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顽固皮疹1例临床疗效观察
王云 单瑞华
【摘要】目的 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顽固皮疹迁延难愈,探究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和疗效。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肾病;皮疹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4..02
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患者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是终末期肾病第二位原因,仅低于肾小球肾炎,由于患者的代谢紊乱比较复杂,当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后,治疗比其他肾病更为棘手。糖尿病肾病顽固皮疹,治疗困难,虽经规律透析及西医止痒、抗过敏等药物难以奏效。本文旨在探究中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65岁,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目前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于2016年患者血肌酐升至400 mmol/L以来,患者逐渐开始出现全身皮疹,以腹部最为明显,瘙痒难耐,皮疹呈单个,3~5 mm,偶有呈簇,红色,压之无明显褪色,瘙痒挠抓后流出淡黄色水,结痂和皮疹同时出现。夜间瘙痒尤甚。病人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皮疹,间断口服扑尔敏、盐酸左西替利嗪,外用炉甘石剂等,均不见好转,且日趋加重。应用清热解毒、活血祛风等中药治疗后好转。随访2年未再出现皮疹。
2 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患者老年男性,舌质干红,苔黄腻,面色红,脉浮细数。属于阴虚为本,湿热为标,兼有血瘀及血虚,治当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疏风止痒。方宜消风散加减。药用防风12 g、蝉蜕15 g、苦参10 g、当归10 g、荆芥12 g、丹皮12 g、白藓皮20 g、炒白术12 g、大黄10 g、泽泻10 g、车前子10 g、连翘10 g。上述方剂三付后,患者皮疹消退大半。所剩皮疹,疹色较前变淡,患者舌苔好转,瘙痒好转。考虑患者为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本虚标实,阴虚为本,湿热为标。目前患者湿热好转,但仍存在阴虚为主,治疗上侧重益气养阴为主,在原方基础上加上生地20 g、黄芪20 g、僵蚕10 g,将当归改为20 g,去泽泻,大黄。三剂后,患者疹退,仍留有皮损,未再瘙痒。患者由于其他原因未再服药,随访两年,未再复发。
3 讨 论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具体病因和机制,主要学说认为该病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比如遗传因素、高血压、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高血糖引发的代谢异常以及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肾病是一种全身微血管病性的合并症,导致在发生糖尿病肾病时,患者常合并其他组织、系统、器官等微血管病变,比如外周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临床按糖尿病肾病的病程以及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等可分成五期:(1)肾小球高滤过、肾脏肥,此为初期改变,在血糖得到控制后可缓解,患者没有病理组织学的损伤出现。(2)白蛋白尿正常,患者肾脏有抗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区基质增多等表现出现,在人们运动后,其尿白蛋白的排出率会有所升高,而在休息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倘若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患者可长期稳定的处于这个时期。(3)持续微量白蛋白尿期,也被称作是早期糖尿病肾病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正常,会出现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小动脉玻璃样变等情况。此时,患者尿白蛋白的排出率会持续的升高,而有微量的白蛋白尿出现。(4)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有典型K-W结节出现,持续的、大量的白蛋白尿或蛋白尿,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5)终末期,此时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不足10 ml/min,尿蛋白量会因为肾小球硬化而减少。
糖尿病皮肤病变属于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病变范围广,可损害机体全身任何部位皮肤,种类多,可在于糖尿病各个时期发生。患者皮损常为红色面孔、颈部毛囊炎、皮肤疱疹、瘙痒难忍、感觉异常、足部坏疽、出汗反常以及黄色瘤等,可加重患者病情,皮肤改变因糖尿病控制不佳而加重。糖尿病性皮疹的皮肤改变大都在小腿前面发生,刚开始时是卵圆形或者圆形的暗红色丘疹,可分散存在,也可群集一起,丘疹表面存在皮屑。在皮疹消退后,患者皮肤局部萎缩、色素沉着。
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内经》认为内热是其主要病机。经过历代发展,目前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元代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夫消渴者,多变盲聋、疥廯、痤痱之类。”消渴病是一种病机多个脏腑的疾病,气血运行失常,阴虚内热,耗伤津液,又导致气血不畅,血脉瘀滞。中医现代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筛选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 运用“证素辨证”[1-5],肺胃阴虚病性证素为阴虚,病位证素为肺、胃;肾虚血瘀病性证素为气虚、血瘀,病位證素为肾。 心脾两虚按心血虚合并脾气虚处理,病性证素为血虚、气虚,病位证素为心、脾。 水气凌心处理为寒邪、水饮、湿[6]。此患者,为糖尿病多年,最终导致肾脏损伤,且进入尿毒症期,每周三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舌质干红,正说明患者阴虚为主。患者几乎无尿,所以患者湿浊更无从去路,在阴虚基础上有湿浊之邪,患者燥热和湿浊之邪混在一起,加上患者喜食辛辣,故舌苔表现出为黄厚腻,为湿热之邪。体内湿热之邪久存,犯溢肌肤发为疮毒。患者疮毒日久,病久入络,考虑兼加血瘀。病久必然耗气伤血,导致血虚。故治疗上考虑血瘀及血虚,兼加此类药物,效果较好。另外在治疗皮肤病上重用“治风”药,给邪气以去路。消风散源自《外科正宗》卷4:“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疥疮,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总之,糖尿病肾病的证候演变虽然复杂多样,但是仍有阶段性规律性可言,对于这一类特征的疾病,动态、多时点、纵向的分期分型辨证论治更能把握疾病变化的本质。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肾病皮疹方面有其独特方法和疗效。
参考文献
[1] 朱文锋.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06):38-39.
[2] 朱文锋.构建“证素辨证”新体系的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02):135-136+142.
[3] 黄碧群,朱镇华.“证素”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J].中医研究,2005(06):6-7.
[4] 姜瑞雪,朱文锋,马作峰.心悸辨证分型及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01):184-186.
[5] 李 侠,杨曙光,郝 峰,刘忠杰.糖尿病肾病现代中医证候学的文献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3,14(12):1102-1103.
[6] 孙 超,谢晴宇,孟庆刚.糖尿病肾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04):26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