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能力达成评价体系构建问题研究
黄宾 李霄 于淑娟 任莉
摘 ?要: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能力达成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从培养目的到能力目标再到效果评价的构建逻辑过程,并在分析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具体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能力达成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能力达成;评价体系;培养目的;能力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13-0042-04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students ability achievement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ogical process from the training purpose to the ability goal and then to the effect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and key problem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idea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bility achievement.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students' ability achievement; evaluation system; training purpose; ability goal
一、构建背景
一般意义上,教育部将2000年以后升本的本科高校划归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求此类高校向“教学为主”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考核评价工具,总数近千所的此类本科高校总体上都将自身定位于“明重教学、实重科研”的类型。虽然部分省份教育主管部门设计出台一定的“分类考核”标准和政策,但主要思路还是把原来用于评价科研型高校的“科研成果为主”型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教学成果为主”型评价体系,虽说确实侧重教学,但是由于教学成果并不完全代表学生能力,也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能力达成情况,因此现有的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价指标并未能从真正意义上测度学生应用能力的达成情况,更未能有效彰显“学生能力本位”的应用型导向。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常见的能力达成评价体系多从科研评价体系调整而来,但简单的对象转换并不能确保评价体系适用于学生应用能力的达成评价,因为学生能力达成评价不仅涉及从科研对象转向教学对象,还涉及从“成果”的硬指标度量转向“能力达成”的软指标度量;二是由于学生能力达成,尤其是应用型能力达成,如果只从结果端进行指标选择,拼凑出所谓的能力达成指标,度量效果必然差强人意,而是需要从应用型培养的目的入手,从开始端顺向递推并构建评价指标。
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能力达成度量不仅应该摒弃简单的教学成果度量,而且應该从始至终系统性的进行逻辑设计。基于此,本文针对“教学成果”在教学培养效果测度,尤其在测度学生能力达成情况方面存在不足,从“教学成果+能力达成”的复合性评价角度开展探索性研究,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并理顺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从而有助于更系统科学的评价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能力达成情况。进一步看,区别于更加侧重科研的研究型大学以及更加侧重技能的高职类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介于两者之间,更加强调将设计图纸和决策方案转化为现实产品[1]。研究清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培养问题,尤其是以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学生能力达成情况,是高等院校分类管理、分层定位和特色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有助于规避高等教育“追高求大”的同质化发展问题。
二、研究思路的逻辑过程
要研究能力达成评价体系,必须先了解希望达成的能力有哪些,而要理解这个问题,又要首先分析清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性问题,因为发展内涵决定了培养定位,进而决定学生能力目标,最后才能根据能力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因此应该按照“内涵(培养目的)→期望能力(能力目标)→能力评价体系(效果评价)”的顺序,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展开逻辑性研究。
(一)内涵(培养目的)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由发展的方向指引,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为谁培养、培养什么和怎样培养”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这一问题又进一步包含内涵、规格、标准以及主要特征等子问题。
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对象是生产实践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一种新的人才类型,应用型本科人才不是纯理论研究人才,而是要善于“知”与“行”合一、重在“学以致用”的能力,强调其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及能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是“以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对接行业需求为基准,以符合岗位要求为依据,以强化专业能力为本位,注重知识的复合性和应用性,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2]。全面系统理解这一内涵非常重要,这一内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服务区域。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服务范围应该有明确的地理空间,并且这一区域一般不宜过大,比如本省和周边临近省份。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宣传中动不动就提及辐射全国乃至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等口号明显与此不符,因为省域间产业和行业差异性较大,分属东中西或沿海内地的省域间的差异更为明显,很难做到普适性的应用能力培养。从这个方面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用能力培养和研究型本科高校的普适性能力培养(无明确的地理空间范围)以及技能型高职院校的特定化能力培养(有明确的地理空间范围,但更强调岗位)有明显区别,并非所谓的四年制高职院校。
第二,服务行业。应用型本科高校有明确的行业指向,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所对应的行业(注意是行业而非岗位,后者是高职院校所面向的),主要强调在某一行业内的适应和发展能力。这与研究型本科高校的学科性(也注重行业,但更强调学科)和技能型高职院校的岗位性(有一定的行业指向,但更注重细分的岗位)有所区别。研究型本科高校注重学科能力培养,实际是一种跨行业或是超行业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注重行业内但兼顾行业间的能力,高职院校注重岗位但兼顾行业。
第三,服务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以需求为导向,这与研究型本科高校的基础性(强调主动引领,而非主动满足)和技能型高职院校的适合性(强调被动满足,而非主动迎合)有所区别。从这个角度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需求服务能力是介于研究型本科高校和技能型高职院校之间的,是主动迎合和服务于区域和行业需求的培养方式。
从这一内涵界定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既非研究型本科高校和技能型高职院校两者间的交叠类型,也非其中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的过渡,而是一种完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明确培养指向、满足用人需求的高等教育类型。为进一步区分研究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和技能型高职院校,将三者作对比以凸显内涵差异(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三类高校在职能、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能力达成评价并非是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度量的高层次指标构建,更非研究型本科高校科研能力度量的教学化平移,而是存在特殊性的构建要求。
(二)期望能力(能力目标)
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期望能力也逐渐开始得到相关研究的主要关注。大部分研究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构建期望能力目标[4-5],对此的主要比较见表2。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培养期望达到的主要能力要求包括以下方面:1. 就业能力。主要是围绕地方行业和一线企业的求职和就业能力,特别强调“好就业”。2. 应用能力。主要是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强调“用得上”。3. 实践能力。主要是面向行业和企业岗位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强调“上手快”。4. 专业能力。要求学习要有专业技术性,而非一般性,特别强调“有专长”。5. 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法和能力,特别强调“后劲足”。
(三)能力评价体系(效果评价)
在明确期望能力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对评价能力达成效果进行度量,也就是建立一定的能力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效果评价相对来说弹性较大,可以具体结合能力目标和不同高校的培养定位,在不同的侧重方向上构建评价指标。比如在较为宏观的评价方式方法上将理论知识考核转向实践能力考核,不仅包括显性知识,还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在内的隐性知识和能力[6];也可以从更为微观的视角,将知识、能力、态度和素质纳入评价考核体系[7];还可以从纵向和广度上着手,把过程化和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纳入评价考核体系[8]。
目前,这一“内涵(培养目的)→期望能力(能力目标)→能力评价体系(效果评价)”的构建思路在以下方面已经取得进展。第一,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基本指明培养的方向;探索了应用型本科期望实现的能力目标,形成了区别于研究型和技能型的、具有一定系统性的能力目标体系;初步研究了能力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参与主体和评价方法。第二,基本能够形成这样一个分析思路,即首先理解清楚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再据此凝练期望的能力目标,最后结合期望能力目标,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能力评价体系。
但这一构建思路还有一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拓展。首先在分析内容方面。受研究型评价体系中的“成果导向”影响,现有应用型本科高校能力评价体系整体上还是偏重“成果”,区别在于只是从“科研成果”转向“教学成果”,如强调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论文、竞赛、专利等,忽视了能力达成的根本目的和表现。其次在分析逻辑方面。分析思路虽然形成,但期望能力并非依照内涵形成,而能力评价体系也未按照期望能力构建,即三者间各自分离,并未形成一个从“内涵(培养目的)→期望能力(能力目标)→能力评价体系(效果评价)”的逻辑顺序链条。
三、具体构建思路
(一)构建原则和主要目标
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能力达成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是:首先,改变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考核“重成果,轻能力”的不正导向,真正将考核过程回归到评价学生能力达成情况的正轨上,使得“应用型”实至名归。其次,改变“内涵、能力目标、评价体系”三者间分离的现状,从内涵入手提炼能力目标,根据目标形成评价体系。
构建这一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形成科学合理的能力达成评价体系,用于评价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应用能力真实达成情况,并能反映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
(二)关键性问题
构建这一指标的关键性问题是评价体系要能真正评价学生的能力达成情况。而要处理好这个关键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透析内涵,二是要顺序递推。因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要仔细分析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内涵,系统梳理和把握内涵的核心要义、区分特征、构成要件和具体细分等。内涵是整个研究的源头和根本,只有内涵研究透了,后面的体系构建才能有立足的根本。其次,源头研究透了,并不代表后面的体系构建就大功告成了。如果后面的体系构建没有紧扣“内涵”这个源头和根本,而是重起爐灶,体系构建的再好也没有效果,这就好比基础打牢了,但是不在这个基础上建房子,同样还是不能建好房子。因此在理清内涵的基础上,要紧扣内涵,顺序递推出期望的能力目标,再结合实际,构建能力达成评价体系。
(三)构建思路
基于以上的分析,构建“内涵(培养目的)→期望能力(能力目标)→能力评价体系(效果评价)”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能力达成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体系构建思路的总体过程是内涵分析基础上凝炼的能力目标,再以能力目标为结果导向的指标体系。其中,从内涵分析导出能力目标的主要方法是向内的本质分析和向外的对比研究,从而了解自己的定位以及和别人的定位差异;从能力目标到评价体系则需要遵循全面性、可实现、效率、效果和变化性等原则。
构建思路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注意严谨性和逻辑性。要摒弃之前“为评价而评价”的思路(这是目前多数研究的思路),而是遵循一个逻辑过程,即首先理解清楚应用型的本质内涵,也就是整个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的期望,再在这个基础上剥离出其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期望目标;有了这个期望能力目标,再结合评价实际,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能力达成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要更为深入和具体。对于应用型的研究,并非止于内涵等一般性的研究目的(这是目前多数研究的关注点),而是进一步深挖这种内涵的具体表现,尤其是在培养对象(学生)上的表现。也就是说本研究关注的是内涵研究的进一步实际应用表现,因此本研究是对内涵具体表现的应用研究,这种研究既可以使内涵更为直观具体,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对应用型内涵更加深入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韦文联.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2-108.
[2]王辉.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9(2):24-28.
[3]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66-70.
[4]翁伟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基本特性和推进策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62-68.
[5]徐立清.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与实现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7(5):81-85.
[6]翁伟斌,徐立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J].中国高等教育,2018(9):16-19.
[7]陈裕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及其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5):84-89.
[8]裴以明.加强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6):83-85.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校企融合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研究”(编号:jg20190527);学校“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非正式学习促进模式研究”(编号:JG201816)、“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达成评价体系研究”(编号:JG201817)、“校企合作過程中的核心能力培养问题研究”(编号:JG201818)
作者简介:黄宾(1977-),男,汉族,云南昆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型本科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