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晚唐体和西昆体的渊源与离合

    刘宁

    摘要:晚唐体和西昆体两者同为宋初三體,在传统理念中却被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和两个流派,在既往的宋初诗词的发展过程中,西昆体从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晚唐体的创作理念、诗学蕴意和写作方法。可以说,西昆体在继承晚唐体基础上不断发展自身,两者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晚唐体;西昆体;五观;渊源与离合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4-0023-02

    0 引言

    晚唐体、西昆体以及白体三者为宋初三体,都被认为以学习和模仿唐代诗歌为主的诗歌体式,是为后人所学习和描摹的主要典范[1]。由于晚唐体先于西昆体,而西昆体又是在晚唐体的基础上升级和进化而来,一般被人们认为西昆体是晚唐体的“继承者”和“矫正者”。关于此种说法是否正确与合理,仍然需要我们考察和证实,若想弄清楚晚唐体和西昆体之间的关系、晚唐体诗歌创作经验和理念是否为西昆体继承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就必须从晚唐体和西昆体各自特点着手,着重探讨和辨析两者的渊源与离合,从而探讨宋代初期诗歌发展的“真相”。

    1 晚唐体、西昆体的定位和相关概论

    1.1 晚唐体的相关概论

    “晚唐体”的说法是从宋末元初开始出现的,南宋和北宋对晚唐诗的说法不一。一般所指的晚唐体诗人多是以孟郊、姚合和贾岛等人为代表,他们普遍的诗词特点多是具有隐逸倾向、生活清贫、返璞归真并认真钻研诗歌艺术手法[2]。而到了宋代末期,晚唐体的诗学概念一分为三:第一,特别指明具有隐逸、归隐山林情调的精雕细琢之诗,多以郊游、游岛为主,并且诗词风气多是简朴、真挚,有着“郊岛诗穷”之说;第二,在南宋诗坛中,“晚唐诗”成为当时诗人们所热议的重要话题,随着晚唐体形式、蕴意、流派、风格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陆游和杨万里对晚唐诗一抑一扬,极富典型性;第三,宋诗晚唐体的风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诗人与白体诗人和西昆体诗人截然不同,多是僧侣、隐士等穷愁潦倒之人,喜爱五律,善用白描,对诗词字句进行仔细推敲和琢磨;少用典故,诗风多为清新、自然、爽朗,有着清高的世外情怀。

    1.2 西昆体的相关概论

    西昆体是宋初三朝中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因《西昆酬唱集》而闻名世界,因此西昆体盛行一时,成为广大诗人所描摹和学习的对象[3]。西昆体作为“后起之秀”,展现出晚唐体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晚唐体相比,西昆体更加符合当时时代审美的艺术风格,更容易为广大诗人和人民所接受,凭借着主盟者崇高的诗坛地位,在当代诗坛独领风骚。而在西昆体盛行之时,晚唐体却日趋衰弱,其诗歌地位、影响力根本无法与西昆体相匹敌。久而久之,在人们的认知中,西昆体渐渐取代了晚唐体成为宋型诗的主体,在继承晚唐体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引领宋代诗歌走向创新之路。

    2 晚唐体与西昆体的渊源离合浅析

    2.1 西昆体的诗学五观

    若想辨析晚唐体和西昆体的渊源离合,就必须确认西昆体的诗学观,其中分为五观:

    (1)揣摩古人作品,穷极造诣。最能代表西昆体的诗歌集莫过于《西昆酬唱集》,在序言中,杨亿提出了自身诗歌创作的理念: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4]。因此,大部分人以为杨亿主张诗歌创作仅仅是认知和模仿前人所创作的诗,并将诗歌意象进行重新组合,将其精华部分进行整合和拼接,再加入自身的想法和风格连缀成满纸芳菲却不知所云、毫无内涵的诗篇,这也致使大量的西昆体诗人产生误解。其实不然,杨义所主张的理念,实际用意在于将前人诗词进行深刻地领会,将外在物象和内在意象进行整合并加以理解,把握整首诗词的主要脉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领会西昆体诗词创作的真谛[5]。(2)以理性角度看待诗词,注重学习积累。杨亿之所以能够在真宗朝领袖文坛屹立三四十年,其主要原因在于他博学多识,勤学好问。诗人重学,是宋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3)重视文采辞章,讲究用词炼句。杨亿在《西昌酬唱集》中格外强调“雕章丽句,脍炙人口”,可以看出杨亿对诗歌辞造十分重视。他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十分讲究辞造修饰,偶对贴切,将整个诗词的用词准确和华丽度推向艺术巅峰。(4)诗词创作需要反复地练习,才能达到出色的表达效果。杨亿不仅对词藻的华丽度和准确度十分重视,对诗歌的研究和反复练习也颇为重视。(5)选择先秦、两汉儒家诗学“言志”的传统,摆脱六朝唐“缘情”之溺。自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统治思想之后,越来越多的诗人认为诗歌的职责在于巩固统治、辅助政治,杨亿也不例外。唐宋诗歌转型的核心在于诗歌从注重抒情、意象表达转向为理性、政治辅佐,渐渐成为了皇帝统治思想的重要工具。

    2.2 西昆体和晚唐体的“离合”

    在对晚唐体与西昆体两者对比后,我们不难发现,晚唐体和西昆体所谓的“对比”说法实际是对两者关系的一种重大误解。若想准确描述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两个诗人群体从自身的审美观念、创作理念和情感表达出发,借助对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诗歌典范的学习和模仿,加之自身的理解和想法,不断找寻宋代诗歌创新、转型的发展道路。因此,存在着众多殊途同归之处。

    宋代初期,九僧的诗歌作为晚唐体诗词的主要代表,对西昆体诗词的创作和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关于作品的重视度时,九僧部分的诗学观念(比如重视诗歌意象、讲究诗词内涵的精细化、注重诗词语言和词藻的精雕细琢等)或多或少都被西昆体有所吸收和继承。纵使九僧诗词讲究诗词的反复琢磨和锻炼,重视诗词的反复推敲和体会,而西昆体重视对诗歌最根本的意象和内涵的深究,从对诗词的词藻的推敲转向对诗词内在的意蕴的领会,说明晚唐体的诗歌语言对西昆体诗词语言的精炼化、细致化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自从九僧对前人诗词的蜕化和模仿的学习方法,也一并为西昆体诗人所借鉴和学习,而且得到了熟练的运用。

    除了九僧,晚唐体其他诗人对西昆体的创作和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晚唐体诗人的佼佼者——林逋。林逋在宋真宗年间享誉世界,由于高尚的情操和品格被誉为士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都是他高尚的情操、卓尔不群的人格体现。因此在当时,品格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极易受当时文人们的仰慕,成为众多文人墨客所追随和敬佩的对象,其诗学理念也因此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具体创作中,林逋体现了“积学为诗”的重要一面。《梅涧诗话》曰:“林和靖好为的对,虽人名亦取其字虚实色类相偶﹐如‘伶伦近日无侯白﹐奴仆当时有卫青之类,人多称其工[6]”。如此对仗工整程度已经不是单单靠雕琢文字即可以达到,它要求诗人拥有丰厚的文学知识、扎实的诗词基础、浩如烟海的典故素材、超强的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等各方面综合实力,才能创作出难以逾越的诗词。当然,这也是后来西昆体诗人所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张咏早年也是晚唐体诗人,后来又参与西昆酬唱,从某种意义来说,张咏可以说是从晚唐体转向西昆体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风格将晚唐体和西昆体特征兼得。他的诗学理念有着明显超越晚唐诸家的地方,值得我们重视。从《许昌诗集序》来看:

    “文章之兴,惟深于诗,古所难哉!以其不沿行事之迹,酌行事之得失﹐疏通物理,宣导下情,直而婉,微而显,一联一句,感悟人心,使仁者勸而不仁者惧,彰是救过,抑又何多?可谓擅造化之心目,发典籍之英华者也。”

    这段话是张咏诗歌理念的主要体现。张咏认为,诗歌具有感化心灵、教育的功能,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对人们思想起到改观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晚唐体诗人对诗歌的重新审视和认知,并且不断承担着文化复兴的重大使命。而在这一发展趋势下,西昆体诗人在创作中有所吸收,并不断加以强化。同时,他指出诗词应“擅造化之心目,发典籍之英化”,从一定程度上领悟了“诗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作为一个横跨晚唐体和西昆体两派的重要诗人,张咏的诗词风格和创作理念引起了众多西昆体诗人的重视和效仿。

    3 结语

    总之,宋初晚唐体对西昆体诗歌样式、创作理念、诗词风格、意蕴内涵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它的存在绝对不容众多诗人所忽视。晚唐体诗人率先对诗歌词藻和语言进行了修饰和提炼,并且着重关注了创作者的道德操守、文化内涵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唯有通过不断对前人优秀诗词进行反复地模仿和领会,在实践中获得认知,才有可能创作出属于自身的优秀作品,这也给西昆体诗人带来了重要参考。如何将自身情感、学术修养通过诗歌进行生动、形象地体现,将诗歌的面目焕然一新,为诗歌创作注入新鲜血液,催生无限的源泉和发展动力,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傅蓉蓉.论晚唐体与西昆体的渊源与离合[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7(3):80-86.

    [2]张海鸥.宋诗“晚唐体”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7-23.

    [3]傅蓉蓉.论杨亿与王禹偁诗学思想之离合及西昆体之诞生[J].中国韵文学刊,2001(2):76-82.

    [4]王小丽.论《西昆酬唱集》诗人与西昆体[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6-31.

    [5]曾祥波.从“西昆体”的成败看唐宋诗之转折[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0-86+104.

    [6]陈菁菁.浅析宋初“晚唐体”的诗学渊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35):58-59.

    (责编:王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