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婚男女》话剧版与电影版的差异

    孙艺宁

    【摘 要】《隐婚男女》是李伯男导演执导的话剧作品,展现了“职场隐婚”的社会现象。因话剧的火爆上演,香港导演叶念琛将其进行改编并拍成同名电影,搬上了银幕。由于两种艺术形式自身的不同特点,两种版本呈现出许多差异性。二者聚焦了夫妻之间因为“隐婚”而产生的或喜或悲的故事,引发观众对此情感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隐婚男女;电影版;话剧版;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2-0040-01

    《隐婚男女》是李伯男导演执导的话剧作品。他善于把握当下热门的社会题材,擅长把握青年男女的情感故事,能够准确而又到位地拿捏人物的心理和情感,轻松幽默地进行叙事、细腻真实地刻画人物。《隐婚男女》可以说是体现其导演风格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作品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都市中的白领夫妻,细腻地刻画了隐婚一族的生活状态。

    因该话剧火爆上演,香港导演叶念琛将其拍成同名电影。叶念琛可以说是一位专注爱情片的导演,同样聚焦当下青年男女的情感故事。因此,他将话剧进行改编呈现于大银幕之上。

    由于艺术形式的不同,还有导演风格的不同,两个版本的《隐婚男女》虽然拥有相同的“戏核”,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人物设定

    (一)人物设定的相反性

    人物可以说是一部叙事作品的基础,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两个版本虽故事内核相同,但主要人物性别设定具有相反性。在话剧版中跳槽的是妻子张静怡,她跳槽来到崔民国的公司遇到了男上司Tony,并得到Tony的赏识和追求。而电影版中跳槽的一方则变成了丈夫崔民国,他跳槽的公司位于张静怡公司楼上,成为女上司曼迪的助理,两人在相处中逐渐产生好感。

    (二)受众影响人物设定

    二者在人物设定上的差异,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两种艺术形式的受众不同。相对来说,爱情电影的受众群体大部分为年轻女性,导演叶念琛能够准确把握女性观众对于爱情片的类型化期待。在电影版中,将三角关系置换到崔民国身上,女性观众自然而然对崔民国的选择投以关注,这就增加了影片的吸引力。话剧版中的设定,更加追求的是演出效果,两男追求一女增强了戏剧张力,增加了喜剧效果。

    二、剧情走向

    (一)故事主线一致性

    两个版本拥有共同的“戏核”,就是崔民国和张静怡这一对还处于甜蜜期的新婚夫妇,由于购买新房而导致家庭经济压力增大,由此夫妻一方想要追求高薪而跳槽到新公司,却与新公司的上司产生某种情愫的故事。两种版本虽有差异,但遵从了一致的主线,这条主线成为叙事的基础。

    (二)剧情发展差异性

    由于两个版本在人物设定上是不同的,因此剧情的发展也有所不同。首先剧情的开始——夫妻一方决定跳槽,从这里开始,对后面剧情的推动埋下引子。话剧版开场就是夫妻二人为面试做准备,也就是说对于张静怡的跳槽,崔民国事先就是知情的,甚至可以说崔民国为张静怡能够得到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电影版在崔民国跳槽的处理上选择的是先斩后奏的方式,他跳槽前没有事先和张静怡商量,而是在跳槽成功后才将消息告诉她。剧情的安排符合了男女在思考和做事方式上的差异,也为后面剧情的发展做了铺垫。

    正是因为一个是事先知情,一个是先斩后奏,这就决定了夫妻另一方在隐婚自愿性上的差异。话剧版中,张静怡跳槽到崔民国的公司,本身崔民国就知道公司的制度,而且自己已经是隐婚的状态,他完全理解隐婚原因,也对两人以后在公司的处境有了心理上的预想和准备。他能接受隐婚的条件,这就有了一个自愿性的前提。再看电影版就不是这样了,本身张静怡就对崔民国的跳槽事先不知情,更不了解崔民国的老板是个要求助理必须单身的女上司。虽然在了解情况后接受隐婚,但她不是一个完全自愿的选择。两种不同的前提条件导致了剧情不可能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

    导致剧情差异的最关键原因,还是在于跳槽一方在上司的示好下,自身有没有在心理上产生变化。话剧版中,张静怡没有拒绝Tony的追求,是因为怕失去工作,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在此期间,她没有做出任何逾矩行为,也没有精神上的出轨。而电影版中的崔民国在老婆生气、上司示好中陷入了自身的纠结。出差时,他感受到了曼迪的魅力,开始期待她的电话,期待她敲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崔民国在精神上已经出轨了。甚至在曼迪主动亲他时,他非但没有拒绝,反而是接受或者说是开始享受,他已经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逾矩行为。

    三、结局设置

    正是两种版本中人物心理状态上的不同,导致了两种版本在结局设置上的差异。话剧版中夫妻二人在事情明了后重修于好,Tony放弃对张静怡的追求,也决定废除这一不合理的公司制度。电影版中夫妻二人选择了离婚,但导演最终还是给了二人一个圆满的结局,张静怡戴上崔民国给她的戒指。而曼迪离开了公司,再次收起了刚刚打开的心房。

    四、结语

    两种版本虽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表达方法,但都将目光锁定于当下社会中的热门话题——隐婚,都令人感受到“升职尚未成功,爱人仍需潜伏”的心酸与浪漫,引发了观众对于“职场隐婚”这一情感话题的深深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平.从《隐婚男女》谈李伯男导演的戲剧[J].戏剧文学,2011(5).

    [2]钱建华,叶德敏.话剧《隐婚男女》的场面空间调度艺术[J].当代戏剧,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