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联时期民族问题

    刘天骄

    【摘 要】苏联作为拥有100多个民族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民族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外侵略扩张留给苏联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苏联时期不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等又使苏联的民族问题更加尖锐,最终民族分裂,苏联解体。且苏联后期背离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苏联;民族问题;苏联解体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9-0094-03

    国家内各民族能否团结和睦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民族问题是所有多民族国家必须要严肃对待并重点解决的焦点问题,苏联是由129个以上民族组成的联邦制国家,是世界上民族构成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也是民族问题最复杂的国家之一。此其民族问题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关于苏联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看法不一,對其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也看法各异。研究苏联民族问题对于今天的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苏联时期民族问题产生原因

    在苏联存在的短短的69年时间里苏联各民族从联合到对抗、到最终的分离的过程深刻反映出苏联民族问题的严重性。苏联时期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可以说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有人认为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民族问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民主化”和“公开性”政策,但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不会因为一届领导人的政策就产生决定性变化。而且“苏联的民族矛盾早就存在了,只是由于中央政权实施高压政策,这些矛盾被掩盖,没有迸发出来。”[1](P.380)

    (一) 民族政策失误

    苏联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有一些本身就存在问题,有些相互之间还存在矛盾。例如苏联政府大力发展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知识分子阶层,并在国家或各地方领导层为少数民族提供机会,提拔少数民族干部等。但同时却不允许各民族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上存在独立性,反对任何体现民族认同感的宗教活动,苏联当局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俄罗斯族人,并在一些地区歧视少数民族人。

    列宁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权。1913年6月26日列宁在《民族问题提纲》中指出:“社会民主党主张建立彻底民主的国家制度,它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某个民族或某些民族享有任何特权。”[2](P.331)但问题是在政策上实现民族平等容易,在事实上消除各民族不平等却不能在短期内实现。

    列宁之后的各位领导人没有正确理解列宁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甚至进行歪曲,以至于民族问题愈发严重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斯大林的民族政策主要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平等,将苏联从联邦制国家逐渐转变为单一制,从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到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强制推行俄语。赫鲁晓夫时期的民族政策主要为受迫害的少数民族干部平反,扩大加盟共和国权力,强制推行俄语,提出“新的历史共同体——苏联人民”,人为加快民族接近与融合。勃列日涅夫时期民族政策主要也是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加盟共和国权力,为受迫害少数民族干部平反,强制推广俄语,加速民族融合。而戈尔巴乔夫是在苏联国家处在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开始执政,当时国内经济停滞,农业欠收,科技水平更是与发达国家无法同日而语。因此,戈尔巴乔夫致力于经济改革,希望改善国家状况,但却忽视了民族问题,并乐观地认为苏联的民族问题已经解决,在1987年的《苏联共产党纲领新修订本》中有这样的表述:“过去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在苏联已经得到圆满解决。我国民族关系的特点是:各大小民族进一步繁荣昌盛,他们在自愿、平等和兄弟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接近。”[1](P.363)

    由此可见,斯大林以及之后的几位领导人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失误,虽然几位领导人执政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尽相同,但大致可以归纳出民族政策的失误之处。其一,限制加盟共和国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其二,不顾民族与中央利益冲突,一意孤行进行集体经济政策。其三,限制民族文化和语言发展,强制推广俄语。其四,不顾各民族的现实情况,加速各民族融合。

    (二) 经济问题

    苏联建立初期,开始实行中央高度集中的部门经济管理体制,国民经济管理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手中,地方的经济权限很小。这使得许多共各国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发展自身经济。中央实行了专业化分工模式,许多共和国内形成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其经济利益受到很大损失。苏联长期实行拉平各共和国经济水平的政策,让一些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牺牲自己来帮助经济发展较差地区,力图使全国经济水平达到统一水平。但却忽视了共和国自身发展的利益诉求,导致一些较落后地区人民的依赖心理,同时也使较发达地区人民十分不满。从另一方面来说,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加速发展军事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导致苏联各族民族物质生活水平十分贫困,这也是苏联逐渐失去各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苏联当局长期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只强调联盟的集体利益,忽视少数民族利益。在共和国内建立大批企业,大量开采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不仅损害当地人民经济利益,破坏当地发展平衡,而且造成环境污染以及严重的核污染,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极其恶劣的后果。

    弗兰克认为,“倘若苏联的经济发展成功了,人民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对民主的过分要求以及民族主义的运动都不会出现。”[1](P.39)尤其是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没有把经济体制改革放在首位,致使国家经济每况愈下,各族人民都不能从中得到益处,反而生活愈发困苦,民生凋敝,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这必然会导致民心涣散,为民族分立提供机会。而一个具有不同语言、宗教、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多民族国家是否有较强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状况。[2](P.208)

    (三) 西方干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为洪水猛兽,对苏联施加政治、经济、乃至意识形态的影响。从1918年到1920年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动势力,同时联合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力量直接对苏联实行武装干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对苏联实行“遏制战略”。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比杜鲁门的“遏制战略”更有力的“解放政策”,即以和平的方法,“解放铁幕后的卫星国”,促使共产主义“从内部解体”。[3](P.249)1961年肯尼迪当选总统后,又提出“和平演变”战略。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要制定出新的遏制苏联的政策,因为“美国存在的目标要比简单的遏制苏联的扩张主义要大得多,我们寻求使苏联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的途径。随着苏联走向更加开放和民主化,我们将采取相当的步骤。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欢迎苏联重新回到世界秩序中来。”[4](P.323)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打着使苏联更加民主自由的旗号来遏制苏联,进而达到使其分崩离析的结果。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一系列干涉使苏联内一些受压迫较严重的小民族产生了离心倾向,甚至放弃了社会主义,转而投向资本主义的怀抱。从一方面说,这是西方干涉的直接后果,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苏联本身凝聚力不够的体现。美国著名学者布热津斯基在《苏联民族问题的政治含义》中指出,像苏联这样的大国,仅靠外力是无法使苏联瓦解的,分离主义在苏联能够实现,必须是苏联出现国内危机和国际灾难相结合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里的国内危机指的是,苏联领导的瘫痪,社会上层的分裂,是非混乱,思想败坏,进退失据,无所适从,此外还包括经济停滞。[1]

    二、苏联时期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

    20世纪末苏联解体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有人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苏联时期的民族问题,认为是民族问题加剧最终导致各民族纷纷要求独立,最终苏联解体。但也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只是苏联解体的外在表现,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政治经济问题。

    (一) 民族问题导致苏联解体

    民族因素具有两重性,民族主义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压迫的功能,又有反抗的功能;既可以成为国家统一的力量,又可以成为瓦解的力量;既是经济繁荣的产物,又是经济萧条的产物。[1](P.26)民族问题是苏联解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苏联最后一届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内民族问题全面爆发。戈尔巴乔夫大力进行改革的同时,忽视民族问题,致使民族问题愈演愈烈。1988年2月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围绕纳戈尔诺—卡拉巴赫自治州的歸属问题发生激烈冲突。4月,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市发生骚乱,苏军镇压,发生流血事件。7月,格鲁吉亚人与阿布哈兹人发生激烈冲突,死伤众多。1990年,立陶宛宣布独立后,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相继通过“独立宣言”,之后又有多个共和国宣布独立,各民族分离的趋势已无法避免,随着“独联体”的建立,苏联也最终解体。民族问题在苏联解体中尽管不是决定性因素,但也为苏联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民族问题是苏联解体的外在表现

    从表面上来看,苏联的民族分离是苏联解体的直接表现,而出现民族分离是苏联发生演变的直接结果,苏联解体与民族问题是互为因果关系。事实上,一个社会的民族问题永远从属于这个社会的政治经济问题。[2](P.15)

    在苏联民族民族危机全面爆发后,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是否有必要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作为平等的主权共和国联盟保留下来”的问题举行了全民公决,当时苏联有投票权的1.8亿多人口中80%参加了投票,赞成票占76.4%,反对票占21.7%。从中可以看出,国家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各族人民还是从联盟中感受到作为社会主义联盟中的一员能够得到保障和发展。戈尔巴乔夫本可以利用公决的结果和宪法赋予的权力来进一步维护苏联统一,但他却在4月份搞起“9+1联合声明”,扩大加盟共和国权力,将“主权共和国联盟”改为“主权国家”联盟。“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要求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下令停止苏共活动,至此一直维系苏联的苏联共产党不复存在。

    就在戈尔巴乔夫解散苏共中央委员会并承认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联盟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率先通过主权国家宣言,之后11个非俄罗斯族国家也相继宣布独立。从这一角度来看,戈尔巴乔夫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各民族最终分离出去的根本原因,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维系,“作为维系各民族团结和各共和国联盟的核心力量的党丧失了战斗力,党被分化瓦解,甚至一些党组织和党领导人演变为搞民族分立主义的先锋和骨干;这样做为民族分立主义势力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使之迅速膨胀,并夺取政权,与中央分庭抗礼。”[1](P.208)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最终都是以民族分离的形式解体,但造成解体的实质原因并不是民族问题,其根本原因是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三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个恶果的两种表现形式。[2](P.16)

    三、结论

    列宁为解放被压迫民族而提出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权两项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把各族人民从几百年来沙皇的残暴统治中解救出来,但随后苏联的几位领导人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出现很多问题。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各届领导人虽然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收效甚微,且存在一定失误,例如大力打压地方民族主义、夸大俄罗斯民族的贡献和优越性、强制推广俄语、人为加速各民族接近和融合等。在国家发展建设方面苏联当局把重点放在军事等重工业上,而忽视农业、手工业等轻工业,使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且损害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利益,人民基本生活质量无法保证,造成民心背离也是情理之中。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武装干涉以及“和平演变”政策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一些民族分裂主义者,但真正能够使国家分裂的必然是国家内部凝聚力丧失、领导人政策失误以及国家体制等问题,外部因素能够产生的影响是有限的。

    苏联后期民族问题愈发激烈,最终各民族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苏联解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联时期民族问题确实是造成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但究其根源,造成苏联时期民族问题爆发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时期各领导人越来越背离社会主义制度和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使苏联不同民族团结在一起的最重要纽带就是苏联共产党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一旦维系各民族的纽带断了,那么苏联必然会分崩离析。

    参考文献:

    [1]李英男,戴桂菊. 俄罗斯历史之路——千年回眸 [M]. 北京:外语教學与研究出版社,2002.

    [2]中央编译局. 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M]. 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0.

    [3]Gerhard Simon, translated by Karen Forster and

    Oswald Forster, Nationalism and Policy Toward the

    Nationalities in the Soviet Union: From Totalitarian

    Dictatorship to Post-Stalinist Society,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Inc, 1991.

    [4]辛华编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主要文 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5]徐崇温.苏联剧变后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的几个热 点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7,(2).

    [6]陆南泉,姜长斌主编.苏联巨变深层次原因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张建华.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考察[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2.

    [8]江流,陈之骅.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9][美]Z·K·布热津斯基,陈观胜. 苏联民族问题的政 治含义[J].民族译丛,1979,(2).

    [10][美]威廉·奥尔森等编.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M]. 王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1]吴楚克.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