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的阅读能力

    李成进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高 ?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环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不断实施,国家实行减负提质教育,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加强阅读方面的教学,更是势在必行。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说话流利,富有韵味,而有的人却结结巴巴,这些都是源于阅读能力的区别。

    阅读能丰富人的知识,提高情趣,练习口才,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个人素质等各种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加强朗读的培养

    朗读是阅读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理解,同时朗读应缓缓地读,一边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越读越有味,趣味无穷,这就是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了吧。朗读时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培养语感,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所以,在小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缺乏抑制力,自制力不强,因此教师要利用早读、晚读、多抽点时间让他们进行朗读。

    二、在朗读时,要读出感情来

    有一位表演艺术家说过:“人的喜怒哀乐是最微妙的情绪,都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表达得精确细腻,毫无二致”。朗读要通过声音表达出文章作者的感情。

    (一)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语句的意蕴,深深受到文章的感染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中的故事由于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刚开始读课文时,无法体味出文章的意境和人物的感情。这时,我并不急著讲解,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朗读,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循序渐进地理解体会,最后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韵味。比如《和氏献璧》这篇文章,学生对“和氏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流尽,血都流了出来”不太理解,学生刚开始只能在语气、语调上刻意表现悲伤,无法真正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我并不急于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和氏两次献璧的遭遇,感受和氏的忠心;再联系下文,读和氏说的话“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让学生说一说一个人失去双脚会有什么感受。至此学生对和氏的忠心献璧却被当作了骗子的坎坷遭遇就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这时再来朗读和氏伤心痛哭的句子,学生就读得声情并茂,感同身受了。

    (二)想象情境,读出文章的意境

    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在朗读指导训练中,想象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写景文章和儿童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文中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想象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身临其境的画面感,帮助学生品味出语言文字的意境之美。我在教学金波的儿童诗《信》时,引导学生想象雏鸟会在哪儿给妈妈写信,会把信写在哪儿,写信时它想到了什么?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雏鸟对母亲的担忧,感受到了雏鸟对妈妈的爱,从而读出了诗人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再如《流动的画》这首儿童诗,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画面,再交流他们想象到的画面,有的学生说听到“山腰飘着白纱”时,仿佛看到了一条美丽轻柔的白纱飘过了山腰,这时再让他们边想象画面边读诗文,就能体会出诗歌所表现的祖国山河的美感,品味出诗歌的意境。

    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四、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五、学习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率的读书方法,它使我们快速理解快速记忆,更快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快速阅读不一定影响对读物内容的理解,阅读一个字,并不需要对字的一笔一画都看清楚,只要凭整体形象就能辨认,对于句子、段落也一样,那么,快速阅读须注意哪些要领呢?一是必须默读不要朗读,力戒回头重读;二是根据阅读目的和材料调整速度;三是抓要点,抓关键字、词、句、段读;四是积累好词、好句;五是养成习惯,逐步加速。

    总之,为了能更好地使学生知识丰富,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必须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俗话说:“良好的学习方法能让人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才能在教学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