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申卓 桑立君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7-147-01

    摘 要 玉米育种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对于玉米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有助于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举措。

    关键词 玉米育种 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

    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玉米育种技术的不断提高,然而,当今国外玉米育种技术也有着很快的发展,其优良的玉米品种和先进的培育技术都对我国玉米育种有着一定的冲击,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玉米育种的科技创新,以提升我国玉米产业的国际地位。

    一、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上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育种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科技创新一直以来都依赖于国外的育种创新科技,大多将国外的玉米杂交种作为我国玉米育种的基础材料,且多数为单交种,虽然单交种第一代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抗逆性强、生长健壮、整齐一致、增产幅度大,但其后代产量性状比较差,生产力太低,使得我国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有着同质化的特点,基础十分薄弱,不利于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的科技创新,想要有阶段性的突破相对来说十分困难。

    (二)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缺乏连续性和长期性

    我国玉米育种单位比较分散,并没有一家育种单位能够连续产出有着重大影响的新品种,不能够长期稳定地研发出新型玉米品种,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三)科研机构规模小,科技创新速度慢

    并且当前我国玉米育种科研机构的规模都比较小,没有具有大规模的科研单位进行玉米育种的科技创新,不能够集中科研力量,经常进行较低水平的重复育种,容易因为市场竞争而出现短期行为,对于新型技术的交流也比较少,科技创新速度十分缓慢,这样长期发展下去是不利于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的不断进步的。

    (四)玉米育种技术不能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由于科研机构规模较小,本身技术水平普遍不是很高,使得我国玉米育种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不够充分,分子育种技术仍停留在软件开发的阶段,玉米产量与抗性协调的改良研究能力十分薄弱,非生物逆境和作物发育的相互作用仍需要深入研究[1]。这种技术水平的局限也导致科研单位的育种效率普遍不高,与一些跨国种子公司有着较大的差距,且资金、人力等浪费也比较严重。

    (五)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主体向企业的转移滞后

    按照跨国种子公司的发展经验来看,企业应该作为商业化育种的主体,而育种创新科技应由公益性的研究单位从事研发,但我国目前的形势有很大不同,很少有企业从事育种研究,很少一部分企业虽然在进行玉米育种科技的创新,但受限于技术资金等问题,发展十分缓慢,市场竞争力也不足,从而很难改变以来国外先进种子技术的局面。

    二、加快我国玉米育种创新的对策

    (一)加大力度促进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

    我国现阶段亟需加大力度促进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政府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看待玉米育种的问题,制定完整的监督体系和战略体系,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为玉米育种创新科技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发展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玉米育种科技创新

    发展连续性和长期性的玉米育种技术应需要国家从战略角度统筹各育种单位,将玉米育种创新科技成果进行汇总分享,将分散的科研力量拧成一股绳,培养育种单位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玉米育种科技创新,学习跨国种子公司先进的发展经验,并统一调配科研人才对育种单位进行帮扶。

    (三)扩大科研机构规模

    扩大科研机构规模需要从政策和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严抓一些不正规的育种企业通过窃取其他单位的亲本材料,大量出售套牌种子的现象,要注重于对玉米育种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提升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并建立玉米育种科技创新体系,对于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科研单位进行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其扩大科研机构的规模,形成玉米育种科技創新大发展的趋势。

    (四)通过高新技术发展育种技术

    通过高新技术发展玉米育种技术需要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育种模式,并在特定杂交模式上建立具有丰富遗传潜力的杂种优势群,增强玉米品种的抗病性、抗倒性和密植性,而高新技术选择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种内基因重组创新优良的玉米品种,将不同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基因人工组合,培育出更加优良的玉米品种。

    2.分子育种技术可以高效聚合优良基因,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玉米育种的创新科技上,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在不改变玉米基因的前提下,改变其性状,并筛选出优良品种。

    3.转基因育种则是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一个或者多个优良基因添加到玉米基因组打那个中,从而生态产具有改良特征的玉米品种,对染转基因育种技术使新品种玉米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有所下降,但是却能大大提高产量且更有营养[2]。

    (五)加快玉米育种科技创新的主体向企业转移

    通过技术和资金的多方面支持,减少企业受市场风险的影响,培养育种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帮助企业引入育种科技高水平人才,培养稳定的企业自身的育种队伍,扩大其经营水准和规模,不只停留在对于种子的生产和经营商,将企业中心向科技创新方面引导,使企业成为育种科技创新的主体。

    三、结语

    想要发展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进一步扩大我国玉米产业的世界影响力,则需要对我国当前在玉米育种科技创新上存在的问题细致分析,加大力度促进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推进玉米创新科技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发展,扩大科研机构规模,加快科技创新主体向企业的转移,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在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领域的应用。

    【基金项目:东北南部春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2016YFD0300304-05)】

    【通讯作者:桑立君(1973—),男,研究员,硕士,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工作。】

    参考文献:

    [1]冯雪蓉.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8(12):57.

    [2]戴景瑞,鄂立柱.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玉米科学,2020,18(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