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小结的认识误区

    杨哲

    【内容摘要】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其形式是多样的,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词】课堂小结 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 在线教学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物理课程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以此目标为导向的物理课堂教学应该能让学生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發展。尤其是每堂课的课堂小结,应该是总结提升、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如何做好物理课课堂小结,是一个值得深究的一线教育教学问题。通过问卷、访谈、听课等方式的调查与研究,我们发现,物理教师对课堂小结存在认识误区,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与课标的课程目标匹配度不高,此问题亟待解决。

    误区一:课堂小结就是一个形式,没有实际教学效果

    很多物理教师认为:课堂小结就是一个形式,没有实际教学效果。用3~5分钟复述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完全就是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的教学行为,一般在某一知识点教学结束或者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这个行为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其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归纳总结新知识,又可以结合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分析,重建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可以是陈述知识,又可以是提出衍生问题。课堂小结在帮助学生记忆、铺垫后续教学工作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课堂小结有总结巩固的作用。学生在记忆方面存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于一个教学内容往往能记住开头和结尾,对中间的内容模糊不清,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但是如果及时地归纳总结,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就能有效预防上述现象发生。由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学习之后及时回忆要比六小时以后再回忆,效率要高出四倍。课堂小结的重复强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减轻学习负担。

    其次,课堂小结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以章节形式来编排的物理教学内容,一章之内的每一个小节之间都是有关联的。而往往一个小节就是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采取在总结概况本节内容的同时铺垫一下下一节教学内容的措施来进行课堂小节。

    最后,课堂小结有启智激趣的作用。成功的课堂小结能够升华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对科学、对社会生活更高层次的热爱;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课堂小结的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课堂小结是物理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案例1: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亲手实验记录了几种成像情况的物距范围、像距范围、成像情况之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了成像原理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了以下口诀。

    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

    二位焦距内外分大小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教师让学生齐读一遍口诀,尝试背诵一遍口诀后,迅速下课。

    评析:如果没有课堂小结,那么学生就需要一次又一次翻看原理图和实验表格来解决问题。用3分钟进行一个口诀式的课堂小结不仅让学生对成像规律有了全面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误区二:课堂小结就是串讲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

    很多物理教师认为:课堂小结就是串讲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那么每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将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从头到尾叙述一遍就完成了课堂小结。实则不然。

    从教学内容的含量上来看,课堂小结不管适应于相对独立的教学阶段的结尾,还是应用于一堂课结束或者一章知识的学习结束,都是合适的。课堂小结形式是多样化的,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把课堂小结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包含内容的性质看,可分为知识型课堂小结、技能型课堂小结、情感型课堂小结等。以复述知识点、重建认知结构为主的形式呈现的就是知识型课堂小结;以学生实际操作或者技能训练为主的形式呈现的就是技能型课堂小结。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带动学生情绪变化的方式呈现的就是情感型课堂小结。

    从思维方向看,可分为聚合型课堂小结、发散型课堂小结等。聚合型课堂小结,也称为封闭型结课,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的重点、要点上的结课方式。例如,回顾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并对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再三的强调。发散型课堂小结,也称为开放型课堂小结,暨不局限于本堂课所学新知,而是衍生出相关其他章节甚至其他学科的相关问题,引起浓厚学习兴趣,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的课堂小结。

    从课堂小结的主体看,可分为教师主导的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小结和学生主导的课堂小结。教师主导的课堂小结是教师一人对承担结束课堂教学任务的课堂小结方式。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小结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小结方式。学生主导的课堂小结是由学生活动来结束教学的课堂小结方式。

    由此可见,课堂小结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设计三维目标中的每一个目标的。

    案例2: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3节《大气压强》是一节演示实验素材和学生实验素材都非常丰富的课程,在完成了琳琅满目的各项实验活动之后,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压有了深刻认知。这时,如果教师提问学生一个问题“在物理学史上,托里拆利实验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先后顺序如何?”在学生做出猜想之后,教师告诉学生,年轻有为的托里拆利精确测出了大气压的数值,可是人们并不认同。时任马德堡市市长的奥托格里克听说后,实施了16匹马拉铜球的著名实验,一时引起了轰动,世人才相信了大气压的存在,认可了托里拆利实验。

    评析:教师先是设疑,唤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通过讲述故事来进行小结,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知识,而且是学生了解了追求真理的道路向来都是曲折的。小故事,大道理。教师的课堂小结有力地促进了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误区三:既然课堂小结很重要,那么一定要浓墨重彩地进行

    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很多物理老师认为,既然课堂小结如此重要,那么一定要浓墨重彩、大篇幅地进行小结才能彰显出其教学效果。于是,有些教师就在结尾设置提问环节,向学生提出开放型问题“你学到了什么?”然后开火车,让每一位学生都回答一次。一次花费的时间长达8~10分钟。

    课堂小结是外在客观时间与教学内容内在发展同时结束时所需的教学行为。因此,课堂小结要根据教学时间与教学的逻辑发展而进行。知识建构和新知识的学习在新课教授环节中已经完成,课堂小结可以是知识点总结、方法总结或者是对学生的评价。课堂小结可以重点突出,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堂小结是在上课过程中,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存在。因此,结课的时间与导课的时间大体相仿,一般约3~5分钟。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时间,合理安排每一项活动内容,一定要按时下课,做到简潔明快,干净利落。

    案例3: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一节学习结束时,教师说 “串联分压,并联分流”之后,在课件上呈现出三道选择题,让学生现场以齐答的方式完成。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

    评析:物理习题课的小结侧重于方法的总结、思想的升华、思维的提升。从多个例题的解答中进行总结和归纳,得到能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进行深度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是习题课的初衷。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效的有效教学方法。

    误区四:在线教学不需要课堂小结

    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大行其道。为保护学生的眼睛,遵循注意力集中的规律,为在线教学录制的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2分钟。既然视频可以不限次数回放,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好,不用浪费宝贵的时间进行课堂小结。

    在线教学的互动性跟现场课堂教学比较起来,缺乏环境的约束、缺乏师生眼神的交流、缺乏生生的互动,学生在屏幕前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短暂。学习时听觉与视觉联合作用效果与课堂现场教学的情况无从比较。画龙点睛似的课堂小结尤为重要。

    案例4:疫情期间,在进行在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视频即将结束之时教师呈现出“不翻的伞”,提出问题“你认为这是真的吗?”后结束视频教学。

    评析:在线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新的挑战,在线条件下如何引导屏幕前的学生高效学习,是一个大问题。从课堂小结这个小问题着手来解决大问题,不失为良策。本节课知识点少,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可以从家中找到对应的生活用品进行实验验证,大大提升了学习兴趣,弥补了不能现场教学的遗憾。

    课堂小结是总结的艺术,3~5分钟的课堂小结既有针对性又有概括性,既有引导性又有积极性,既有目的性又有趣味性。如果教师能走出课堂小结的认识误区,在课堂小结中能做到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之时体会到“曲终人散”之时仍能久久回味的感觉,那教学必将是一件妙不可言的趣事。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学技能应用指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5-221.

    [2]郑金洲.新编教学工作技能训练[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6-89.

    [3]张厚粲.《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7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7.

    [5]王华震.画龙点睛升华课堂——初中科学学为中心的课堂小结浅议[J].理科考试研究,2019,26(5):56-58.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实验教育集团麒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