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栏封育、人工补播措施对“黑土滩”退化草地生物量的影响
王守顺+于健龙
摘要:以青藏高原“黑土滩”为研究对象,采用围栏封育、人工补播进行“黑土滩”的改良,测定了2010~2014年度“黑土滩”样地垂穗披碱草、可食牧草鲜重。结果表明,多年围栏封育、人工补播,“黑土滩”的垂穗披碱草、可食牧草和牧草鲜重显著增加,而不可食牧草并未显著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围栏封育相比,人工补播样地的垂穗披碱草比例、可食牧草比例显著增加。其中,2014年度的人工补播样地的垂穗披碱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分别为67%和73%,较2010年度分别显著增加了2.52倍和2.17倍,而围栏封育垂穗披碱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并未显著增加。与围栏封育相比,短期内人工补播是改良退化天然草地更为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黑土滩”;生物量;围栏封育;人工补播
中图分类号:S8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11-0005-02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生产基地,但天然草甸退化是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造成群落組分和物种多样性改变、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探索退化天然草地的恢复改良措施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表明,人工补播和围栏封育是实现青藏高原“黑土滩”退化草甸恢复的重要途径[1-3]。围栏封育措施具有省时省力、显著增加草地植被覆盖度和牧草产草量,有效控制土壤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状况的特点,被广泛采用[4]。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围栏封育在短期内无法恢复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其植被的快速恢复必须利用多年生牧草进行人工植被的建植。相比围栏封育,人工补播结合围栏封育,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可食牧草比例增加更为显著[5]。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了多年围栏封育和人工补播“黑土滩”退化草甸生物量的变化,以期为高寒退化草甸恢复提供数据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境内,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境东北部,地理坐标是东经98°05′-102°41′,北纬36°44′-39°05′,平均海拔3 654 m,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4~1.4 ℃,年平均降水量309.9~529.1 mm。草地类型为高山嵩草杂类草甸,优势种为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ea),次优势种为矮嵩草(K. humilis)、异针茅(Stipa aliena)。
1.2 试验设计
选取玛沁县大武镇的两个村“黑土滩”样地(表1),分别采用围栏封育、人工补播垂穗披碱草的方式进行改良,于2010~2014年连续5年在高寒草甸植被生长的旺盛期,每个样地选取1 m×1 m的样方3个,采用收割法,齐地面剪取植物地上部,并将样地植物按牲畜适口性分为垂穗披碱草和杂草类两个植物类群,分别测定鲜重,求和得牧草鲜重。
1.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21.0单因素AVONA进行方差分析,一般线性模块进行正交分析,利用Excel作图并绘制三线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围栏封育生物量
由表2可见,多年围栏封育后,“黑土滩”样地的垂穗披碱草、可食牧草和牧草鲜重显著增加(P<0.05)。其中,2014年度的可食牧草鲜重为96.00 g/m2,较2010年显著增加了1.18倍;2013年度样地的垂穗披碱草鲜重为48.60 g/m2,较2010年鲜重增加了64.75%(P<0.05);而2012年度样地的不可食牧草鲜重则达到最大值,为125.60 g/m2。
2.2 人工补播生物量
多年人工补播垂穗披碱草后,“黑土滩”样地的垂穗披碱草、可食牧草和牧草鲜重显著增加(P<0.05)。其中,2014年度的垂穗披碱草、可食牧草和牧草鲜重分别为155.00、167.66、231.00 g/m2(表3),较2010年分别显著增加了9.11倍、7.75倍和2.2倍,而不可食牧草鲜重则呈倒“U”型变化趋势。
2.3 人工补播与围栏封育生物量增量比较
可食牧草比例是退化天然草地恢复的重要指标,由图1可见,人工补播垂穗披碱草后,垂穗披碱草比例、可食牧草比例显著增加(P<0.05)。其中,2014年度的人工补播垂穗披碱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分别为67%和73%,较2010年度分别显著增加了2.52倍和2.17倍。而围栏封育垂穗披碱草和可食牧草比例并未显著增加。
3 讨论
研究表明,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效益更高,尤其是对于重度、中度退化天然草地[6]。人工补播、施肥、刈割、围栏封育等都是人工恢复的重要措施[7,8],而围栏封育因易于管理、省时省力,在退化高寒草甸恢复中广为应用。但是,围栏封育短期效果并不明显[2],长期封育对群落物种多样性反而不利[3]。本研究表明,围栏封育5年,可食牧草鲜重和垂穗披碱草鲜重增加,但可食牧草比例并未显著增加。相比围栏封育,人工补播垂穗披碱草被认为是改良退化天然草甸的重要途径[1],人工补播能短时期内增加繁殖体数量,提高优良牧草比重,是实现退化天然草地快速恢复的重要措施[8]。人工补播的效果要好于单独的围栏封育措施。但是,长期人工补播是否会造成群落物种组成单调、影响群落结构的稳定,这需要进一步长期观测。
参考文献:
[1] 王彦龙,马玉寿,施建军,等.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研究进展[A].中国草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草学会学术年会,2013.
[2] 宗 宁,石培礼,蒋 婧,等.施肥和围栏封育对退化高寒草甸植被恢复的影响[J].应用要环境生物学报,2013,19(6):905-913.
[3] 刘晓琴,张 翔,张立锋,等.封育年限对高寒草甸群落组分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6,36(16):5150-5162.
[4] 韩 龙,韩彦军,韩建国,等.不同刈割强度下羊草草甸草原生物量与植被群落多样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0,19(3):70-75.
[5] 武高林,任国华,刘振恒,等.黄河首曲湿地功能区“黑土滩”退化草甸恢复改良[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4):48-52,59.
[6] 郭军乐,郑建宗,李春宁.不同退化状态高寒草甸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比较[J].陕西林业科技,2008(4):1-5,68.
[7] 张 涛.藏北高寒草甸土壤和植被对外源碳、氮添加及围封、刈割的响应[D].兰州:兰州大学,2012.
[8] 葛庆征,魏 斌,张灵菲,等.草地恢复措施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2,29(10):1517-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