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美育
周礼丽
摘要: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中学? 英语教学? 美育
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我们从事教育就应该成就教育的美。高尔基说:“文学就是人学。”中学英语教学同美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文学宝库中撷取而成的中学英语教材,处处渗透着文明与美德。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美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呢?
一、诵读——感知美
中学英语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秀、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饱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因此,教师要创造一种审美氛围,让学生超越时空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主体进行对话,审美的过程就拉开了帷幕。美的氛围不仅是一种教学情调,也是对美的呼唤,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教材为本,精心创设形象生动、感情丰富的场景或氛围,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学习内容。但要感受这些美,就还要充分调动学生视、听、味、触等各方面的感知,作为语言学科教师,要采用朗诵、阅读、听录音或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与所学内容展开心灵对话,将自己生命体验和课文相结合,产生新的体验。“美读”在英语教学中是一种可以获取审美感知的极佳方式,在英语课堂上强调美读,就是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有了情感上的共鸣,美读的作用也发挥出来了,读者也能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比如北师大版初中英语教材“First impression”一课,通过描写两个女生之间相爱相怜的感情,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学生身临其境,就能把无声的文字化成有声的言语,这样一来,学生内心的会直接被所阅读到的作品感染。
二、入境——理解美
教材中的文章如何才能吸引读者?当读者像亲眼看到作者向他表明的一切时,当作者使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积累来想象、补充所提供的画面、形象时。尽管美处处都在,但教师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才能使他们能够领略到隐含于课文中的美。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七单元“The sea”以唯美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欢乐是通过对蓝色海洋的描写传达的。这些情感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时候以往的经验为补充,把情感因素转而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与作者的情感体验在碰撞中趋于融合。这样,以教学内容和情境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产生多向的超越自我、超越自然的情感交流,在生命的交融之间获得人格的认同,提升生命的体验。狄德罗认为:阅读时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扮演一个角色,他插进谈话里面,他赞成,他责难,他钦佩,他生气,他愤怒。”。教师在授课中要利用一切手段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于无形中感染学生,激起情感的波澜,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写作——创造美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知、理解美,更要让学生把对美的感知、理解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就是写作。所谓创造美,是指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和美化自身。为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独到的眼光发现美,引导学生用独特的思维创造美,指导学生用精确的语言表达美。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首先,引导学生走近自然,热爱自然。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花鸟虫鱼、山水林木、蓝天白云、日月星辰以及人文景观,都蕴藏着无限的自然美。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挖掘教材中的自然美,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发现、感受美。其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现在的学生虽说生活面狭窄,但身边不乏美好的事物,学生只是视而不见,至多是走马观花稍有了解而已。因此,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个性、爱好和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学生擦亮双眼,去发现其中的真谛。再次,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社会实践是美的源泉,又是一个广阔的大课堂,学生要投身其中,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教师要鼓励学生,或参加公益活动,或加入志愿者行列,或參加献爱心活动。学生只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写出的文章必然认识深刻、感情充沛,创造美的过程就完成了。
美育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具有高性能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听课效率;可以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提升情商,促进形象思维发展。因此,加强美育应该成为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以群.文学的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郑英.教育,向美而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