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罗田玉兰种质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分析

吴文创+甄爱国+李世升+黄盛茂+方元平
摘要:罗田玉兰是大别山特有的野生植物。本文阐述了英山县罗田玉兰的地理分布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加强保护和持续利用罗田玉兰的建议。
关键词:罗田玉兰;资源;开发利用;英山县
中图分类号:Ql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7)05-0014-03Analysis on Present Status of Magnolia pilocarpa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YingShan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Wu Wenchuang(1,2)Zhen Aiguo(1,3)Li Shisheng(1,2)Huang Shengmao(1,2)Fang Yuanping(1,2)
(1.Hubei Key Laboratory of Economic Forest Germplasm Improvement and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Huangzhou 438000;2.Hub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Exploitation of Dabie MountainsHuangzhou438000;3.Forest Bureau of YingshanHuanggang438700)
Abstract: Magnolia pilocarpa is uniquely wild plant in Dabieshan Mountain. The character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exploitation status of Magnolia pilocarpa in YingShan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were illustrated. Based upon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resource status,the proposal of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strategy for Magnolia pilocarpa was provided.
Key words:Magnolia pilocarpa;resource protection;resource utilization;YingShan County
罗田玉兰(Magnolia pilocarpa)为木兰科木兰属落叶乔木。该物种是1987年从辛夷中发现的一个新品种,也是大别山区特有品种,模式标本采自湖北罗田,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罗田县命名的植物[1]。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目前该种仅存在于在大别山的罗田县及周边县市的海拔500 m以上的林间。
英山县位于湖北省东部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地跨30°27′~31°27′N,115°34′ ~ 116°07′E之间。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全境地势北宽南窄,由西脉、中脉和东脉三条山脉组成的三山夹两河的狭长地带,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处位于西脉的吴家山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峰天堂寨1 72913 m),最低处为南河镇的官堰口,海拔97 m[2]。该地区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植被变化明显,保存着较多的古老、孑遗、珍稀植物和特有种属[3,4]。目前对于英山县罗田玉兰资源分布现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2013~2017年4月,笔者开始对英山县的罗田玉兰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对英山县罗田玉兰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其利用现状进行了初步研究。
1罗田玉兰的形态特征及分布现状
1.1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2~15 m,树皮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无毛。叶纸质,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0~17 cm,宽8.5~11 cm,先端宽圆稍凹缺,具短急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侧脉每边9~11条;托叶痕约为叶柄长之半。花先叶开放,花蕾卵圆形,长约3 cm,外被黄色长柔毛,花被片9,外轮3片黄绿色,膜质,萼片状,锐三角形,长1.7~3 cm,内两轮6片,白色,肉质,近匙形,长7~10 cm,宽3~5 cm,雄蕊多数,长约11 cm,花药长8~9 mm,侧向开裂,药隔伸出长约1 mm的短尖;雌蕊群椭圆状圆柱形,长约2 cm,心皮被短柔毛;柱头长约1 mm。聚合果圆柱形,长10~20 cm,直径约35 cm,残存有毛;种子豆形或倒卵圆形,外种皮红色,内种皮黑色。花期3月~4月,果期9月[5]。
湖北林业科技第46卷第5期吴文创,等:英山县罗田玉兰种质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分析1.2英山县罗田玉兰的分布规律
经过调查,英山县罗田玉兰主要分布在西脉和中脉的吴家山林场、五峰山林场、石头咀镇、金铺镇、草盘镇、雷店镇、孔家坊乡等地海拔500 m以上二高山至高山的山坡上,最高分布海拔达1 450 m(吴家山林场天堂寨主峰下),最低分布海拔350 m(位于草盘镇西硔村),大多生长在次生林中,其次是生长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房前屋后和农田道路附近等环境中,其胸径大部分在16~30 cm之间,其中最大一株胸径达67 cm(位于金铺镇土地岗村),东脉分布较少,零星分布在桃花冲国家森林公园海拔850 m左右的村庄附近。英山县罗田玉兰资源极其有限,总数量不足1 000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2罗田玉兰的开发利用价值
2.1药用价值
罗田玉兰的拟花蕾主要作为辛夷的一个新品种入药。辛夷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重要药材,具有利尿、祛痰、消炎、止咳及预防哮喘等作用,并对多种炎症具有良好的医疗效果。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辛夷其中β桉叶油醇(βeudesmol)、酚类化合物和芍药酮[p(a)eonol]等具有抗突变和抑制癌细胞增长活性[6]。傅大立等测定罗田玉兰拟花蕾的挥发油中β-桉叶油醇含率7.70%,很有开发利用前景[7]。
2.2香料价值
罗田玉兰拟花蕾中含有挥发油,含量达到30%~50%[7],挥发油中含有的1,8桉叶素(1,8cineile)和金合欢醇([Z,E]fanesol)等为名贵香料成分,是化妆、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之一。为罗田玉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宝贵的利用前景。
2.3观赏价值
罗田玉兰为落叶乔木,该植物生长快、适应性强、树姿雄伟、花色艳丽、芳香,是优良观赏树种,可以作为庭院植树和“四旁”植树的选择之一。
2.4水土保持价值
罗田玉兰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固土护坡能力强,可以作为水土保持林、水源含养林的主要树种进行种植。与此同时作为一种乡土树种进行推广种植,对于绿化山区,改变自然面貌,保持生态平衡,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5材用价值
罗田玉兰为落叶乔木树种,通常树干直,木材轻软,纹理直,不翘裂,是当地民用建筑材、家具等主要用材。
3英山县罗田玉兰的开发利用现状
目前英山县对罗田玉兰开发利用主要是采集拟花蕾,作为中药材辛夷利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吴家山林场、金家铺镇等地均有人收购罗田玉兰的拟花蕾,是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但由于野生资源量有限,因此收购量均不大,每年不超过1 000 kg。期间,有部分村民从山上挖掘野生罗田玉兰,作为药用经济植物种植在房前屋后。但由于规模有限,未得到大规模发展。进入2010年后,由于辛夷价格下滑,人工成本上升,因此拟花蕾也无人采摘收购,罗田玉兰甚至被农民当作烧柴被砍伐。
4罗田玉兰的开发利用建议
4.1加强野生资源的调查,建立罗田玉兰的种质资源库野外调查发现,分布在英山县不同区域的野生罗田玉兰花色、花型、花瓣大小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相关科研机构应该积极开展英山县罗田玉兰资源的全面调查,摸清本底资源,掌握其分布状况,为进一步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建立英山县罗田玉兰的种质资源库,为开展繁殖育种工作提供优质种源。
4.2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保护和发展种质资源
积极开展对英山县罗田玉兰种群的繁殖特点和生态需求(如传粉媒介、开花、结实、繁殖方法、光照、水分、土壤等)的科学研究,以便合理地选择和创造适宜的生境,更加有效地实现种群的保护;同时努力探讨罗田玉兰的繁殖、栽培、保存的新方法、新途径,运用植物基因工程、组织培养等生物技术,保护和发展其种质资源。
4.3加强应用研究,筛选不同用途的新品种
结合罗田玉兰的不同用途,进行新品种的筛选。如用于药用和香料用的罗田玉兰,可以通过对不同分布地点罗田玉兰拟花蕾中相应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以选出有效成分含量的品种,进行繁殖推广;而用于园林绿化的品种,则应选择花色艳丽、花型美观的品种进行繁殖推广;用于水土保持的种类,应选择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的品种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赵中振,谢宗万,沈节.药用辛夷一新种及一变种的新名称[J].药学学报,1987,22(10): 777780.
[2]英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英山县志(第一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8:80100.
[3]王映明.湖北省大别山植被[J]. 武汉植物学研究,1989,7(1):2938.
[4]方元平,蔡三元,項俊,等.鄂东大别山生物多样性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28):268273.
[5]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28.
[6]陈晓青,蒋新宇,刘佳佳.中草药成分分离技术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78.
[7]傅大立,赵东欣,孙金花,等.10种国产玉兰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及系统学意义[J].林业科学,2005,41(3):6874.
(责任编辑:夏剑萍)第46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