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转型探索
王雪
【摘 要】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重要一环,始终发挥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作用。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旧有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管理机制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维、心理、行为特点不相符,导致思政教育课程效果差的问题异常突出。机遇在于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依托新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与平台,对现有思政教育课程进行转型建设。要在真正尊重大学生受教育主体地位基础上,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重新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魅力与吸引力。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思政教育;转型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66-02
新媒体是信息化时代产物,在信息化时代,海量信息的传递不再依赖于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旧媒体,而是依赖于由网络、数字、移动通讯技术等先进技术支持,经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等多网络渠道流动,由手机、电脑、数字电视等多终端释放的信息流通渠道。信息化时代,身处新媒体环境的大学生表现出了新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新特点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深刻影响
较之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自身鲜明特点。首先是高效性。信息在新媒体渠道能够以即时方式迅速传向受众。其次是开放性,尚未完善的监督筛查机制使经由新媒體渠道传播的信息不会受到全面审查,任何人都可以借之传播任何形式的信息。再次是虚拟性,新媒体空间内的个体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在匿名、假名状态下进行信息交流,降低了信息的真实性。最后是平等性,新媒体空间内的个体没有身份地位高下之分,各自凭借兴趣爱好与信息需求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多样化、去中心化的新媒体群体样态。新媒体特征已经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的衣食住行与言行举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维方式呈开放性、发散性特征,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更有效、更高速处理海量信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汲取、处理、消化、与传递。但是发散化,系统化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建立在足够意志力、专注力、鉴别力基础上,易导向碎片化。
其次,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呈个人主义倾向。在新媒体平台中,大学生可以不受约束,不加鉴别地汲取感兴趣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不受约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吸引同好建立小圈子,屏蔽掉不赞同者的声音。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非常容易得到满足。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更加喜好张扬个性,也更易于无所顾忌的宣泄情绪。
第三,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从学习方式来看,其对知识的接收主要依赖于网络。从生活方式看,其倾向于依赖便捷的通讯终端完成大部分日常生活事务,同现实世界的交集已经大幅减少。从交往方式来看,其倾向于通过QQ、微信等沟通方式来进行虚拟空间的交流与共享信息,一些特有的网络用语已成为大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暗号”与“编码”,不了解这些网络语言,就无法融入到大学生的小群体。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的大学生有着独特的标记,这些标记的存在是信息化时代作用于个体的产物,是我们应该予以承认的现实,而当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基于这一现实探寻转型路径。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对照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可以看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下述问题:
第一,教育理念单一。同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不对等的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还是秉持着传统、封闭、单一的思维模式,思政教育课堂依然主要依靠教师讲授,学生机械记忆来完成整个教育过程。在课堂中,信息以割裂联系的状态、片面化、非系统化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无法以其惯常的思维方式来有效消化吸收信息,也无法对这类信息产生探究下去的兴趣。
第二,教学形式呆板。即,主要是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以书本为主要载体进行知识的传授,缺乏双向交流与沟通的意愿与倾向,对内阻隔了对学生学习意愿与兴趣的探寻,将学生理解为抽象普遍化的存在,对外阻隔了对信息的转化与处理,无法将外在世界的真实形貌反映于课堂,削弱了思政教育的生命力与活力。除此之外,大班制上课形式也严重制约着高校思政教育课的教育成效,限制了教师自由发挥的能力,教师被迫分离一部分精力用于维持课堂秩序,无法很好照顾到学生的求知诉求。
第三,教师影响力有限。新媒体开放性的信息环境下,思政课教师在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环境下所占据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发生改变。教师不再是信息的绝对垄断者,甚至相较于大学生,教师的信息占有度还居于劣势。教育过程中,倒置的信息不对等状况将教师置于一种尴尬的境遇,即“教育主体所传授的知识教育客体早已知道,而客体嘴里蹦出的新名词和新鲜事却是主体闻所未闻的。”[1]这一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极大降低了教师授课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对教师的权威产生质疑。这种状况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很容易会出现失范现象,降低思政课课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第四,制度建设落后。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高校存在对思政课定位不明、意义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缺乏对思政课的整体规划与目标引导,课程安排相对缺乏科学性、管理制度不完善、扶持力度不足、创新手段…不够。思政课程往往流于形式,被置于边缘化地位。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表面看,是高校思政教育陈旧模式同新媒体环境不相适应的问题,从本质看,则是高校本就存在的种种顽疾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重新“曝光”。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转型路径
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型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把握新媒体趋势,更新高校思政教学理念
有学者曾言:“只有过时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方式和方法,而没有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过时……如果说理论宣传和政治说教失效了,那是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老套了。”[2]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型,首先应该是教育理念的转型,教育理念转型首在对大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与心理活动特點的准确把握,这是转型的起点,也是决定转型成败与否的关键。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更新高校思政教学方式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型可以采取几条路径。第一,通过新媒体平台联动整合思想教育资源。所谓媒体联动,既指新旧媒体的联动也指新媒体环境下各传播媒介的联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可在传统课堂教育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充分挖掘WEB2.0交互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使教育资源在线上线下自由流动,方便学生随时学习、自主学习。第二,通过新媒体技术促进高校思政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深入沟通。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应由灌输型教育向交流型教育转型,鼓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通过诸如微博、微信等进行更加开放、平等、深入的交流,将受教育者还原成为一个个具鲜明个性的个体。第三,利用新媒体特点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受众范围。不受时空局限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所具备的这一特征,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在保留甚至扩大过去思政教育大班教学所要实现受众范围广目标的同时,避免大班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三)适应新媒体环境,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管理体制
创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管理体制,首在培养一支优秀思政课教师队伍。即,培养一支能够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思维成长特点,具备娴熟运用新媒体技能的优秀教师队伍。各高校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与培训深造,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原有思政课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同时也要加大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为高校思政课堂补充新鲜血液,带来新鲜空气,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课堂不仅能够留得住优秀教师,还能激发教师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更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走进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课堂。其次,规划科学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科学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要在对课程本身有明确的把握,掌握教学目的、教学核心内容、设定完备的教学计划,进而借助多形式、全方位的互动方式来推进教学进程,继而以多元化的方式来评估教学成果,最后以教学成果为标准进一步修正课程教学体系。
(四)依托新媒体平台,制定多元化课程效果考核机制
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特殊性在于它主要是一门价值观培养而非简单知识传递的课程,因此,仅以掌握知识多少为考核标准,以卷面形式为考核形式的高校传统思政课程考核机制不能真正评价思政课程的教学成效。新媒体时代为创新完善思政课程考核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有助于完善真正将价值观培养成效作为核心目标,将理论掌握与运用能力作为辅助目标的思政课考核体系。这种完善可以通过利用新媒体改良考核方式、机制来实现,具体而言,依托网络平台采取多维度考核方式,以多元考核体系替代单一试卷。改良后思政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所有组成部分均可以依托网络完成,不仅可以节约纸张也能够大幅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大幅提升教学成效评估的准确率。虽然实现这一改良效果需要高校花重金大力建设校园网络平台,但从长远看这类投资物超所值。
四、总结
高校思政教育转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克服传统教学理念模式的惯性,又要努力跟随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分析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新特点,积极主动进行转型。尽管转型的道路艰难,但却是建设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惟其如此,才能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真正发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固守住主导意识形态的安全,固守住大学生心灵的净土,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尽早在社会、国家、历史的版图上找到自己的坐标,承担起青年一代应付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玉康.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文化教育,2014.
[2]闵春发.经济运行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内在逻 辑[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