.社区制度设计
任何人都具有潜能,关键就是看潜能有没有被激发出来。在传统病理观点的大环境中,失独者通常被当做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接受有限的社会救助,这种救助方式仅仅考虑到物的变化,没有考虑到人的变化。鉴于此,应当从制度设计层面做好引导,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公益宣传等实现良好的舆论导向,改变社會对失独群体的不公正看法,还失独者一个健康的复原氛围。第二,通过购买对口社工服务帮助失独者实现赋权增能。第三,通过给予政策优惠帮助失独者创业、再就业。如WH市WC区LDJ街道设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同心、同梦、同圆为服务理念,协同多方力量开展社会工作。其中对失独老人的救助方面,提供个案辅导、即时辅导等相关服务,定期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失独老人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政府通过资源平台的搭建,让社会中的人以更加理智、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失独群体。
2.社工能力提升
Bonanno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逐步从心理分析性的社会工作模型向优势性的社会工作实践转型。〔9〕转型中的重要内容是树立优势观点,挖掘和发挥既有潜能。因此,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优势观点训练十分重要。
训练形式包括专业培训和实践训练,训练重点在于让社会工作者形成两种观点:第一,系统的观点。个人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家庭又是社区、社会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大系统或其他系统的异常,反之亦然。〔10〕因此,优势观点要求社会工作者跳出问题视角局限,将失独群体放在其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救助。第二,精细化的观点。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曾对丧亲者①的心路历程进行研究,并划分为否认、愤怒、协商、抑郁及接受五个阶段〔11〕,优势观点的运用要结合失独者所处的心理阶段,将其放在特定情境中进行干预。以WH市LDJ街道为例,专业社会工作者以优势观点为指导,经过环境分析和阶段分析,帮助失独老人建立差异化支持网络,协助该群体走出伤痛,重新回到正常生活轨道。
(二)提高抗逆力水平
抗逆力是一种反弹的力量,是面对逆境时的回弹、恢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12〕在面对磨难和挫折时,这种能力可以引导案主自己超越和克服严重的灾难事件。优势观点下,社会工作者应当进行充分引导,提高其抗逆能力。
1.建立优势关系
优点模式的助人关系强调案主与社会工作者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特别是自然相处、真诚接触和尽量全方位交流的友谊关系。然而对失独者来说,独生子女死亡初期,在心理上会排斥社会交往。此时社会工作者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注重介入情境的选择。〔13〕失独者虽然抗拒社会交往,但是会陷入寂寞、空洞的生活中,这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如过年、中秋、端午等尤为明显。如WH某失独母亲说:“端午节的时候,没有一个亲戚来看我们,都有个人的安排,后来我们两个就没人管了,只能在家里守着空房子哭。”该失独母亲说:“后来是社区的社会工作者来看望我们,陪我们说话,才感觉没有那么无助。”由此可见,特定的某种情境会对处于特殊状态下的人产生影响,选择合适情境与失独者建立优势关系可以减小阻力。第二,注意运用访谈、倾听、陪伴等个案工作方法,实现与失独者的共情。 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其处境;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共情能够让社会工作者通过案主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并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访谈技巧传达给对方,取得反馈,这是与失独者建立优势关系的重要基础。社会工作者在失独者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与失独者建立优势关系,不仅能够帮助其进行情感转移,还能与失独者建立信任,有利于救助工作的开展。
2.实现群体增能
对失独者来说,实现增能是走出失独阴霾至关重要的一步。从优势视角来看,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失独者实现增能。第一,重新找寻自己。从动态发展来看,我国的家庭,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在父子之间,是纵向而非横向,此时子女是这个轴线上的主轴,夫妇成了配轴。〔14〕因此,独生子女死亡后,原本稳定的三角式家庭结构瓦解,原本发展的绵续性轴线中断,且基于这种家庭结构之上的,尤其是以后代为中心的生产安排、生活安排、住房规划、经济规划,特别是养老规划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这时候调整的依据应该是失独者自己、配偶,或者他有兴趣的事情,从内心认知上重新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第二,开拓生命的多元价值。对失独者来说,独生子女离开了,但是自己的生命、生活仍然要继续。社会工作者应当搭建平台,帮助失独者发现、开拓生命的多元价值。如某社区邀请失独父母参加社区学习班,学习必要的生存技能,或引导失独者开展公益活动。WH市WXJY同质性组织的失独者说:“我们当时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埋到心底,我们自己失去了孩子,想把对孩子的小爱转化成一种大爱,奉献到社会上去,社会上肯定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来关心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失独者到少管所、福利院等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举措丰富了失独者原本灰暗了的人生,让他们找到了多元的生命价值。
(三)整合可用资源
优势观点认为应当启发、引导失独者发现自己的资源 一般来说,资源包括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正式资源包括政府部门的补助,非正式资源包括家人亲友、邻里居民、同事雇主等,这里所指的主要是非正式资源。,并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挖掘、整合资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失独群体赋权的过程。
1.挖掘个人资源
个人资源着眼于失独者自身,是最便捷、最高效的资源,往往被忽视,如果得到挖掘,会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优势观点下对个人资源的挖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哀伤恢复中的个人资源。失独初期,极度哀伤的失独者在短期内处于社会关系断裂、精神状态恍惚、生活难以继续的混沌状态中,这时个人资源的作用是,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对失独亲属赋权,然后由失独亲属陪伴失独者,倾听他们的“絮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亲友同伴小组”和“哀伤陪伴训练小组”,陪伴失独者度过哀伤过程。第二,想望挖掘中的个人资源。失独者已经对自己的失独现状有了理性认知,这时候潜能激发、资源挖掘的过程是失独者进行自救,探索未来发展多种可能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此时的社会工作者运用情感依附法,以一个相对理性的立场,帮助、引导失独者激发他们的潜能,挖掘可用的个人资源。如失独者LML,作为一个失独母亲,曾几次搬迁,也曾入院半年治疗忧郁症,最终,她从哀伤中走出来,借助企业资源及个人的社交资源,注册成立了关注失独者群体的公益组织“LX家园”,并争取到运营资金,成立贸易公司,招聘失独者,引导失独者走出家门,重新寻找目标,从而帮助更多失独群体跨越悲伤。该失独者通过个人资源的运用,实现了对更多人的赋权增能。
2.开拓社会资源
在复原的概念架构中,一个重要的关系原型是生态观点的共生关系。优势观点崇尚“人在情境中”(PIE)〔15〕,认为社会工作者必须要在恰当的情境中认识问题,降低和解决个人和环境之间的失衡问题。〔16〕而在社会这个生态环境中,就蕴含着很多生存的机会和生活的资源,主要包括:第一,社区资源。优势观点认为,社区是一个资源的绿洲,社会工作者及社工机构应当在社区与失独者之间搭建資源共享平台,通过共享平台既能让社区资源得到运用,如为失独者提供法律援助、医疗帮助等;又能让失独者自身的资源得到释放和运用,通过社区资源共享平台贡献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技能为社区服务等,获得成就感。第二,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涵盖范围较广,包括社会中的多个主体,如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如某市SMF文化公园,就是由失独者自己主动联络,由该市企业牵头出资,专门为失独者打造的休闲公园;高校则主要以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主,不仅有专业老师提供社会工作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指导,还有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第三,互助组织。互助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失独者在回避与同事和邻居社会交往的同时,对同质群体的依赖性和信任度却在增强,从而构成一种特殊的资源。比如WH市失独同质性群体组织WXGW,就是失独者通过与HS区慈善总会、SMF名人文化公园等联系,自己寻找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等,还组织开展山区儿童救助等公益活动,失独者在这个组织中互相陪伴,互相帮助。①
〔摘要〕 失独者作为近十年来突显的弱势群体,国家和社会都对其采取了各种救助办法。然而数年后我们发现,虽然救助政策不断出台,救助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失独者的依赖性增强,并认为受助是理所应当,更重要的是这种救助并未像预想的那样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新回归正常生活。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借助案例分析优势观点下社会工作者介入失独群体的过程,提炼出对话、资源、赋权和复原等实践要素,并基于和病理观点的对比分析,提出救助目标是人的复原,而不是物质改变的观点。
〔关键词〕 失独者;优势观点;赋权增能;资源;复原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8)05-0102-06
① 费孝通指出:从一个核心家庭来看,一对配偶结婚后,三角形结构的夫妇两点已经具备,孩子出生形成了三角形的第三点,也就完成了社会结构里的三角。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59页。
② 虽然2015年出台了二孩政策,但是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影响了几代人,独生子女仍然会比较普遍。仅以武汉市为例,调查到的1093户单独家庭中,明确表示要生二孩的只占22.8%,而实际二孩出生率低于这一数字。牛亚冬等:《单独家庭生育二孩意愿的分析——基于武汉市1093户单独家庭的调查数据》,《人口与发展》2015年第3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失独父母边缘化的内在逻辑及其社会再融入的社会工作干预研究”(14CSH060);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及国际比较研究”(CCNU14Z02008)
〔作者简介〕张必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湖北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副教授;
李亚男,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9。
一、研究缘起
在三角式的稳定家庭结构①中,孩子是重要的纽带,遭遇独生子女死亡的育龄父母,尤其是已到中年丧失生育能力的失独父母,遭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伤痛,变成社会的弱势群体〔1〕,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失独”字样检索发现,从2012年到2015年,相关文献数量分别是68、258、348、351、299,由此可见,失独问题逐渐进入学界视野。②
综合目前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很多学者从以下视角对失独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社会救助的视角。该视角描述了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者的生活状况、养老困境,提出要发挥政府的托底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构建失独者的社会救助系统。〔2〕该视角特别强调要从政府、民间和失独者自身入手,以政府为主,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体系。〔3〕第二,社会融入的视角。该视角描述了独生子女死亡后失独者逃避社会交往、切断社会关系的现状,提出要盘活社会资源,帮助失独者重建社会支持网络,融入社会以继续生活。〔4〕这一视角的重点在于运用社区、社会组织、单位及亲属等社会支持网络的力量对失独者展开救助,加强失独者与社会其他群体的联系。第三,专业性介入视角。该视角着眼于失独者救助系统专业性不足的现状,主张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及社工机构的专业力量,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失独者经历丧子之痛后所面临的身体和心理困境进行治疗和救助,如“哀伤治疗”、理性情绪疗法等都是该视角下典型的工作方法。〔5〕
① 丧亲者不同于我国的失独者,因为西方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他们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对家庭成员死亡后,其他成员之哀悼过程的分析。 在上述视角中,失独者作为被动接受者获得救助,救助过程仅仅考虑到物的变化(如提供物资、救助金等),没有考虑到人的内在复原,而失独群体救助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变化。因此,本文立足优势观点角度,在坚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根本原则下〔6〕,跳出问题本身,通过对失独者赋权增能,指导和帮助他们重新找到自己,重新界定自己的价值,重建具有品质且满意地生活,实现人生的复原;同时更加强调需注意发现个人与环境的优点,借以建立一个“使能”的立基,使失独者可以在环境的调适互动上,获得权能感、胜任感、成就感。〔7〕
二、优势观点下对失独者的社会工作介入过程实践
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优势观点下对失独者的干预机制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救助环境
优势观点认为人与生俱来面对失序、疾病和干扰时,有一种自我疗愈(healing)的能力和趋向圆整(wholeness)的趋势〔8〕,但如果顺其自然,这种康复过程就比较缓慢,甚至会停滞不前。因此首先需要为失独者的救助及恢复营造一个良好救助环境,优化顶层制度设计,促进失独者自身改变。
1.社区制度设计
任何人都具有潜能,关键就是看潜能有没有被激发出来。在传统病理观点的大环境中,失独者通常被当做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接受有限的社会救助,这种救助方式仅仅考虑到物的变化,没有考虑到人的变化。鉴于此,应当从制度设计层面做好引导,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公益宣传等实现良好的舆论导向,改变社會对失独群体的不公正看法,还失独者一个健康的复原氛围。第二,通过购买对口社工服务帮助失独者实现赋权增能。第三,通过给予政策优惠帮助失独者创业、再就业。如WH市WC区LDJ街道设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同心、同梦、同圆为服务理念,协同多方力量开展社会工作。其中对失独老人的救助方面,提供个案辅导、即时辅导等相关服务,定期开展多种活动,帮助失独老人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政府通过资源平台的搭建,让社会中的人以更加理智、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失独群体。
2.社工能力提升
Bonanno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逐步从心理分析性的社会工作模型向优势性的社会工作实践转型。〔9〕转型中的重要内容是树立优势观点,挖掘和发挥既有潜能。因此,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优势观点训练十分重要。
训练形式包括专业培训和实践训练,训练重点在于让社会工作者形成两种观点:第一,系统的观点。个人是家庭的组成部分,家庭又是社区、社会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大系统或其他系统的异常,反之亦然。〔10〕因此,优势观点要求社会工作者跳出问题视角局限,将失独群体放在其所处的环境中进行救助。第二,精细化的观点。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博士曾对丧亲者①的心路历程进行研究,并划分为否认、愤怒、协商、抑郁及接受五个阶段〔11〕,优势观点的运用要结合失独者所处的心理阶段,将其放在特定情境中进行干预。以WH市LDJ街道为例,专业社会工作者以优势观点为指导,经过环境分析和阶段分析,帮助失独老人建立差异化支持网络,协助该群体走出伤痛,重新回到正常生活轨道。
(二)提高抗逆力水平
抗逆力是一种反弹的力量,是面对逆境时的回弹、恢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12〕在面对磨难和挫折时,这种能力可以引导案主自己超越和克服严重的灾难事件。优势观点下,社会工作者应当进行充分引导,提高其抗逆能力。
1.建立优势关系
优点模式的助人关系强调案主与社会工作者之间是一种伙伴关系,特别是自然相处、真诚接触和尽量全方位交流的友谊关系。然而对失独者来说,独生子女死亡初期,在心理上会排斥社会交往。此时社会工作者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注重介入情境的选择。〔13〕失独者虽然抗拒社会交往,但是会陷入寂寞、空洞的生活中,这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如过年、中秋、端午等尤为明显。如WH某失独母亲说:“端午节的时候,没有一个亲戚来看我们,都有个人的安排,后来我们两个就没人管了,只能在家里守着空房子哭。”该失独母亲说:“后来是社区的社会工作者来看望我们,陪我们说话,才感觉没有那么无助。”由此可见,特定的某种情境会对处于特殊状态下的人产生影响,选择合适情境与失独者建立优势关系可以减小阻力。第二,注意运用访谈、倾听、陪伴等个案工作方法,实现与失独者的共情。 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其处境;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共情能够让社会工作者通过案主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并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访谈技巧传达给对方,取得反馈,这是与失独者建立优势关系的重要基础。社会工作者在失独者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与失独者建立优势关系,不仅能够帮助其进行情感转移,还能与失独者建立信任,有利于救助工作的开展。
2.实现群体增能
对失独者来说,实现增能是走出失独阴霾至关重要的一步。从优势视角来看,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失独者实现增能。第一,重新找寻自己。从动态发展来看,我国的家庭,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在父子之间,是纵向而非横向,此时子女是这个轴线上的主轴,夫妇成了配轴。〔14〕因此,独生子女死亡后,原本稳定的三角式家庭结构瓦解,原本发展的绵续性轴线中断,且基于这种家庭结构之上的,尤其是以后代为中心的生产安排、生活安排、住房规划、经济规划,特别是养老规划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这时候调整的依据应该是失独者自己、配偶,或者他有兴趣的事情,从内心认知上重新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第二,开拓生命的多元价值。对失独者来说,独生子女离开了,但是自己的生命、生活仍然要继续。社会工作者应当搭建平台,帮助失独者发现、开拓生命的多元价值。如某社区邀请失独父母参加社区学习班,学习必要的生存技能,或引导失独者开展公益活动。WH市WXJY同质性组织的失独者说:“我们当时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痛苦埋到心底,我们自己失去了孩子,想把对孩子的小爱转化成一种大爱,奉献到社会上去,社会上肯定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来关心的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失独者到少管所、福利院等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些举措丰富了失独者原本灰暗了的人生,让他们找到了多元的生命价值。
(三)整合可用资源
优势观点认为应当启发、引导失独者发现自己的资源 一般来说,资源包括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正式资源包括政府部门的补助,非正式资源包括家人亲友、邻里居民、同事雇主等,这里所指的主要是非正式资源。,并灵活运用这些资源。挖掘、整合资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失独群体赋权的过程。
1.挖掘个人资源
个人资源着眼于失独者自身,是最便捷、最高效的资源,往往被忽视,如果得到挖掘,会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优势观点下对个人资源的挖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哀伤恢复中的个人资源。失独初期,极度哀伤的失独者在短期内处于社会关系断裂、精神状态恍惚、生活难以继续的混沌状态中,这时个人资源的作用是,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对失独亲属赋权,然后由失独亲属陪伴失独者,倾听他们的“絮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亲友同伴小组”和“哀伤陪伴训练小组”,陪伴失独者度过哀伤过程。第二,想望挖掘中的个人资源。失独者已经对自己的失独现状有了理性认知,这时候潜能激发、资源挖掘的过程是失独者进行自救,探索未来发展多种可能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此时的社会工作者运用情感依附法,以一个相对理性的立场,帮助、引导失独者激发他们的潜能,挖掘可用的个人资源。如失独者LML,作为一个失独母亲,曾几次搬迁,也曾入院半年治疗忧郁症,最终,她从哀伤中走出来,借助企业资源及个人的社交资源,注册成立了关注失独者群体的公益组织“LX家园”,并争取到运营资金,成立贸易公司,招聘失独者,引导失独者走出家门,重新寻找目标,从而帮助更多失独群体跨越悲伤。该失独者通过个人资源的运用,实现了对更多人的赋权增能。
2.开拓社会资源
在复原的概念架构中,一个重要的关系原型是生态观点的共生关系。优势观点崇尚“人在情境中”(PIE)〔15〕,认为社会工作者必须要在恰当的情境中认识问题,降低和解决个人和环境之间的失衡问题。〔16〕而在社会这个生态环境中,就蕴含着很多生存的机会和生活的资源,主要包括:第一,社区资源。优势观点认为,社区是一个资源的绿洲,社会工作者及社工机构应当在社区与失独者之间搭建資源共享平台,通过共享平台既能让社区资源得到运用,如为失独者提供法律援助、医疗帮助等;又能让失独者自身的资源得到释放和运用,通过社区资源共享平台贡献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技能为社区服务等,获得成就感。第二,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涵盖范围较广,包括社会中的多个主体,如企事业单位、高校等。如某市SMF文化公园,就是由失独者自己主动联络,由该市企业牵头出资,专门为失独者打造的休闲公园;高校则主要以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为主,不仅有专业老师提供社会工作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指导,还有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第三,互助组织。互助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失独者在回避与同事和邻居社会交往的同时,对同质群体的依赖性和信任度却在增强,从而构成一种特殊的资源。比如WH市失独同质性群体组织WXGW,就是失独者通过与HS区慈善总会、SMF名人文化公园等联系,自己寻找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等,还组织开展山区儿童救助等公益活动,失独者在这个组织中互相陪伴,互相帮助。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