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能核心素养下器械体操单元教学的身体练习构建
林亦敏 谭杭飞
摘? 要:在器械体操类教学内容边缘化的背景下,笔者通过寻找合适、有趣、有效的替代活动器械,从体能核心素养入手构建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合理的组合练习和活动方式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和次数,促进体能发展。实践证明,体能视角下的单元构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和兴趣,有助于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学习、巩固技术动作,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体能水平。
关键词:器械体操;体能视角;单元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9-00-03
器械体操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开展情况并不乐观。部分学校现存的单双杠、云梯、肋木、爬杆等活动器械偏成人化,体育教师出于安全性考虑,器械体操教学安排较少,并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人练,多人等”的现象,学生的练习时间远不能满足技术学习、巩固和体能发展的需求。基于上述现状,根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于体能发展的要求,笔者以“水平一多种形式的直臂支撑游戏”单元为例,提出该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试图运用“技术、体能、运用”三维视角重构教学单元,实施有效教学。
一、转变设计思路,重构小学器械教学单元
笔者在下校调研教学听课和学生体质测试数据分析中发现,上虞区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上肢力量较弱的现象,这跟学生从幼儿阶段起缺乏系统的力量练习有一定的相关。特别是低段的学生上肢力量更弱,无法正常开展水平一“多种形式的支撑与悬垂游戏”单元中如“杠上直臂正撑”“直臂悬垂上摆挂杠”等教学。为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直臂支撑能力,笔者以学生体能发展为目标,以水平一“多种形式的支撑与悬垂游戏”单元为基础,以绍兴市上虞区城东小学为实践基地,根据其学生实际情况和器材配置情况,重新构建了“多种形式的直臂支撑游戏练习”单元。
水平一器械体操单元的设计重在创设安全、有趣、有效的学练环境,丰富各种体态、环境下的学练方式,抓住水平一学生器械体操学习中的核心动作直臂支撑,重在发展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在本单元的设计中,笔者引入了安全性较高的软式组合跳箱应用到教学中,设计了静态、动态、助跑等环境下的直臂支撑游戏,通过高运动密度和练习密度的身体练习,提高了学生各种环境下的直臂支撑能力和体能水平,本单元共8课时,其中技术维度1课时,体能维度4课时,运用维度3课时(表1)。
通过单元学习,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直臂支撑的能力循序渐进地得到提升,协调能力、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等综合体能素质得到发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运动能力,为今后更复杂的动作学习夯实基础。
二、改变器械形质,激发学生身体练习的兴趣
现有活动器材下的器械体操教学,由于学生对活动器械天然的畏惧以及较长的等候时间等原因,学生对器械体操逐渐失去了锻炼的兴趣。
软式跳箱表皮为PU皮革,丰富的色彩和皮质的外表增加了学生的亲近感。一组软式跳箱由15cm、30cm、45cm、60cm的四块泡沫垫组成,不同的泡沫垫可自由组合,让学生在练习时对器械的规格有了更多的选择,如在“不同器材直臂支撑”一课的“单一动作”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15cm、30cm等不同高度的垫子进行静态直臂支撑练习,也可以把单块垫子侧放、竖放进行练习。器械的多规格性和安全性,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能力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器械,从而提升练习兴趣,提高练习密度。
软式跳箱质量较轻,学生可以自行完成移动和组装,不仅可以增加练习时间,更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方法”来发展体能。如在第4课时、第5课时中,笔者设计了“走台阶”游戏来发展学生移动情境下的直臂支撑能力。在“台阶”游戏中,学生正向上、下“台阶”直臂支撑移动,后退上、下“台阶”直臂支撑移动,还可以通过“台阶”间距的调整,进一步提高“台阶”游戏的深度。可以移动、组装的活动器械,让学生玩得不亦乐乎,激发了学生参与器械体操学习的积极性。
三、变化组合方式,关注身体全面发展
《纲要》中对一堂体育课提出了七个基本要求,“教材三个一”是核心要求,具体指一堂课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个技术动作、一个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和一个比赛或游戏。其中组合练习对巩固技术动作、发展体能水平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水平一“多种形式的直臂支撑游戏”单元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在“单一动作”“游戏”环节都安排了上肢力量练习,出于对学生合理锻炼和体能全面发展的考虑,整个单元的组合练习都是以“直臂支撑+下肢力量”的结构出现,且队形组织保持相对稳定,即4人小队纵队排列。组合练习稳定的动作结构和队形组织,大大减少了教师讲解、示范的时间,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运动密度。
当然,整个单元的组合练习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单元教学的推进,组合练习的学练要求和体能动作的形式也会有新的变化和提升。如同一教学内容“直臂支撑侧撑”,在第1课时要求坚持10秒,在第2课时要求在腿部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坚持10秒。这种变化和提升,不仅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教学内容的新鲜感,凸显练习的层次性,提高的练习积极性,更能系统地提升学生的技术、体能水平。
组合练习中体能动作的变化和提升:
15m直线跑15m绕障碍跑(3个障碍)15m绕障碍跑(4个障碍)连续双脚跳+穿过小树林? ? ? 连续单脚跳+15m跨體操垫跑连续双脚跳+15m跨小栏架跑连续跨跳+15m跨小栏架15m折线跑(2次变向)。
组合练习中技术动作学练要求的提高:
跳箱直臂侧撑坚持10秒腿部有动作,跳箱直臂侧撑坚持10秒? ? ?直臂撑地倒立移动4m直臂支撑正向下台阶走4m,膝盖不落地 直臂支撑垫上大步走5m,膝盖不落地跳上60cm垫子成跪撑,上垫稳跳上60cm垫子成蹲撑,上垫稳连续跳上成蹲撑,动作连贯,上垫稳。
四、提高身体练习密度,有效发展学生体能
由于器械体操教学方法、器械限制等原因,学校器械体操教学的开展很难满足学生体能发展的需要,更不用说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笔者在构建“多种形式的直臂支撑游戏”单元时用常见的练习场地、紧凑的活动方式和多样的练习方法来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提高练习密度,发展学生体能。
(一)拓展身体练习手段,提高练习密度
笔者在单元构建时,把发展支撑能力的练习场地从器械练习思维中解放出来,设计了可以在台阶、平地、器械都可以锻炼的练习方法。如第1课时,笔者利用软式组合跳箱、平地、台阶等练习场地开展了正立直臂支撑、倒立直臂支撑、多人合作支撑等的全员支撑练习,改变了以往“一人练,多人等”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练习密度,提高了练习效率。
(二)增加身体练习时间,提高练习密度
笔者在设计需要使用器械的练习方法时,在遵循运动技术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把柔韧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等体能练习融入其中,同时拉长学生单次练习的时间,等候学生始终不多于2人,让学生一直处于循环运动的状态。如在第4课时组合动作“直臂支撑台阶走+双脚同色圆盘跳+穿过小树林”环节中,学生的单次练习时间超过30秒,在整个10分钟的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等待时间不多于2分钟,大大提高了运动密度。而且学生在等待时,笔者也安排了纵叉、仰卧骑车等原地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五、延伸课外作业,培养自主锻炼习惯
为了让器械体操从课堂走向课外,笔者在构建单元时对“直臂支撑能力”的课外延伸锻炼作了充分的思考。
首先是练习场地器材的思考。笔者所设计的练习方法如“不同器材的直臂支撑”“合作俯撑”“跳上成坐撑”等,学生可以在平地、台阶、围网等场地完成,不用借助任何器械;唯一的器械是软式组合跳箱,它在生活中也是可以找到替代品,如床边的支撑移动、两把椅子间的支撑摆动等。丰富、多样的练习场地、器材为学生日常锻炼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其次是“会学”能力培养的思考。在构建单元教学时,笔者以“教方法”为策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练、去观察、去交流,知道如何用这个方法去锻炼身体,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课外游戏锻炼、拓展的能力。如学生学了“合作俯撑搭桥”这个练习方法后,在大课间活动中拓展出了“巨型坦克”游戏——8人合作俯撑移动;在学了“跳箱直臂侧撑”方法后,在课外利用椅子自创了“直臂支撑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参考文献:
[1]刘伶燕,葛青.器械体操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初探——以刘二堡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37):267-269.
[2]李静.山东省中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的体操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0):87-90.
[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3.
[4]余立峰.“技能、體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在路上[J].中国学校体育,2016(7):64-66.
[5]俞志波.“技能、体能、运用”三维度构建单元策略下教学实施的观察与反思[J].中国学校体育,2016(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