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意识的生成过程、心理特征与强化路径
杨丽
【摘 要】党章意识是党员个体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生成需要经历注意、理解、整合、强化以及固化等阶段,且具有内涵丰富性、生成艰难性、发展曲折性和主体能动性等特征。强化党章意识需要遵循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尤其要在唤醒党员角色感知、优化党章知识教学、确保党章执行公正、树立遵章模范典型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党章意识;生成过程;心理特征;强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32-02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依据和总遵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和文章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章,维护党章,尊崇党章,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党章的坚定执行者和忠实捍卫者。
党章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强化党章意识需要借助现代心理科学理论深入探讨党章意识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探索,以期为学术界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党章意识的生成过程
党章作为外部的信息刺激要转化成党员个体内在的心理体验,再外化为自觉自发的遵章行为,有赖于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成分的相互作用,从而决定党章意识的生成至少需要经历以下阶段:
一是注意阶段:即党员个体的感觉、知觉、思维等内在心理活动对党章的指向与集中,这是党章意识形成的萌芽。在此阶段,党员个体无论出于主动注意还是被动注意,最终要完成将党章文本内容作为一种陈述性知识输入头脑,实现对党章内容的初步认知。
二是理解阶段:既包括对党章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包括对党章文本信息背后的价值、意义等的理解。这一阶段,党员个体通过深入学习,不仅要对党章条款进行字面意义上深加工和全理解,更要实现对党章的价值认同,产生对党章的积极情感。这是党章意识形成的基础。
三是整合阶段:即党员个体将党章信息主动纳入头脑中已有的认知体系,自觉将党章内化为自我认知地图的一部分。这一阶段是党章意识形成的关键。只有将党章信息纳入内在认知地图,党章意识才有可能形成。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这一阶段的顺利完成主要取决于党员个体的内在心理需求。党员个体会根据已有的直接或间接经验从正反两面进行遵循党章的成本收益评估以及不遵循党章的风险评估,若评估结果为遵章可满足需要,让自己获益,或者不遵章会给自己带来更大损失,则整合容易实现,党章意识情感也会更积极,遵章意向更明晰。反之,则整合难以完成。
四是强化阶段:经整合后,党章意识已初步形成,但程度较弱,且具不稳定性,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强化。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的强化。二是替代强化,即通过观察他人的实践后得到的强化而获得的间接强化。强化又有正负之分。正强化指在现实生活中,遵循党章确实对自己有利,党章意识则会增强。负强化则是指不遵循党章的后果所带来的强化,即如不遵循党章,比如不履行党员义务,结果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或者违反了党章的纪律要求,结果也没有受到重要损失,甚至还受到奖励提拔,则党章意识会弱化甚至消失。党章意识在直接或替代的负强化作用下会进一步加强。
五是固化阶段:这一阶段党员内心发生质的变化,党章内容、对待党章的态度情感以及遵循党章的意愿已纳入个人的自我价值体系,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比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遵循党章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自发的“下意识”行为。这一阶段的顺利完成依旧赖于党员个体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够得到大量的持续的支持和强化。
二、党章意识的心理特征
党章意识不是生而有之、自发形成的,而是个体在获得党员身份后,其心理、行为与环境三者交互作用下的结果,其发生发展具以下特点:
(一)内涵丰富性
党章意识内涵丰富,不仅指党员个体知道党章讲了什么,能够把党章的内容复述出来,还包括遵从党章的意向,即党章意识最终要落实到自觉自发的遵章行动上,而“知行合一”的根本动力源还在于对党章有着肯定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所以,党章意识看似单一,实则包含了认知、情感、行为意向等多种心理因素。
(二)生成艰难性
一方面,党章意识的生成具有生物性,需要建立在党员个体清醒的生理基础之上,而党章意识的特殊性决定了“清醒”不仅指生理学意义上的大脑觉醒,还包含对党员身份的清醒认识。另一方面,党章意识的生成又具有社会性,与外在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要求外部环境不仅能够保证党员个体获取党章信息,更要能够保障其顺利遵从党章、践行党章。只有当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都符合时,党章意识才有可能生成。
(三)发展曲折性
党章意识形成后不会固定不变,其强弱会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比如,时空的变化,个体身心状态、需要动机等变化,以及对党章执行环境的感知变化等等,都会导致党章意识的强弱程度出现波动,只有当党章意识下意识化,即自动化时才有可能稳定下来。
(四)主体能动性
党章意识的发生发展归根到底是一种完全属于党员私人的、第一人称的现象。在党章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党员个体具有高度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一方面来自于意识本身的功能性。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意识现象是一种功能性的特征,意识的产生是为了更有效地适应环境。[1]因此,党章意识的發生发展有赖于它是否能够帮助党员个体有效适应党组织以及社会环境。其次是意识主体的经验性。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意识反映的是个体的经验、状态,意识状态只见于个人意识内、心内和自我内,只见于特殊的、具体的个人心理内部,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意识、思想会被其他人的意识所“直接见到”。[1]而意识经验又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的基础之上。这就决定了党员个体内在的心理需求在党章意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
三、党章意识的强化路径
黨章意识的发生发展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强化党章意识需要遵循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尤其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唤醒党员角色感知
党章意识是对党员的特殊要求,强化党章意识首先要求个体要对自身的党员身份有着清晰的感知。为此,一是要把好“入党”关,提高“区分度”。只有广大党员在自身素质、思想觉悟、政治行为等方面真正优于普通群众,即党员与群众的区分度越高,党员的角色感知度才会越强。这就要求在吸收党员时,一定要坚持先进性原则,将各方面表现切实优于普通群众的同志吸收入党。二是要把好“管理”关,发挥“标签效应”。心理学家贝科尔曾提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即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2] “标签效应”运用到党员管理中,就是要坚持党员佩戴党徽制度。通过佩戴党徽,党员对外亮明身份,利于群众监督;对内唤醒角色感知,利于自我约束。
(二)优化党章知识教学
一是优化党章知识教学时间。遗忘规律揭示,学习新知识后,一定要趁大脑的记忆痕迹还未开始消失时及时复习,如长时间不复习,遗忘大面积产生,往往需要重学重记[3]。因此,开展党章知识的教育学习活动应成为一种常态,而且是“活到老、学到老”,只是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要巧妙,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即集中一段时间专门学习党章,待达到熟悉程度之后,再分时段复习巩固。总之,重复接受党章知识的次数越多,记忆时间越长,知识痕迹越清晰。此外,曝光效应也揭示,个体存在一种偏好熟悉事物的倾向,即事物出现的频率越高,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也会随之提升[2],换言之,党章知识教育越频繁,对党章的情感越积极,党章意识更强。二是优化党章知识教学技巧。“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揭示,最先接触和最后接触的信息材料较中间材料更容易记住。同时,记忆规律表明,内容较短的材料比内容长的材料更容易记住;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保持时间更长。[3]这些规律提示,在进行党章知识教学时,首先要合理安排每一章节的呈现顺序,其次要善于将党章全文分版块进行教学,此外,还要理清党章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党章的价值意义等,以帮助党员个体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党章知识痕迹。
(三)确保党章执行公正
古今中外,公平公正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只有公平公正地执行《党章》,《党章》才会具有应有的权威性,党章意识的强化也才有意义。为此,首先要注重党员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党章》不仅有对党员义务以及纪律要求,同时也有党员权利的规定。强化党章意识,一方面要强调党员自觉履行义务,遵守党的纪律,另一方面,也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权利。只有将义务和权利对等,才能有效实现心理平衡,从而提升党章意识。二是要注重党章执行效力的公平公正。不管是党的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只要违反党章规定就应该受到纪检机关的严肃处理;此外,不管是哪级组织,只要违反党章要求,其组织负责人都应当受到责任追究。
(四)树立遵章模范典型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学习并非个体式的学习,还包括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个体往往通过借鉴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学习,尤其是社会态度、人格、道德品行等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自我调节过程以及榜样作用而形成[3]。党章意识的强化是一种社会学习过程,其成效受到党员个体和他人以及环境的相互影响。因此,强化党章意识还需要充分发挥模范和典型的作用。为此,一是要挖掘并树立遵章模范。对坚定执行党章和忠实捍卫党章的个人和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并通过进党员课堂、进党小组等形式加以大力宣传,让广大党员在学习聆听他人的故事中自觉强化党章意识。二是要处理并通报反面典型。对于不执行党章、不捍卫党章的个人和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按规定严肃处理,并有针对性地在不同层级的党员群体中进行通报,通过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来增强党员遵从党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霍涌泉.意识心理世界的科学重建与发展前景—— 当代意识心理学新进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 学位论文,2005.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2.
[3]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