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精神”课堂实录

    彭晓

    

    

    师:同学们看上去可真精神啊。“精神”是什么意思?

    生:有活力,有特点。

    师:好。同学们记住这个“有特点”。

    一、评价照片,感知“精神”

    师:我们初A班的班级月刊《新苗》将于下个月首发。其中一个专栏名为“班级明星人物”:月刊上会刊登这位“明星人物”的照片,并附有一篇简短的人物通讯,介绍该同学的事迹,弘扬其精神。请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没有觉得眼前一亮,觉得这位同学很合适成为“明星人物”?

    生:我们的校服是黄色的,所以我们眼前一黄。

    师:那可真鲜艳啊,果然“星光闪闪”,值得被推荐。请看,这张照片用来投稿是否合适?

    生(齐):不合适!

    生:太随意了,没有精神,很邋遢。

    师:不修边幅,不精神,那么什么叫“精神”呢?

    生:眼睛没有睁大,就不精神。(全班笑)他的红领巾不应该这样系。

    师:你敏锐地发现“精神”不仅仅指内在的活力,还表现为外在的仪表姿态、风度气质。人物精神,指人物独特的风度气韵、情感意志、心理状态。请大家齐读一遍。(生朗读)“情感意志、心理状态”是人物内在的精神体现,风度气韵是人物外在的精神表现。(师继续展示照片)现在这两张照片应该合适了吧?第二张照片展现的是小郭同学在学校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深情地朗诵诗歌的情景;第三张照片定格了小郭同学在上海市中学生羽毛球比赛场上挥拍扣球的英姿。我们能从这两张照片里看出小郭同学怎样的精神呢?

    生:(第一张)端庄,彬彬有礼。

    生:(第二张)潇洒,有活力。

    师:这两张照片充满了正能量。其实按照老师刚才对“人物精神”一词的定义,第一张照片同样展现了人物精神,对不对?“不修边幅”也是人物精神的体现,只不过它不适合用来表现“展示明星人物”这个写作目的。这是我们学到的第二点。

    (屏显)

    根据写作目的确定合适的人物精神

    二、修改稿件,感知“角度”

    师:文章要用事实说话。尤其是人物通讯这种文体,更需要我们通过介绍该人物的事迹,来弘扬人物的精神。班级月刊将征集人物通讯稿,很快编辑部收到了两份稿件。这两份稿件把发生子什么事写清楚了,人物精神也写得很清楚,然而编辑仍然不满意。这位同学有点委屈,他想请同学们帮忙提点建议:怎样修改才能充分地展现出人物精神呢?

    (屏显)

    图1:作为初一A班的领诵,小郭同学在舞台上镇定自若、落落大方。他精彩的朗诵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图2:在上海市中学生羽毛球比赛上,小郭同学奋勇拼搏,打败了诸多实力强劲的对手,包揽了男子双打、单打项目的金牌!他在球场上的英姿、他顽强拼搏的精神让人印象深刻!

    生:图1的“镇定”写得太简单了,要充分地表现出他的“镇定”,需要刻画神态、外貌、衣着等。图2只说“打败了诸多对尹”,到底是怎么打败的?有没有挫折?如果A挫折都没有,直接写他得了冠军,反而没什么看头。

    师:对,从写作技巧的角度,通过肖像描写来具体表现人物“镇定”的精神;从叙事技巧的角度,给事件增添一点波澜,使之更具有可读性。(板书:肖像描写)

    生:我认为图2可以写其他的内容,比如和其他选手的对抗。

    师:你俩英雄所见略同。球场上對抗,写什么呢?

    生:写他如何打败对手的动作。(板书:动作描写)

    生:他有一球没有扣中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他拿到金牌之后在领奖台上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师:对,心理描写,人物渐渐地丰满起来了。(板书:心理描写)

    生:还可以加点语言描写。比如图1.他在朗诵的时候,他是怎么朗诵的?面对观众的肯定,他又是怎么说的?图2里他遇到挫折或者胜利的时候,可以表达对此的看法。(板书:语言描写)

    师:越来越丰富了。还可以写什么?

    生:还可以写环境,比如通过写观众的呐喊,侧面烘托出他打球打得好。(板书:环境描写)

    师:但如果观众喝倒彩呢?

    生:说明他经历逆境,在逆境中奋发。

    生:还可以写观众的心理活动,写观众和小郭同学的不一样。观众心里认为他可能无法打败对手,但是小郭认为自己应该努力试一试。

    师:观众的心理活动和小郭同学的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同学们特别会讲故事,也很会通过各种人物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精神。我们刚才成功地做到了——

    (屏显)

    放慢叙述节奏,用多角度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精神

    师:这位同学一定会很感谢各位同学给他提出了这么好的修改建议。专栏编辑也非常赞成同学们给出的建议。看来大家都颇有倣编辑的潜质。

    三、欣赏范例。认识“细节”

    师:各位编辑,现在我们又收到了一份稿稿件。

    (生朗读并展示)

    “经典诵读”大型展示活动上,作为初一A班的两位男生领诵之一,我班小郭同学在舞台上存在感十分强烈。

    他身着一套藏青色中山装,衣料挺括,衬得整个人肩背挺拔,隐隐有龙虎之姿。

    他手持话筒,气度沉静从容,真可谓雏虎虽幼,亦有来日咆哮山林之威。

    最难得的是他的吟诵。这个年纪的小男生尚未变声,声线清越有余、稳健不足。而小郭同学的声音,却是少有的低沉,略带点沙哑,非常适合表达这首沉重的、缓慢的、唱叹意味浓郁的诗歌。

    在忧郁的深蓝色背景下,穿着古典申山装的男孩子一开口,观众们便不禁被这情感浓郁得几乎化为凝脂的声音拉入诗歌所要传递的怅惘的情怀里。

    师:第一段写他“在舞台上存在感十分强烈”,点出人物精神。接下来描写衣着、气质。气质很难写,作者聪明地用了联想的手法去写,把小郭喻为“雏虎”,人物的精神就体现出来了。接下来描写声音的特点,诗歌的特点。最后一段把镜头拉远,写出观众的反应。专栏编辑对人物通讯里的这几段是非常认可的。你判断一下,它的成功之处究竟在哪里?(生思考)中山装的特点——衣料挺括;声音的特点——低沉,略带沙哑。作者对人物进行了什么描写?

    生:肖像。

    师:对人物肖像描写细腻到了衣料的特点,声音的特点,这是对肖像进行了什么描写?

    生:细节描写。

    师:这就是细节描写。(指着语段)能说说你的感受吗?什么是细节描写?

    生:大家不怎么注意的细小的环节。

    师:你有非常敏锐的直觉。你提到了两点,其一,细节往往是平常人很难看到的,或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的;其二,细节是细小的、细微的。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或与人物有联系的某些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环境的细微末节的描写。

    (屏显)

    捕捉“细微米节”进行特写,充分展现人物精神

    四、头脑风暴,课堂写作

    师:这位同学通过大量细节描写,将“舞台上”的小郭同学的精神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现在我们受编辑的委托,要将“球场上的小郭同学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来,大家头脑风暴一下,哪些细微末节是值得捕捉的?

    生:他身后的同学打算支援他,可是又犹豫了一下,因为小郭同学已经抢先扣球。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的搭档有支援他的意图?

    生:他的双腿弯曲,做出了一个准备动作。

    师:他的身体姿态的细节——腿弯曲,蓄势待发。

    生:小郭同学跃起来的姿势用了很大的力量,他很重视这一球。

    师:跳跃的姿势充满了力度感。你认为,通过捕捉肢体的行为、动态,能微妙地传递出这个人内心的渴望。

    生:是的,是对胜利的执着的渴望。

    师:非常感谢刚才两位同学给了我们启发。希望同学们能捕捉到新的、同样精彩的细微末节,把人物的精神更为充分地展现出来。或者你也可以把小郭同学的脸换成他的脸、她的脸……写自己熟悉的人。

    生:首先他的手臂伸得很直,这是一个十分自信的动作,能体现他有信心拿下这一球。

    师:刚才那位同学提到“身体的力度感”,你把镜头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写他的胳膊,捕捉到了细微末节。

    生:(赛场上运动员)他们穿的都是运动服,但是这位同学穿的是短袖短裤,后面的同学穿的是长袖长裤,而且照片背景里球员们都穿着长袖长裤,证明天气应该比较寒冷。这位同学穿着短裤短袖是为了让自己在打球的时候可以发挥出更多的能量来,体现子旭对于羽毛球这项运动的喜爱。

    师:你的眼光真厉害啊!这张照片拍摄于冬天,这个孩子去领奖的时候穿的是羽绒服,照片上他是短袖,与其他人不一样。同学们,这就叫细微末节。

    生:他后面的同学膝盖是弯曲的,不一定是要去接这一球。这一球来势很高,小郭在前面跳跃起来接球,他则在后面做好准备;如果小郭没接住,他可以补救。

    师:这是双打比赛,团队合作,默契很重要。这一细微末节是值得我们琢磨的。就以这张照片中的叙事为蓝本,通过细微末节进行描写来充分展现这个人物的精神。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可以组内每人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细节描写。然后我们发挥团队的默契精神,将组内各位同学的稿件综合在一起,形成一篇相对完整的片段发布出来。开始行动吧。

    (第一组展示学生作品)

    比赛时,天气十分寒冷,在场所有人都穿着有保暖功能的衣服,只有小郭,為了保证身体的灵活性,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果断地穿着短袖短裤上场了。小郭同学胸有成竹,只见那球如一枚刚出膛的子弹,迅速地向他飞射过来。“这球打得的确有水平,但比起我来还差了点。”那一瞬间,他心里想到。

    “我来补位!”搭档忙喊道。

    “不需要,”小郭一个箭步冲上去,“我能接住!”球向他后方飞去,他鼓足了劲,奋力一跃,“啪!”,球被接住了,又被小郭反平射回去,犹如流星般,从对方球拍底下穿过。

    场外观众此时正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看到这波精彩的操作,都喝了一声:“好球!”

    师:太精彩了!第二组同学同样对人物的肖像和动作进行了细节描写,还有对接球那一瞬间的心理和语言的细节描写非常能体现人物的拼搏精神。除此以外,他们还注意到了我们刚才头脑风暴环节没有想到的一个细节——除了交战的双方之外,赛场上还有什么?

    生:羽毛球!

    师:为什么你们要对球进行细节描写?

    生:为了烘托出小郭的技术好,有拼搏精神。

    师:这个细节抓得漂亮。

    (第二组展示学生作品)

    小郭同学身体呈C形,用尽全力,他的队友在后面抬头仰望着球,像是时刻做好准备去帮助他,又相信小郭能成功接住这一球。小郭坚定的目光表达出他能行!二人配合默契,像是一个人一样。

    看见对方的球高高升了起来,小郭心里一阵紧张,又快速镇定下来,立即紧握球拍。他担心自己接不住,但是努力这么久,承载着同学的希望,定要拼尽全力。

    周围的观众看着这一高抛球,支持小郭的一方心里直冒冷汗,也许在想:“完了,这球接不到了。”有一部分人甚至已经激动地从座位上起身喊道:“加油!”支持对乎的观众们顿时热血沸腾:“这球他接不着了,太好了!”

    师:有三处细节很有意思。第一处,这一组同学捕捉到了队友的肢体语言,表现队友微妙的心理活动。第二处,捕捉到观众们截然相反的态度。两类观众虽然很激动,但他们激动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就是细微末节。第三处,有的同学发现“用尽全力”的时候“身体呈C形”;有的同学却发现“肌肉紧绷,手脚笔直”。同样的身体姿态,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细微末节,太有意思了。

    五、阅读经典,挖掘“细节”

    师:各位同学都很会抓细节,接下来这个挖掘细节的任务你们一定也能完成得非常精彩。接受新的写作任务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句子。

    (回顾沪教版七上中精读篇目中的几句细节描写)

    1.妈在洗碗,水龙头冲得哗哗响。她不看我,看着水盆,问:“刚才你不吃排骨,真是为了想省给我吃?”

    ——秦文君《表哥驾到》

    2.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撼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赵丽宏《顶碗少年》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社戏》

    师:句1中“她不看我,看着水盆”的细节大家注意到了吗?(生若有所思)秦文君为什么写这个细节?表现出了母子之间的什么关系?

    生:隔阂。

    师:对。这个小小的细节写出了“妈妈”其实是不善于跟“我”沟通的,即使她想对“我”表达温情的时候,举动也是不自然的。两代人之间微妙的隔阂就通过这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体现出来了。这么一个微小的细节体现的就是文本的主题。句2里老者为什么要“摇撼”一下少年?为什么不写成“轻轻拍着少年的肩膀”?

    生:为了给他激励。

    师:那么用“拍”也可以啊!什么情况下你会去“摇撼”一个人的肩膀?

    生:给他警示。

    师:对了!这个动作的潜台词是“孩子你必须尽快振作起来啊!”老者在把力量传递给他,在抚慰他,激励他,同时也在提醒他。一个小小的细节,传递出了人物如此细腻的心理状态。句3里,正是迅哥儿最开心的时候,理应一路欢声笑语,为什么这里鲁迅要描写“沉静”“自失”的心理状态?

    生:表现心情舒畅。

    师:这是一种充满了感性的舒畅,沉醉在水乡的夜气之中。鲁迅在这里用几乎带点成人化的心理的细节描写向读者传递了他本人对江南水乡的深深眷念。

    (屏显并学生朗读)

    选择带有“隐秘性”,又能“小中见大”的细微末节来凸显人物精神

    师:我们的作业是完善写作。在今天大家的课堂习作中增添容易为人所忽略的细节以凸显人物精神。非常期待你们对带有“隐秘性”又能“小中见大”的细节的捕捉,相信一定会很精彩。下课。

    专家诊断与分析

    这节课教师引领巧妙得当、点拨画龙点睛,学生参与积极充分、感悟深刻细腻,教学效果显著。良好的师生、生生互动,共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知识、有活动、精彩纷呈的任务情境写作课例。

    具体说来,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显著特色:

    1.践行课标,任务驱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写作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但现实的写作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教写作”,还是学生“学写作”,关注的只是写作内容本身,即“写什么”和“怎么写”;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写作的目的,即写作任务要达成什么样的写作目的,抑或“为什么写”。这就常使得学生因为感受不到实实在在的写作必要性、写作真实性而缺乏内在的写作驱动力。彭老师的这节课,开宗明义,首先就明确本次的写作目的——为班级月刊的“班级明星人物”专栏写作人物通讯,展示明星人物的“精神”这一真实的写作需要。显然,彭老师深刻领领并努力践行了上述所提课标的写作要求。

    写作目的或者明确写作的需要,虽然在彭老师课堂上仅是“活动一”,一个看似轻描淡写的“引子”,却可以说是本节写作课得以成功的基础。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写,让学生拥有了真实的写作动机,自然就能有效驱动学生的写作活动。因此,从教学效果看,评价照片,感知“精神”,作为彭老师设计的第一个活动,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亦在情理之中了。

    2.紧扣目标,分步推进。

    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而写,明白了自己的写作达成的目的——当然还只是有了一个写作的方向,而且这个方向还是比较模糊甚至渺茫的。而如何在这个“方向”的引领下通过哪些具体的活动、哪些有效的手段,才能真正落实并达成自己的写作目的,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这一点,彭老师有充分的考虑和预设。她先后出示了“明星人物”三张不同的照片,让学生在比较中直观地感知“精神”的准确内涵和表现范畴,使得抽象的“精神”具体化。这一带有写作“热身”性质的活动,实质上已经掀起了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带动着学生迅速投入写作情境中。

    而随即进行的活动二与活动三,则明显是对这个写作任务的进一步落实:由提示人物描写的常用方法到对细节描写的认知和理解,进一步对细节描写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如选取描写角度、放慢叙述节奏乃至采用特写方式,都是学会细节描写必备的操作性步骤。

    3.范例引顿,直观生动。

    七年级的学生,在写作知识的储备上,一般是比较欠缺的。如何让学生快速而有效地将写作知识学到手、用到位,历来是写作教学的难题。单纯的知识传授,或许可以更加系统,但无疑是枯燥乏味的,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不易于接受。彭老师灵活地运用范例引领的方式,一步一步将本次写作任务的知识提示给学生,直观而富有趣味。课上几个重要环节,如评价照片,感知“精神”,让学生理解了“精神”的内涵和表现范畴;修改稿件,感知“角度”,让学生梳理了描写人物的方法;欣赏范例,认识“细节”,让学生掌握了“细节”的特点;头脑风暴,课堂写作,让学生领略了“明星人物”的“精神”等,都蘊含着范例教学的精髓。

    从课堂实际看,无论是彭老师预设提供给学生的范例,还是学生即时生成的样例,都起到了将写作知识的学习与写作实践应用巧妙结合的作用。其中第四小组学生的作品展示,更充分验证了运用范例引领的极佳效果——学生已经可以不再依赖手中的稿件,开始即兴创作了。

    4.角色转换,高潮迭起。

    “细节”在一篇成功的作品中,具有无可撼动的地位,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而细节感人至深的力量,更是一篇优秀作品的必备要素。对于细节的捕捉与呈现,也是彭老师在这节课想要达成的最为重要的目标。

    在多次的范例引领中,彭老师重视引导学生捕捉细节,品味细节。这节课的深化与升华之处是用好、用活细节。活动三和活动四中,彭老师带动学生精彩地完成千一个从实践(成功的通讯稿范例)到理论(细节知识),再从理论到实践(课堂细节写作)的写作闭环。与之对应,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彭老师课堂上一个匠心独运的小“细节”——引导学生身份角色的一再转换。上课伊始,学生是评价照片的旁观者;激励投稿,学生是月刊专栏的参与者;修改稿件,学生是编辑专栏的把关者;范例欣赏,学生是优秀篇章的鉴赏者;课堂写作,学生是“明星人物”的塑造者……这其中,有彭老师对学生称谓的直接变化:同学们,各位编辑……更有学生身临其境的自我认同:我方队员……而学生每一次的华丽转身,都掀起子一次学习与创造的高潮。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有两处地方值得商榷:本节课教学目标是“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精神”,教学语言中却一再强调“介绍该同学的事迹”“介绍该人物的事迹”,显然混同了描写、说明两种表达方式。结合写作任务文体上是否改‘人物通讯为“人物特写”更为合理?此其一。其二,活动设计合理性。本节课最后一个活动挖掘“细节”部件,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学生对于“细节”能够有更深入的理解,但此时学生还沉浸在前一环节写作成功的喜悦中,猛然被拉回到阅读经典文本里,情绪缺乏释放的机会,注意力不够集中,将这一活动安排在“活动三”前,或糅合其中,以充实认识“细节”的内容,或许是选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