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绿色”语文课堂

    张立伟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呼唤“绿色”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崭新教学观念和课改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习惯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学环节设计繁杂,教学语言烦琐,灌输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实。因此,对课堂教学进行“瘦身”处理势在必行,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绿色”些,这不仅是一种教法运用,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更新。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塑造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追求。

    一、教学形式简练,目标定位干净

    语文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师习惯运用多种媒体调度手段展开助学操作。如多媒体、白板的广泛运用,的确给课堂教学注入丰富活力,因为电子信息具有更强穿透力,教师借助电子信息展开教学也是自然选择。但凡事都需要讲究一个“度”,如果教师过度消费媒体信息手段,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手段选择、教学目标设定时,需要有简化意识,追求课堂教学生态指数,这应该成为教师的鲜明追求。

    教学形式简练,目标定位干净,都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丰富活力,教师要在具体操作中有观照意识,整合教学资源信息,精选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如教学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了解长妈妈形象,学习表现人物品格的写法,把握作者情感变化。教师让学生反复认读目标之后,发动学生展开针对性阅读,围绕长妈妈人物描写进行集中阅读。学生进入阅读情境,教师跟进指导,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必要的帮助。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人物鉴赏的方法:围绕人物写几件事,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需要有综合思维意识,抓住主要性格特点展开认识。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对长妈妈形象有了更丰富的认知。在学习人物写法时,教师让学生围绕相关描写展开讨论,学生大多能够归纳出一些写法。如案例列举法、直抒胸臆法、环境描写法、语言动作描写法等,教师给出专业点评,课堂学习呈现高效性。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目标,没有过多图片视频等电子信息的介入,呈现鲜明的生态特点。在阅读任务布置时,大多是口头陈述,给学生以明晰的引导,学生快速行动起来,给予积极回应。教师让学生自行归结描写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显著呈现出来。

    二、教学语言精当,文本解读环保

    在具体执教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文本展开解读,也需要对课堂进行组织,还需要向学生传授学法。在教学语言运用方面,可能会出现不和谐的地方,如占用太多课堂时间,无疑带有“满堂灌”嫌疑,重复啰嗦也可能引发学生反感。因此,教师需要追求教學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性。特别是在文本解读时,需要少讲精讲,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然接受阅读认知,其学习价值会更高。

    教学语言精当,文本解读全面,都可以形成重要教学亮点,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展开教学设计。杨绛的《老王》是一篇纪实性散文,写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重点强调了人物形象塑造。“老王”是一个朴实厚道的劳动者形象,与作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文本中作者对“老王”的肖像描写最为经典,不妨找出来进行重点鉴赏,说说你对这段描写的看法。学生依照教师布置,快速阅读文本,找到了相关描写内容,并展开个性分析。有学生认为,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将“老王”比作“僵尸”“白骨”,表面看有些不尊重,其实不然,这是最为真实的描写,写出作者的痛惜之情。也有学生说,作者描写用语极为生动,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也表现了对“老王”这个人物的关注。教师参与到学生阅读鉴赏之中:“老王”和作者在当时环境中都有很多共同点,都属于社会底层人群,唯有不同的是,作者是知识分子,“老王”是文盲。因为有同病相怜的情结在,自然会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为学生布置了阅读鉴赏内容,让学生利用互动讨论机会展开思想交流,阅读教学集中体现在语言鉴赏环节,突出了教学重点难点。教师的加入给课堂互动带来更多内驱动力,学生能够和教师形成自然互动,对学生形成的思想冲击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对文本内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学生互动讨论之中,可以给学生传递更多阅读信息。教师语言平实简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学生形成的启迪也更为丰富。

    三、教学环节简约,互动交流务实

    课堂教学有比较固定的环节,这也是教师的自觉意识体现。教学模式运用是教师的固化认知,这里涉及一个适合度的问题。教学环节设计有模式趋势,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模式设计带有特定逻辑性,但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都不一样,有些教学环节设置明显多余,如果教师一味执行教学环节,也可能带来一些不适合。简约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有创新意识,敢于大刀阔斧地展开操作,为学生创造更多互动学习机会。

    教学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有随时调整的意识,针对教学进展实际作出适时调整,符合课堂教学生成要求,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品质。如教学《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师没有课堂预习检查,也没有阅读导引,更没有多媒体展示,而是直接让学生找出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对这些事件进行梳理,体会其表达作用。学生通过梳理性阅读,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列举出来,并对这些事进行具体分析。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对学生讨论情况进行检测,并适时给出引导和帮助。当学生具体掌握了围绕事件表现人物写法之后,教师随即给学生布置了读写任务:在你熟悉的人群中,选择一个性格鲜明的人,围绕他写二三事,具体塑造这个人物形象。学生有文本阅读经历,自然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在具体习作操作中,能够快速进入状态。课堂展示阶段,学生习作表现都比较符合要求。有学生这样写教师:“我的老师很有个性,说起他的趣事,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先说第一件事,他穿鞋不习惯穿袜子,有时居然一只脚穿袜子,另一只脚却光着脚。第二件事……”

    教师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文本核心,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进行梳理归结,体会其运用效果,因为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课堂教学显得集中而简约。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直接为学生布置读写任务,而且与文本写法高度契合,给学生提供直观体验机会。从这些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教学针对性极强,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将学生带进情境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简练,还有更多的启迪性,其生态指数更高,学生学习思维快速启动,师生互动更为务实而高效。

    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环保”些,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语言、教学环节等角度展开操作,设定“干净”的目标、实施“实惠”文本解读、展开务实互动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宜学习环境,以体现教学适配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课堂教学有多种制约因素的共同存在。学生是学习主体,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成为主流意识。教师是教学设计者,需要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语言、教学训练展开简化处理,体现新课改基本精神,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大黄山中学(2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