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新课改不断深入,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不断优化。本文在诠释生态翻译学理论及其对翻译教学启示的基础上,对翻译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虚拟模拟功能以及现代社交工具与翻译教学进行常态化的融合,旨在帮助学习者通过翻译学习语言,也通过语言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实现翻译教学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生态环境

    一.引言

    生态翻译学是由胡庚申等学者提出的,并倚重翻译“生态”、取向文本“生命”、关注译者“生存”,一项利用生态系统的理性特征、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学进行综观的整合性研究。生态翻译学既看到学生的共性,又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翻译教学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翻译教学逐渐从外语教学和教学翻译中脱离出来,正在形成独立完整的专业学科教学体系,这一过程必然需要对传统的观念重新定位。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学双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翻译能力没能相应提高。是否我们的翻译教学理念还存在着某些误区、认识还不够全面?本文以正在兴起的生态翻译学为视角,试图对老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认识。在诠释生态翻译学理论及其对翻译教学启示的基础上,对翻译教学模式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虚拟模拟功能以及现代社交工具与翻译教学进行常态化的融合,旨在帮助学习者通过翻译学习语言,也通过语言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专业思想,实现翻译教学生态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2009年,生态翻译学在翻译教学领域第一次被提及,其以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为发展基础,后期以胡适为代表的学者进行了补充与丰富。2009年以后,生态翻译学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得到了实践运用,而其教学优势也日益凸显。生态翻译学又称翻译选择论,强调翻译者基于生态翻译环境做出适应性的翻译判断与选择,翻译者成为翻译过程的核心。完整的生态翻译环境包括语源、译语和原文等。在生态翻译环境中,语言,文化,社会交际存在内在关联,适者生存原则下指导翻译教学。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英语翻译教学必须重点处理好三对关系。分别为动态平衡、整体关联,多样统一。

    三.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

    生态翻译学由清华外语系教授一行学者所提出,理论从“天人合一”的思想出发,并结合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部分学说与原理,以形成跨学科整体性翻译模式。利用生态翻译学理论进行翻译教学,可有效将翻译课程独立构建,全面培养学生听说、阅读、写作、翻译能力,亦能提升学生翻译职业水平。因此,构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翻译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教学环境——和谐统一

    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翻译生态环境指“影响翻译主体生存以及发展的外界因子的总和”(方梦之,2011:1-5),照此,翻译教学生态环境可以定义为:翻译教学中各个生态因子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即研究学习者、助学者(教师和同伴)、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信息社会里,除了学校环境提供的校内翻译教学资源(小环境),还有社会环境里的云端资源(大环境),这些足以弥补课堂教学中“时间短、资源少”的局限。同时,现代信息技术能让教师用多种方式来优化网上过于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仿真的翻译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直接联系具体的任务或者是真实生活的情境。如今的社会环境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如此多的课程资源和支持服务性的学习环境,学习者、教师(认知主体)、课程资源(认知客体)和网络(认知工具)之間的生态交互就显得更为重要。同时,在翻译生态课堂中,师生应寻求教和学的平衡点,根据学科内容、学生特点、教学进度、学校技术的使用条件等动态地调整教学节奏,形成翻译教学系统里相互依赖的动态平衡,创建和谐统一的翻译教学环境。

    3.2教学内容——灵活更新

    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各子生态系统之间存在整体性和关联性,因此,翻译课程应形成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模块体系:(1)语言基础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双语能力,消除汉语负迁移作用。实际上,这是翻译初学者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模块;(2)翻译理论与实践模块,旨在从认知层面让学生理解翻译过程,拓宽在翻译领域中的视野;(3)拓展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4)翻译技术模块,包括语料库、术语库、在线词典等网络共享技术,搜索引擎等搜索查询技术,QQ、微信等社交工具以及BBS等交流平台技术,旨在使学生有意识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获取翻译知识及信息。人类社会已进入泛在计算机时代(Ubiquitous Computing Area),不仅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进行常态化的融合,学生也应该在此模块中提高自我信息技术素养。

    3.3教学方法——译者中心

    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译者为中心”是把译者看做是具有创造性、感性的、起主导作用的独立主体,是让整个翻译过程继续进行的基石(胡庚申,2011:96-99)。翻译生态环境包括大环境和小环境(胡庚申,2011:5-9)。翻译课堂可以说是小环境,而除此之外的外部环境叫大环境,考虑到生态环境中的大环境会影响我们课堂小环境中教学资源、学习者等因素,可以鼓励学生把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文本作为翻译材料,呈现一种真实性的教学资源。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需求选择文本,比如跟学生接触比较多的领域,关键是文本不能过长,因为过长的文章会让学生产生畏难的消极情绪。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一组担当项目经理,一组承担校对审核,其他几组共同完成文章翻译任务。翻译前,教师可以提供自己录制的或云端资源中的相关视频(以微视频为主)和电子课件,比如该文本的语言特点、平行语料库、翻译辅助工具等。同时,学生可以利用搜索技术查询相关资料,利用交流平台技术共享该文本的相关信息,教师利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了解各组的进展程度、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小组形成译文后,推举一个组员对自己小组完成情况进行展示和说明在整个展示过程中,其他学习者和教师有权给予评论和建议,而本组组员也可以为自己的译文进行争论。因为,翻译就是在互相讨论中产生的(Peter Newmark,1995)。

    四.结束语

    以上借助生态译学的视角,对翻译教学系统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教学双方扩展视野、转变观念很有裨益。当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探讨与之相关的其他基本问题,如教学中如何看待所谓“标准译文”与学生译文的关系、教学以翻译结果为导向还是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等。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翻译教学模式融入了教学目标、课程资源、翻译主客体、以及翻译市场需求等因素,具有更鲜活的内容以及更广阔的视野。把信息技术(交互功能、虚拟模拟功能以及现代社交工具)与翻译教学进行常态化融合,能帮助学生提高翻译能力,能通过翻译学习语言,也能通过语言学习自己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6):96-99.

    [2]胡庚申.翻译生态vs自然生态:关联性、类似性、同构性[J].上海翻译,2010(4):1-5.

    [3]盛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鸡西大学学报,2015(3):89-92.

    [4]宋志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反思[J].民族翻译,2012(3):84-90.

    [5]舒晓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14(2):75-78.

    (作者介绍:刘红,武汉东湖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