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向社区大学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许桂友
【摘 要】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广播电视大学利用自身的资源、平台优势积极转型开展社区教育,这一转型对于电大缓解生源不足、调整办学方向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就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特性看,转型为社区大学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办学意识、体制和机制、师资队伍、扎根基层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境。电大要想成功转型为社区大学,必须更新办学理念,转变管理体制机制,调整培养目标、办学模式、教育模式,以及重建教师队伍,进而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电大;社区大学;社区教育;转型;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11-0030-06
一、导论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发展社区教育是推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但从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实际看,社区教育主要是依托于城市与农村所在社区,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教育形式。显然,社区教育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要获得各级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这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地方政府财力充裕,加上理念先进,比如京津沪、江浙等省市的社区教育蓬勃发展,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及提升民众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1]但对于那些经济不发达特别是农村地区而言,社区教育并没有完全落实,部分地区更是缺乏规划,几乎没有经费投入,使得这些地方的社区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这也是我国当前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发展所遇到的重大困境。
如此,我们大胆假设,不完全依靠政府能否发展社区教育?答案显然是肯定的。比如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民众自治、社会组织筹资、企业捐资来发展社区教育,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不是依靠政府推动的。我国最近这几年政府投入较少的一些地方,开始探索通过电大转型来推进社区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电大系统是遍布全国的成人教育系统,也是远程教育系统,长期承担者普通教育补充教育的作用,但在近些年来的转型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境。具体而言:第一,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任务的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于学历补偿教育的需求已经不再急迫,由此使得很多地方电大特别是地市级电大系统的生源大量减少,办学质量急剧下降。第二,由于电大系统过于传统的办学模式,使得部分电大在远程教育转型中没有取得成功,其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致使电大系统在转型过程中较为迷茫。如何寻求在办学模式和空间上取得突破,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如何发挥电大应有的作用,是当前电大系统面临的挑战,同时也给其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
实际上,电大转型与社区教育发展两者有着相同的需求。电大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转型为社区大学,进而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反过来社区教育得到發展,也能够促进电大转型的成功。对于社区教育和电大系统而言,是一个相互结合的契机。从2012年开始,部分地区的电大就已经开始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平台优势,积极开展社区教育。[2]这一结合的趋势,对于电大和社区教育而言是个双赢的结果。对于电大系统来说,开展社区教育可以解决其生源困境,寻找新的办学增长点;对于社区教育而言,自然平台的匮乏是阻止其发展的原因,电大系统提供的平台和体系化的资源可以弥补其不足。
固然两者之间有相互结合的实际需求,但也必须看到,两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电大本是成人教育机构,其具有覆盖城乡的办学网点,体系性优势明显,这是其转向社区教育的优势。但是电大一直以来是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导的成人教育机构,注重教学的体系性和学科性,如何转向以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的社区教育机构,这对电大而言是个较大的挑战。简而言之,就是电大转化成为社区教育机构,有着体系、师资、办学网点方面的优势,但其学历教育模式、学科教学方式,对于发展社区教育而言还是个障碍。故此,电大要想取得成功转型,必须要在办学定位、培养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做出较大改革,如此方能成功转型。本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二、社区教育与社区大学
1.社区教育
关于社区教育的定义,目前学界的研究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社区教育有较为明确的界定,其对社区教育的定义可以作为参考。一种教育形式是社区教育,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教育的非功利化;第二,在教育发展中确保社区居民有主导参与权。[3]换言之,社区教育是源自社区、服务社区,不以获取社会利益为发展目标,以推动社区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按照上述的界定,我国的社区教育也需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社区教育活动是社区居民自发产生的;第二,这种教育活动是为了满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开展的,不以功利化教育为目标。简单地说,中国的社区教育应该具备自下而上的特性,即社区民众有学习的需求,也有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但整体是以社区民众的自发性和自主性为根本特性的,只有这样,社区教育的发展才具有活力,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2.社区大学
社区大学是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如果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社区教育机构至少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省(含直辖市、自治区)级开放大学(省、直辖市、自治区级电大);第二级是县市区级社区大学或是社区学院(由部分电大分校和业余大学转型而来);乡镇、街道一级是社区学校。在国外,同样有称为社区大学或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机构,但办学方向、任务各不相同,而共同点是一样的,就是立足社区,为社区服务,带有较强的公益属性。美国社区学院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作为两年制的成人教育机构,在社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整体看,美国社区学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定位:第一,升学功能。有升学需求的学生在二年毕业后可以获得副学士学位,直接升入普通高等学校三年级学习。[4]第二,职业技术教育功能。这是其主要职责之一,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能够掌握熟练技术的劳动者。第三,成人教育功能。承担成人进修或继续教育的任务,在这方面没有门槛限制。第四,救济教育功能。为聋哑、盲人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第五,服务社区功能。美国社区学院是文化、技术推广机构,为社区民众提供文化、技术服务。无疑,关于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及主要办学功能的研究,对我国社区大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3.我国社区大学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关系到一个教育机构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一个教育机构的办学层次、类型与特色的确定,甚至关系到一个教育机构的教学与科研发展水平。基于前面对我国社区大学的层次划分,只有对社区大学的办学进行明确定位,才能确定依托电大系统发展起来的社区大学在社区教育中应该承担何种功能,才能使其教学内容及方式满足社区教育的需求。显然,社区教育机构应该是立足社区的、立足基层的。我国社区大学是由电大转化而来的,在保持住电大既有的平台、师资、办学网点等方面优势的同时,还需要转变以往电大的学历教育模式,这是其调整办学定位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社区大学的定位必须要立足于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需求,面向基层、面向社区居民,将社区大学建设成为推进终身学习的开放式学校,进而建设成为终身教育的平台、社区教育的主体、社区服务的资源平台等。从我国未来社区大学发展看,可以适当保留部分学历教育,但非学历培训是其主要办学形式。在保持电大优势的同时,一定要扎根社区、扎根基层、服务民众。因此,电大在转型为社区大学的过程中,要打破其学历补偿教育框架及办学模式,走出成人教育的办学窠臼。当然,就现在的实践情况看,电大系统要想实现上述定位,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只有走出了这个困境,才能实现其成功转型,才能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面临的困境
1.办学意识转变的困境
电大姓“电”、社区大学姓“社”,两者本不是一个系统。电大要想成功转型为社区大学,首要问题就是转变办学意识。这种办学意识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多个主体,不同主体的意识促进电大办学观念的转变。
(1)政府意识转变的困境。社区教育是一种公益性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属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需要依赖于政府的推动,毕竟社区教育有非功利的属性,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推动和支持,社区教育难以发展。因此在电大向社区大学转变过程中,政府首先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社区教育对于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也应该认识到保障社区民众学习权利和机会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只有政府意识到社区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才会在经费、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电大系统才能有序地转化为社区大学。
当前,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方,政府对于兴办社区教育缺乏足够的动力,重视程度也不够。与社区教育相比较,政府一般更加重视学历教育,认为学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此外,有些地方政府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认为社区教育属于社区问题,其自然应该归属于民政部门或是妇联等社会公共团体管理,没有从教育上认识到社区大学的意义,对民众的精神文化教育、闲暇教育不够重视。[5]
(2)领导意识转变的困境。一直以来,电大是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机构,在发展中较为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如果要转型为社区大学,其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必然要重新界定。在这个过程中,电大的领导层需要转变原来的领导意识,做好办学理念更新,做好转型的顶层制度设计,处理好服务、责任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是极为重要的。
(3)教师及管理人员意识转变的困境。实际上,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学校准备向社区大学转型的时候,最先遇到的阻力就是电大的教职工。因为有部分教师担心,社区教育是一种公益教育,也是一种非学历的教养教育或闲暇教育,与其主导的学历教育完全不同。一旦转型可能会降低电大的办学层次。此外,电大在转型中,短期效益难以实现,甚至需要先行大量投入人财物,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教职工会担心待遇下降,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在转型过程中,学校应该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助其认识到社区教育的意义,以利于转变观念。
(4)社区民众意识转变的困境。社区教育是为社区服务的,也是社区民众推动的一种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的教育形态。社区教育能否顺利开展,与社区民众的参与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社区民众是否愿意积极参与,关键就在于社区大学的教育内容能否满足其学习的多样化需求,当然也与社区民众的终身学习意识有关。在现实中,特别是农村社区,民众对社区大学几乎没有了解,也没有了解其相关信息的渠道,这也是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一个观念障碍。[6]
2.办学体制间、运行机制间的冲突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还是政府主导型的,电大要想在没有政府政策指导或支持下独立承担起社区教育的任务,就必须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出根本性的变革。
(1)转型过程中两种管理体制的冲突。下一级的电大在教学方面的业务、评价、指导等事项是由上一级电大负责的,但在人财物等分配上是由同级政府负责,这是一种双重管理及垂直性管理的体制,电大在业务方面与地方政府联系不多。如果要转型为社区大学,其办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必然会与其现有的管理体制发生冲突,因为现行的社区教育体制是政府领导、教育部门主管、其他部门配合、社区民众广泛参与的。换言之,现在的电大办学体制是垂直领导为主,电大只需要对上一级电大负责即可,而转型为社区大学,就需要与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社区民众甚至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保持密切关系。
(2)在转型过程中两种运行机制也有较大冲突。事实上,当前电大的运作机制主要是属于内部机制,如考核、服务、竞争等机制,其运行过程基本上是针对學习者制定的,是与学历教育配套的。[7]而社区大学是面向基层社区,其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与电大是不同的,基本上不推行学历教育,在办学运行中,需要多个办学主体之间实施资源共享,对学习者强调的是学习激励,而社区民众参与学习的动力带有较强的自主性。可见,社区大学运作机制的外在性较强,故此,电大的内部运行机制与社区大学的外部运行机制有一定冲突。
3.教育对象转变的困境
无疑,电大与社区大学的教育对象是不一样的。就电大的教育对象而言,大多数人是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的、对于转岗或升迁有着明确需求的成年人,这些人年龄大概在30—40岁之间,他们学习目的性很强。但社区大学的教育对象比电大要广泛的多,社区内所有有学习需求的民众均可以参与社区大学学习,是一种典型的草根教育。也就是说,只要有学习意愿的社区成员,无论是年龄几何,均属于社区大学的教育对象。由于社区教育的对象是多元的,年龄层次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社区大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比如社区内的青少年兴趣教育与社区内失业下岗人员的教育方式自然是不同的。这就要求电大的教学目标、方式、方法等必须全面转型。如果不在这些方面做出根本性变革,电大转变成社区大学是极为困难的。
4.扎根基层的困境
如前所述,社区教育在性质上是属于草根教育,以服务社区、服务基层为其首要特征。与此相对应的是,电大一直是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难以摆脱精英教育的束缚,也使得学习者对学历的追求成为获取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是远离生活的。但社区大学承载的社区教育并不是以追求学历为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精英教育的束缚,使得教育更加平民化、真实化,更接近社区民众的生活。正是因为社区教育具备基层性、草根性的特征,电大要想成功转型,就必须要做好宣传,向社区民众传播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理念,让更多的社区民众了解社区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并提升认同感,以减少电大转型的阻力。由此看,电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扎根基层,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如街道办、村委会保持密切联系,建立合作共享平台,获取社区民众的学习需求信息,以此来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进而提升社区教育的实际效果。
5.师资队伍转型的困境
当前,我国电大系统师资队伍庞大,但从教师队伍的现实情况看,整体师资结构良莠不齐,水平高低差异较大,与社区大学所需的师资力量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现有教师当中理论型、学科型的教师多,而实践型、技能型的教师比较少;人文学科的教师多,而理工类的教师较少;学历教育的教师多,而职业培训、适应社区教学的教师非常少。从这个意义上看,当前电大系统的教师比较擅长于理论教学、学历教育,熟悉固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对于社区教育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纷繁复杂的教育内容与教学形态往往不了解。这样,电大要想成功转型为社区大学,就必须做好师资结构的调整,重整教师队伍。
四、促进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的对策建议
1.办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
电大系统本与社区大学不属于一个系统,电大学历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社区教育的草根需求也有较大差异。电大在领导意识、办学意识、管理意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转型困境。因此,电大要想成功转型为社区大学,就必须要做好办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
(1)坚持终身教育理念,推进办学形式多元化。社区教育是一种公益性无门槛教育,其最大特点就是包容性与多元化。在终身教育时代,教育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多元化及多样性。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教育转型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以此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显然,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包容性教育形态,能够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发挥立交桥作用,毕竟社区教育是一种能够融合各类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一种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电大在我国产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承接着学历补偿教育的重任。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电大的学历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其生源危机就是明证。因此,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是其以此再生的契机,应该尽快转变办学理念,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应该进一步拓宽办学渠道,创建以非学历培训为主体且能够融合学历教育的社区大学。
(2)坚持公益性的教育价值观。社区教育是公益性教育,也是一种非功利化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是强化社区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连接的一种途径。因此,电大要想成功转型为社区大学,就必须坚持其公益性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提升社区民众素质,致力于丰富社区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电大系统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价值作用。
(3)坚持开放性办学理念。我国部分省市的电大已经更名为开放大学,实际上电大就一直有开放办学的传统,如课程公开、教育对象开放、学习资源开放等等。当然,电大的开放办学特色是其办学的主要优势之一,但其开放性与社区大学所要求的开放性是不同的。社区大学的开放性是要求其面向基层民众,建立开放性的学习模式,以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学习需求。这就要求电大必须重新审视其开放性办学原则,将其置身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环境中,积极推进电大办学与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的互动,真正形成一种面向社区、面向社会的基层办学模式。
2.辦学体制的转换
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看,要面向社区,同时也可以继续发挥电大自身的办学优势。这种双重体制,可以拓宽电大的办学渠道,也可以发挥电大的办学优势特别是资源优势,还能够对办学机制起到优化作用。实际上,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一方面,电大通过转型,可以走进社区、走进民众,可以大大拓宽电大的办学渠道,反推其内部改革;另一方面,电大继续坚持其办学优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社区教育的多元化。
整体看,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并不能立刻凸显经济效益,甚至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但其社会效益是明显。[8]具体说:第一,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可以进一步推广电大的品牌,提升其品牌效应,也能够提升电大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第二,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可以为其学历教育带来一定的生源;第三,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还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学习,调整自身知识结构,进而提升教育教学培训能力。
总而言之,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是资源的整合,也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办学体制的创新。
3.培养目标的转换
我国电大系统自从创立以来,就一直坚持为地方、农村、边远地区培养人才的办学方针,为这些地方培养了大量的实用性人才,很好地起到了学历补偿的作用。尽管如此,但电大的这种教育模式与培养目标还无法适应社区大学的实际需求。因为社区大学的教育对象是多元化的,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学习者有着不同的需求,重要的是,社区大学是不唯学历、不唯专业的。如此以来,电大的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自然就不能适应社区大学的需要。社区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居民,旨在提升民众的精神、文化素质,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后,其原来的培养目标就显得过于狭隘,其固有的学历教育模式就无法适应社区教育的需求。
因此,按照社区教育的办学宗旨,电大还需要继续推动其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模式的转变,需要破除多年来,电大系统面向成人、学历为主、规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社区教育所要求的社会化、多元化办学方式,提升电大服务社区全员、服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学习者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4.办学模式的转型
当前,电大整体办学模式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要想推进其成功转型为社区大学,必须走多样化的办学道路,推动办学模式的整体转型。具体而言,就是要电大放弃学历教育的主导办学模式,积极转向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教养教育、闲暇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推进其办学模式与社区发展的结合,建立上述多种办学模式融为一体大社区教育体系。
为此,电大必须突破现有的学年制模式,建立学分制体系,以学习成果互认及学分银行制度为核心,打破学历与非学历、专业与课程、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等方面的界限,加强这些不同类型模式及成果之间的衔接,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进而实现多种教育形态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电大系统必须放下多年来坚持学历补偿教育的“身段”,坚持走差异化、职业化、终身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9]通过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习者终身学习需求,打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衔接通道,使得电大系统成为社区民众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如此既能够发挥电大优势又能够实现社区教育的目的。
5.管理模式的变革
如今我国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还是以政府领导为主,政府发挥政策供给和经费支持的作用。但客观看,随着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管理体制还是以转向公共治理为方向。当社区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建立起以地方、社区为主的管理模式,如此才能保障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为了推进管理模式变革,需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体制和互动模式,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对于电大转型而言,其原来的管理体制必然要改变。
首先,理顺当前的电大管理体系,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之外,地方基层政府和群众自治组织也应该参与到社区大学管理体系中,要充分发挥社区民众的参与作用。其次,政府在教育管理方面也要做出积极变革,由原来的教育管理、约束、控制转变成为治理、监督、服务,其职能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保证法律政策、经费供给即可;[10]而社区大学的运作、教育活动和内容等方面管理还应该以自治为主。再次,在电大系统内部,一旦转型为社区大学,上下级电大的业务指导关系也应该发生改变,不同层次的社区大学在资格上是独立的,上级电大不应该对下级电大实施干预,但资源方面还是可以实现共享的。
6.师资队伍的重建
师资队伍是任何教育形态的核心,电大转型为社区大学,教师队伍依然是实力的重要体现。但需要推进师资队伍的结构、性质的根本转变。
(1)应该积极推进电大教师意识的转变。长期以来的学历教育,使得电大教育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有一定的功利色彩,缺少对学习者的精神、灵魂等方面的关注。而社区教育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带有公益性。故此,电大教师应该有服务意识、有终身教育理念,除了传授学科知识之外,还应该成为社区居民精神的塑造者、灵魂的培育者。
(2)积极促进电大教师素质转型。当前大部分电大教师并没有社区教育的教学经历,在社区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知识等方面也较为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转型后的教学效果。故此,应该对电大现职教师加大社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培训力度,可以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到社区大学进行挂职锻炼,学习社区大学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其适应社区教育的综合能力。
(3)通過培养、引进、转换、聘请等多种模式,构建一支具有类型多样、素质全面、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一方面积极挖掘电大固有教师的潜能,提升其从事社区教育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还应该积极引进校外的兼职教师,或是与普通学校联合办学,以逐步完善社区大学所需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葛俊芬,仲红俐.新常态下社区教育的发展实践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1—15.
[2]钟育炎.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及路径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6):15—16.
[3]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2):15—20.
[4]韩天炜.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运行机制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17(24):93—96.
[5]吴遵民,陈玉明.电大转型社区教育何以可能[J].开放教育研究,2015(3):106—112.
[6]孙平.社区教育与电大教育的关系[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3—5.
[7]张文丰,黄淑敏.现代远程教育背景下中心城市电大推展社区教育的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2):71—73.
[8]汪跃平,刘建平.基层电大推展社区教育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学分银行”与学历教育相衔接的探索[J].成人教育,2012(12):37—39.
[9]余善云.地方电大转型困局与发展对策[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4):94—98.
[10]张忻.市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机遇[J].成人教育,2014(6):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