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继续教育载体研究

    苏迪 韩红蕾

    【摘?要】依据价值哲学的视角,继续教育载体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继续教育载体的属性与作为主体的学习型城市利益相关者需要之间的一种效用关系。继续教育载体伴随着学习型城市推进不断发展。因此,应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奋力办好继续教育、兼顾继续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构建绩效评估反馈体系,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载体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3-0007-06

    一、继续教育载体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价值

    (一)学习型城市内涵探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只能通过一个一个省、城市、社区来建设学习型社会(Learning Society)。[1]基于全球范围内城市所具备的基础条件以及城市化进程之快,该组织首选将城市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主阵地”。学习型社会是学习型城市的概念模型,而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型社会的表现形式和实践路径。

    “学习型城市”一词由“学习型”和“城市”两个关键词组成。就“学习型”而言,可以概括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以学习行为的宽度为视角,覆盖社会所有成员;终身学习以学习行为的长度为视角,提倡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学习,应活到老学到老。针对“城市”而言,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对“城市”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按照相对广泛的意义可解释为:集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功能,承载所属居民的空间载体。

    结合国内外组织、学者对学习型城市的理解,本文认为,学习型城市就是以各类学习型组织为载体,以城市为核心,调动一切城市中的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的原则,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贯彻落实到市、县(区、市)、镇、乡(街道)、村(社区),实现各层级间的有效衔接与相互沟通,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并以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基点,连点串线、以线展面,最终全面实现学习型社会。

    (二)继续教育载体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处于关键地位

    价值本质理论认为,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效用关系呈现出来的质。[2]所谓继续教育载体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继续教育载体的属性与作为主体的学习型城市利益相关者需要之间的一种效用关系。继续教育载体是以满足学习型城市建设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基点,贯彻并落实终身教育的理念,能够承载、传递终身学习的教育活动形式,将学习与教育作为本质职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城市各方面可持续发展与繁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继续教育的定义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覆盖面广,只要是社会成员,就可以参加学习,体现全民学习内涵;二是时间跨度大,只要是完成学校教育之后都可以接受继续教育,折射终身学习理念。学习型城市的理念精髓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任何一种理念需要经过广泛传播才能深入人心,如果需要一个组织来担负传播的重任,该组织的使命必须与学习型城市基点相契合,且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功能和推广能力。在我国,担负这一传播使命的最适合的组织就是继续教育载体。

    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就是学习型组织的普遍化,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城市的细胞,其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学习型城市的发展程度,也是学习型城市的评价标准之一。学习型城市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类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继续教育对象数量庞大、差异显著,继续教育载体表现为“正规与非正规并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职业能力导向与生活品质导向并存”。据此,继续教育载体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大熔炉,以开发和创新学习型组织为己任,必将成为推动学习型城市进程的第一引擎。

    (三)继续教育载体伴随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不断发展

    从价值关系运动规律来看,学习型城市与继续教育载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如下:学习型城市按其需要和目的与继续教育载体发生关系,使继续教育载体为自己服务;继续教育载体以自身的本质和规律反作用于学习型城市,促使学习型城市不断更新和调整自己的需要,使继续教育载体能够呈现出日益丰富且合目的性的发展过程;经过“作用—反作用—调节—再作用”的多次反复,促使学习型城市与继续教育载体相互适应和接近。

    当今,经济全球化、城镇化、文化多元化决定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人们学习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继续教育作为一种城市“软实力”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实践活动,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与时俱进地开发适应时代特征的新载体,以符合城市繁荣和人的发展需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随即,各类学习型组织应运而生,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乡镇、学习型家庭、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学校等,奠定了学习城市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学习型城市的內在本质要求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基于此,推行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分银行等重大项目与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贯通,搭建开放教育系统、社区教育办学网络、在线学习系统、行业企业培训网络四类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以形成学习型城市的“架构”。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型城市建设迈入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继续教育必将响应时代呼唤,不辱使命、不惧担当。一方面,继续教育载体要适应新变化和新形势,另一方面,开发和选择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载体,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二、继续教育载体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积累

    (一)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

    在我国,实施继续学历教育的主体主要包括成人本专科教育、网络本专科教育、新兴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还有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他们都有自身特色,也各有自身需求,在推动学习城市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成人本专科教育平穩发展

    普通高等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开展的业余、函授、脱产的本科和专科教育统称为成人本专科教育。其中,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依托高校教育平台,与普通高校资源共享,合作共生,享有得天独厚的办学资源,覆盖面广、学员更为宽泛。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通常为地区性成人高校,其办学宗旨立足于本区人员的学习需求,其“接地气”的办学风格深受本地学员的青睐。从教育部统计的近5年我国成人本专科教育招生人数来看,成人本专科教育总体持续平稳发展,如表1所示。成人本专科教育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前沿阵地,在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较好地促进了学习型城市风气的形成,在引导全民终身学习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网络本专科教育持续推进

    2002年,教育部批准了全国68所重点大学为试点高校开办网络学历教育。截至2014年,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设专业和课程3 000多个,设置了现代远程校外学习中心2万多个,形成了广覆盖、多途径、全过程、信息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2016年,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招生229.61多万本专科学生,是近年来最高的一年,如表1所示。网络本专科教育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推手。

    3.开放大学蓬勃兴起

    截至2014年,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已为国家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950多万人,其中在职人员占70%以上。[3]《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切实办好开放大学,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和云南开放大学等6所开放大学成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终身学习为理念,强调办学思路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大学办学模式,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灵活、多样、个性化学习服务,是教育公平发展的推动者,是信息化教育的先行者,更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促进者。

    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连续下滑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一起并称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三驾马车”,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学考试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教育”,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需求和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并参加考试。自考学员不用受年龄、性别、种族、民族的限制,来源于各行各业,自学考试被赞为“不设围墙的大学”。由此可见,自学考试的学习理念与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理念是契合的。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多样化,自学考试规模逐年缩减,但其仍然是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持续升温

    非学历继续教育载体包含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和进修机构,也包括以养生乐生、陶冶情操为目标的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载体丰富了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育体系,为每个人任何阶段的继续学习创造了条件,成为构建学习型城市的有效途径。

    1.非学历学校教育跨越式升级

    近年来,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求巨大,发展迅猛。首先,开展非学历高等教育的主体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普通高校(主要是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或网络教育学院);第二类是开放大学(电大);第三类是职业院校(包括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第四类是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2016年全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学人数共计1 229.3万人,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达862.83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1.2倍。其次,非学历中等教育主要由中等职业院校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组成,2012—2016年非学历中等教育培训人数都在4 000万人次以上。非学历学校教育开创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新格局。

    2.社区教育方兴未艾

    我国社区教育蓬勃发展,探索出一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广泛开展、中西部地区逐步推进的发展路径。据统计,2015年,477个全国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内,老年人约4 218万人次,占比31.44%;青少年约2 717万人次,占比20.25%;进城务工人员约1 753万人次,占比13.07%;新型职业农民约1 516万人次,占比11.3%;下岗再就业人员约856万人次,占比6.38%;残疾人培训187万人次,占比1.40%;其他类型培训2 168万人次,占比16.16%。[4]有效满足了全民终身学习要求,推动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

    3.老年教育高歌猛进

    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国务院颁布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老年规划》)指出:“发展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老年人无疑是构成学习型城市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建设学习型城市,发展老年教育必然成为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395个地市中,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有446所;全国2 793个县市中,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有2 283所。全国123 774个乡镇(社区)中,老年学校有8 061所。[5]目前有7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大学等机构学习,有上千万老年人通过远程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种形式参与学习,初步形成了多部门推动、多形式办学的发展格局。可见,老年教育成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推动力。

    4.社会教育如火如荼

    2005年,我国终身学习活动周正式启动,至今已连续开展13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由最初的10个省市已扩展到2016年的31个省,35个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240个地(市、州),1 628个县(市、区)。近五年来,各地参与活动周的人数超过1亿人次。[6]各地开展终身学习活动周,广泛营造了全民学习氛围,推动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已经被《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列为重点工作。2017年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主题就是“推动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本途径。

    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力推进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6月,农业部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正式实施。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范围扩大至全国4个省、21个市、487个县。2016年,示范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全国8个省、30个市、800个县(含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7]截至2015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 272万人。[8]2015年,农业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组织实施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遴选培育1万名现代青年农场主,在全国形成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青年农场主队伍,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9]开创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局面,支撑了学习型城市的发展。

    三、继续教育载体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继续教育载体“有体无系”

    当前,继续教育载体供给“有体无系”,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问题,还关系到普及化和大众化的质量,严重影响学习型城市建设推进。继续教育载体内部条块分割、壁垒高筑、各自为战,由于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一亩三分地”思想严重、缺乏顶层设计,导致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衔接性、不同类型之间的横向联通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性不畅。继续教育载体外部开放性不够,继续教育与其他普通教育融合、对接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继续教育载体重任在肩

    十六大正式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出台了若干规划纲要和相关政策,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契机,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中西部地区市(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70%”的要求,宏观上确定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

    以继续教育载体整体布局为视角,《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建设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600个,建成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0个,全国开展社区教育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老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原则上至少应有一所老年大学,50%的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学校,30%的行政村(居委会)建有老年学习点;力争全国50%的县(市、区)可通过远程教育开展老年教育工作,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到20%以上。

    从业人员大规模培训方面,《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从业人员年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50%、教育培训规模达到3.5亿人次的任务要得到落实。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普遍面向行业企业持续开展职工继续教育总规模不低于1.5亿人次。以上种种表明,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重任在肩,还需砥砺前行。

    (三)继续教育载体凸显“新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继续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继续教育领域,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学习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继续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是继续教育总体上发展不够充分、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继续教育发展水平还不均衡不全面的矛盾。具体而言,相对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區域、城乡发展不平衡,山区、农村、西部地区教育整体还很薄弱,难以回应广大农民对教育的新期待。

    (四)继续教育载体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乏力性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广泛、综合、复杂的教育和社会变革,涵盖各类人群,涉及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的繁荣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其次,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循序渐进、长期发展的过程。再次,不同城市千差万别,学习型城市建设起点不同。最后,如何发挥学习型城市示范、引领、相互联动作用,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是一项棘手的大工程。因此,简单以继续教育为主体实施单一化推进策略,缺乏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的积极响应与深入配合,很难形成整体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合力。

    四、继续教育载体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对策

    (一)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

    鉴于政策导向和实际需求,各地区对学分银行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实践,如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等等。解决了各类学习成果无法比较、无法衔接的问题,打通了不同教育形式、类型的屏障,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成果等值转化。今后要将扎实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也要考虑不同学分银行的对接,以促进学分在更大的范围的流动,将对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在纵向的“延长”与横向上的“扩展”及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奋力办好继续教育

    1.扎实推进学历教育

    要充分发挥成人本专科教育、网络本专科教育、开放教育、自学考试在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努力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在职人员的学历水平。

    2.努力办好老年教育

    探索各级各类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举办老年教育。推动开放大学和广播电视大学举办“老年开放大学”,并延伸至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建立老年学习网点;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老年人提供课程资源,为老年教育机构积极提供支持服务。

    3.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建设

    继续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示范区在体系构建、资源共享、队伍建设、创新内容和形式、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

    4.大力发展各类学校培训事业

    鼓励各类高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社区等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行业、企业、社区的合作,开发社会亟需的培训项目,开展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努力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拓展培训领域,提高继续教育质量、效益,大幅度提升各类培训的参与率。

    (三)兼顾继续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学习型城市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基石,并以学习型社会为最终目标。学习型农村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个向度,是学习型城市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与软实力作用引领乡村振兴,客观上势必成为学习型农村建设的一针强心剂。继续教育大有可为,依托学习型城市、坚持重心下移、出台农村倾向性的教育政策、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服务和创新能力,推动农民所需知识技能与继续教育发展紧密结合无缝连接,特别要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需求,调整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学习型农村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

    (四)建立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动力机制

    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种力量的介入。首先,依靠政府的外推力。在构建学习城市进程中,政府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其职能体现在战略规划制定、公共政策供给、财政保障和统筹协调等。其次,建立“多力合一”原动力。要团结、联合、汲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谋求各界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多策并举,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度,将学习型城市的成果反哺各个参与主体,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最后,提升继续教育的内促力。以构建“继续教育共同体”为出发点,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教育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总之,通过整合统一这些力量,才能整体推进学习型城市的构建。

    (五)构建绩效评估反馈體系

    绩效评估反馈体系发挥着指挥棒、倒逼的作用。构建基于继续教育推动学习型城市的评估反馈体系,使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更加明确,更好地引导继续教育不断深化和持续发展,并生成反馈体系,实现“学习型城市建设—绩效反馈—改进调整—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循环发展模式,使继续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持续发展过程,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和内涵随着学习型城市活动推进而不断深化。客观要求继续教育推动学习型城市的评估体系要与时俱进,才能符合学习型城市建设循序渐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