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的插图教学

    徐东

    语文课是提高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错误认识:现在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普及,在教学中的插图是多余的。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在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课堂,安排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教师按照实际情况加以提示,让学生展开想象,实质是对课文的预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看音像资料,才能加深他们的印象,使学生的欣赏行为具有目的性,有助于教学;在不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课堂,插图的作用尤为重要具有启发学生思维,联系课文内容的过渡环节的作用,在教学中不可或缺。初中语文课本的插图在教学中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点,可以归类如下:

    一、伟大人物的肖像画作为插图出现

    讲解有关伟大人物的文章,必须结合插图介绍他们的生平。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结合肖像介绍,我插入讲解了鲁迅早年立志学医,以后又坚决从事文学创作的坎坷经历。向学生介绍了鲁迅从最初的治疗肉体到拯救灵魂的伟大思想转变。学生开始翻看相关插图,眼中饱含敬佩之情。课堂讨论表明学生对鲁迅的行为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来,根据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的普及,学生在电脑课上不知练习什么内容的情况下,我采取了如下做法:把以往人物介绍的课堂讲解转变为学生的自我预习,这个预习必须在电脑课上调用网页完成。

    还是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鲁迅肖像介绍为例,我给学生布置了如下内容:在网上了解鲁迅的生平;选择最能代表鲁迅事迹的内容粘贴到自己的文件夹中;选择各个时期鲁迅的照片粘贴到文件夹中;排版,选择收集到的文字和照片,制成一则短小的人简介物;把制作好的人物介绍在电脑上打印出来;课堂展示自己制作的人物。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非常好,上课时学生争着发言,把鲁迅介绍得生动感人,接着上课时“鲁迅勤学为中华”的主题领会也就水到渠成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结合生平介绍伟大人物的插图,是导入该类课文的一把钥匙。

    二、资料性插图

    这类插图可分为三个方面:天文、宇航类照片。就目前而言,只有宇航员能亲身体验太空生活,许多天体的观察必须借助天文仪器才能实现。化石、文物类照片、绘画。由于该类物品的珍贵性、唯一性特质,一般情况下难以见到实物、真品。景物类照片、绘画。地域的差异决定了部分景物一些人熟悉,一些人陌生。学习课文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这类课文,凭借课文插图,就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成为可能,这样的想象才会是合理的、可信的。

    在讲解《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时,学生问了许多有关纪念碑方面的问题,我给他们指着课本上的插图介绍了碑的各个组成部分,学生还是感到茫然。又给他们播放了相关影像,效果还是不佳。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忽然想到在郊外看到的一块古墓碑。那是一块民国初年立的墓碑,后人为了更好地保护墓碑,围着墓碑又起了一个牌坊似的建筑,把墓碑包在了里面,只露出前后两面,这正好符合碑的发展过程。我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了墓碑,学生在现场听得津津有味,回来后,他们对着《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文的插图互相讲解得兴高采烈,我又适时播放了相关影像,这一次,学生们看得非常专注,生怕漏掉一个环节。接下来的几天,我发现学生们总是非常认真地看插图,由此可见,插图由于随时可看,具有影像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影像、实物转入学生思维的一座桥梁。

    三、展示故事情节的插图

    這类插图多为绘画,出现在课文中间,介绍主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讲解相关课文,课前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课文插图列出读图要求,如:指出画面人物的数量、性别、年龄;描述画面人物的服饰;他(她)们在干什么等。讲解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首先展示教学挂图(放大的课文插图),有意遮住下面的说明文字。学生感觉图片很熟悉,却不知反映了什么内容。学生打开课本,看到课文中的插图,他们才恍然大悟。接着,我用小黑板出示了读图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在讲解《斑羚飞渡》一文时,我用提问的方式介绍了课文插图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学生认真地读完后,我问学生最激动人心的环节是哪一个?学生们都说是课文插图。我又问,课文插图的名称是什么?学生们都笑了。我说:“大家再读一遍课文,给这幅插图起个名称。”学生们兴趣显然很浓,他们马上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就开始了热烈的课堂发言。有几个同学提出,插图的名称就是课文的题目“斑羚飞渡”,教室里一片嗡嗡声,赞成的人不多。最后,几经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如下课文原句作为插图说明比较好:“这是一座用死亡作桥墩的桥,每一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一个老年斑羚的粉身碎骨,没有拥挤,井然飞渡。”至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也就顺利地完成了。

    四、为古诗词配备的插图

    与古诗词相关的插图多为中国画,属写意画。画面省略掉细节,只留下最能代表事物特征的笔画。古诗词与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对诗画渊源的最好论证,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先看课文插图,试着写一段简洁的说明文字。面对自己写下的上百说明文字,及“古道、西风、瘦马”的诗句标题,学生体会到了古诗词语句精练的特点,对古诗词的大容量也有了直接的体会,画面省略掉的细节在学生的说明文字中被学生凭想象作了不同程度的补充。学生反映通过以上的写作活动,可以想象出诗人在秋日里骑驴而行的孤独身影。留给读者大量想象的空间,这是古诗词与中国画的魅力所在。只有认真读诗,才能深刻体会插图,也只有理解了插图,才能更好地领会诗词的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不明白“意象”是什么,我没有马上解答,而是运用自习课,做了一个有关“意象”的练习,我用大家熟悉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为练习的对象,让每个学生都根据诗歌内容画一幅画,大家画好后,我让他们交换图画,大家从别人的画中发现了许多自己没有想到的东西,也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没有相同的一幅画。这时,我向学生们解答了“意象”是什么,即:意象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是外界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产物。通过练习,学生们也明白了想象在诗歌学习中的重要性。

    除以上四类外,还有一些插图,如封面、封底,每章节起始处的绘画等。对此,教师应该在闲余时间对这类插图作适当的提示,指出有关的人物、典故、作者以及所起作用等内容,指导学生欣赏。为了让学生明白图画是定格的生活,我特别在上多媒体教学课时,采用了暂停的做法,定格画面,学生们很感兴趣,这个操作也成了我考核学生掌握课本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生活是流动的,怎样抓住最关键的东西,是定格图画的重要一环,这个练习使许多过去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爱上了语文,从而达到了整体的推进。综上所述,只有做到了文图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好语文课。

    作者单位:甘肃省漳县城关中学(74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