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运行机制
曹国锋
摘 要:本文在探讨分析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在企业人才需求的现实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中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 中职院校; 机电类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116-001
目前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产业正在经历从体量大到技术强的转变。规模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更加专业的机电的技术人才,在这个前提下,当前技工院校的学生培养的规模方向正在加紧向懂得应用转变。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学生的时候,过于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和制约了人才培养,那就应当想办法对目前的教学框架结构进行有效的改革,需要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更加贴近实践的改造,以及更加职业化的改造,逐步建立实践性的工程教学体系,养成学生工程方面的职业实践素养和能力。这才是社会企业所实际需要的。
校企合作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切人点。让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更加深入,通过更加具有实践的、开放的、和接近企业工作生产的教学实施,使得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专业知识的领悟能力逐步提高。将更多的任务导向的一体化任务添加到教学内容中,大量结合企业生产线的常识和内容,这样学生在实践认知的广度、技能积累的总量、对待工作岗位的适应及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方面都能有较好的提高。同时,学校和企业联合教学的深度需要加强,可以将职业资格认证的考核作为机电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衡量内容。
近年来各地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效果明显,值得研究和推广,以下为机电专业比较典型的几个校企合作的有效举措。
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特点,积极与优质企业合作,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冠名班”合作形式,为企业提前储备培养一批“素质高、适应快”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形成了“四衔接四增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衔接”即: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衔接、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衔接、教学计划内容与学生就业方向衔接、教学目标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衔接;“四增强”即:增强“双师型”能力和“双师型”结构的教学队伍建设、增强教学性校外实训基地和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增强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实践教学环节。
“定向培养、校企共育”,依托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及相关专业群,每年从一年级新生中选拔60人组建1-2个“机电一体化订单班”,班级是独立设置的,宿舍、教室单独管理、对这部分学生要按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进行面试入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考核标准由校企共同制定,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每周前三天在学校完成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后两天在企业完成生产见习和训练,为企业培养更加实用的机电与一体化技术工人。通过这个模式,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密切对接,促进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互动,形成了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受益。
逐步建立各个专业方向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慢慢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企业的生产和产品为参考,以达到能够培养熟练掌握机电一体化组建、调试、维护等,“引企入校、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是通过三引进,实现“引企入校”。首先,吸引企业到学校共建接近企业车间的实训工厂。实训工厂成为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将更多的专业课程转化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在“实训工厂”里进行组织教学。其次,“引产入教”,构建机电专业课程框架。将企业生产的二十余种产品引入教学,以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实训任务,形成了“专业岗位能力递增”课程结构体系,将产品标准作为学生成绩和技能考核的标准之一,将完全消费型实训部分转化为效益型实训,并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产品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实践课程,实施以任务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最终能够将项目的教学与真实场景的训练相融合、專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岗位相互关联、教育与生产双赢的“三维多元”效应。最后,引“师”带徒,共育人才。系里聘请企业工程师和技师参与教学和指导,与专任教师分工协作,共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二是创新“工学交替”,实现“三维融合”。在“引产入教、工学交替”中,争取做到“三个融合”:学习的任务与工作融合、企业与学校的环境融合、员工与学生的角色融合,形成了到企业看产品、在课堂讲产品、实训车间做产品、顶岗实习出产品的实践教学新流程、新模式,使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与企业产品项目生产、实操训练与岗位工作融会贯通,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多学期、分段式、系统化的培养方案,构建“三段训练、三层提高”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段训练”即:基础训练→仿真训练→实战训练。基础训练主要在校内实验实训室+平时作业完成,仿真训练主要在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和三维虚拟机械实训室+课程设计完成,实训任务应当在企业帮助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习、顶岗实训、上岗之前的员工培训,以及毕业设计中完成,使学生岗位技能由低到高的训练过程。“三层提高”即:基础知识层→实践技能层→综合设计层。通过三个阶段训练,使学生扎实专业可持续成长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本理论,具备一定的职业社会能力,能够进行一定的综合设计,使学生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的培养过程。
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应当以“就业为方向,根本是技能”的教学目标加强引领作用,通过生产实训、技能比赛等途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根据地方产业技术的发展的特点,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成功的模式,让学生具备实际的生产工作经验,缩短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距离,提升其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邹红霆.浅谈供给侧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C]时代教育, 2017.14.065
[2]魏鸿磊.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Parts,2018.0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