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齐家与中国文人间的文学交流

    

    内容摘要:朴齐家作为朝鲜北学派的著名人士,赴燕京前后,与中国文人李调元、潘庭筠等人进行了广泛而频繁的文学交流,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朴齐家与中国文人间的交流对两国之间的学术和文学起了至大的影响,实现了文化对话。

    关键词:朴齐家 李调元 潘庭筠 文学交流

    一.序言

    朝鲜学者与清朝学者的相逢与学术上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燕行实现的。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朝鲜对清朝是形式上的认定,但心里上却以敌而视。与此同时,通过使行积极收容清朝学术和文化的倾向在文坛的一方面崛起,所谓叫北学派的一团人物。朴齐家是北学派文人中的一人,通过使行与清朝的学者交流,以全新的角度了解清朝。通过朴齐家与清朝文人的交流,可以看出当代知性人的活动状况,两国文坛与学界的动向,从这几点引人注目。

    本论文从以上的问题意识出发,察看朴齐家文集所收录的与清代文人的交流样相以及与清代文人间的交流所具有的意义。本论文与朴齐家交流的172位清代文人中主导清代文坛的李调元、潘庭筠两人为中心进行议论。之所以从李调元,潘庭筠两人为中心进行议论的原因是《缟纻集》中以上两人的传记和与他们交流过程记述的比较详细。清代文人与朴齐家频繁地接触,同时,给朴齐家的作品写序文来进行活跃的交流,实现文化对话。

    二.朴齐家的燕行及经验

    朴齐家是十八世纪朝鲜思想史上空前绝后、构筑了独特思想体系的思想家,代表十八世纪后半叶的卓越诗人。朴齐家第一次与中国文坛接触的契机跟柳琴的入燕有关联。1776年冬由柳琴带《韩客巾衍集》入清朝,并由清朝文人李调元、潘庭筠予以评点。《韩客巾衍集》是朝鲜文人柳琴于1776年编选而成,该诗集主要收录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等四位文人的初期诗作。李调元、潘庭筠在《韩客巾衍集》序文中把朝鲜四位诗人称为“四家诗人”。朴齐家被李调元、潘庭筠的序文,跋文和品评感动后,正式见面之前就开始与他们书信来往,进行诗文交流。

    朴齐家想亲自体验中国文物的愿望在1778年(正祖二年),朴齐家29岁那年实现,与李德懋一起踏上了使行路。当时清朝正处在乾隆年间,《四库全书》编纂以及进行全方面文化事业的时期,硕学们聚集在燕京,这样以便跟中国学者和文人交流。通过与李调元、潘庭筠的笔谈交流,传递彼此的心和诗。这些笔谈交流详细的记录在朴齐家的《缟纻集》。朴齐家的第一次燕行时间约三个月,阅览当时中国文物并记录下来,通过第一次燕行后朴齐家完成了《北学议》内外篇。

    1790年,为了迎接清朝乾隆帝的八旬节,跟黄仁点、徐浩修等人一起第二次入燕。同年9月,因正祖的特旨,第三次燕行。这两次的入燕朴齐家有了更多的机会与中国文人交流。1801年,为了购得朱子书,朴齐家与柳得恭和谢恩使一起入燕,这是他的最后一次燕行。

    这四次的燕行朴齐家把清朝文坛的动向介绍到朝鲜文坛,同时把朝鲜文坛的种种情况传播到清朝文坛,这样朴齐家担任了文化传播者作用。

    三.朴齐家与中国文人间的交流

    朴齐家等人提出“北学论”主张,力主“北学”清朝。朴齐家的这种意识充分体现对“尊明反清”传统意识的革新性,也是对朝鲜封建社会“华夷秩序”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积极促进和清朝文人交流。

    (一)李调元

    朴齐家踏上燕行路之前就跟李调元进行书信交流。以柳琴把《韩客巾衍集》介绍给清朝文人并拜托他们写书评为契机,包括李调元在内的清朝文人评价朴齐家为“四家诗人”。李调元对《韩客巾衍集》收录的朴齐家诗文进行以下评价。

    “其为文词 如粲如星 光如贝 气如蛟宫水焉 有如黯如屯 云如久阴 如枯腐如熬燥之 色焉 有如春阳 如华川者焉逶逶迤迤 有如海运 震怒动汤 怪异百出者焉 岂非天下之奇文哉”[1]

    李调元评价朴齐家的文章是天下奇文,赞不绝口。朴齐家收到《韩客巾衍集》序文后,寄《与李羹堂调元》[2]的信表示感谢。

    鸡林一卷书,木瓜琼瑶报。

    诗中有知己,珍重一言付。

    小照来飒爽,迢迢鸭水渡。

    万里悬孤日,人间蜡五月。

    生死结寸心,酒一香一炷。

    未登清阁阁,欲绣宛陵句。

    拜像如拜佛,閨集堪千古。[3]

    李调元收到朴齐家的信后,为深表感谢回寄了一封信和自己的肖像画,朴齐家看到肖像画后,作为感谢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最后一联,朴齐家表达用至极的友谊精神来拜李调元的肖像画如拜佛,希望李调元的遗稿集流传千秋万代。

    众所周知,李调元在清朝诗坛属于倾向神韵,格调,肌理的尊唐派人物,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朴齐家抱着学中国的先进文化的心,与李调元交流,朴齐家高度评价李调元的文章。

    羹堂罢官去,多作成都游。

    猖狂意殊得,绝似杨用修。

    却闻二三子,须从函海求。[4]

    朴齐家踏上第二次燕行路时,李调元罢职后去了成都,因风流浩荡与杨慎作比较。朴齐家的作品《过浐水望见药山东台 寄姜山仙吏》里有“雨邨着函海 内收升庵四十种 自着杂种四五十部 有我辈语”[5]的附记相当有趣,尤其最后部分的“有我辈语”引人注目。总体来说,朴齐家在诗里赞扬李调元反叛精神,对著作《函海》高度评价,与此同时,肯定了李调元在清朝和朝鲜文学交流上起的贡献。

    (二)潘庭筠

    潘庭筠早年参与《四库全书》编纂,担任御史。潘庭筠是把朝鲜文学传播在清朝文坛的清朝著名的诗人。潘庭筠通过柳琴送的《韩客巾衍集》认识到朝鲜的四家诗人,给朴齐家寄了书信并表达把朝鲜文学传播到清朝文坛。

    “楚亭诗 脱手如弹丸 不为僻涩之音 所谓文入妙来 无过熟耳 襟气磊落如见其人 颉颃四家未易定 王卢前后也”[6]

    以上是潘庭筠对朴齐家的诗文品评。潘庭筠评价朴齐家的诗天衣无缝,并跟王勃和卢照邻比较,可以看出潘庭筠对朝鲜文人诗的肯定。朴齐家收到《韩客巾衍集》诗文后,给潘庭筠寄了《与潘秋瘘庭筠》[7]等书信和诗歌。

    在第二次燕行中朴齐家把朝鲜诗文集《冽水周旋集》给了潘庭筠,拜托潘庭筠写序文。这个诗文集在清代文坛上广为传播后,诗人李鼎元吟了一首诗来表达想见朝鲜文人的心愿。此外,朴齐家写了关于潘庭筠的怀人诗[8],赞扬潘庭筠的才智和他对朝鲜文学的影响。潘庭筠晚年放弃官职,入庙修行一段时间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潘庭筠回故乡时,给朴齐家寄了一封信,这封信体现潘庭筠的心态。对此朴齐家作了一首《续怀人诗18首·潘秋瘘庭筠》诗如下:

    千花成塔礼瞿县,忆共观音寺里谈。

    文说长斋潘御史,乞携野笠过江南。[9]

    朴齐家在这首诗对潘庭筠澹泊的生活观念不禁赞叹,充分体现了毅然决然的辞去官职后返乡的情景。

    四.结言

    以上是朝鲜北学派文人之一的朴齐家与清代文坛的硕学李调元、潘庭筠交流情况。朴齐家把朝鲜文学传播到清代文坛,使清代文人理解朝鲜文学有所帮助。把朝鲜文学传播到清代文坛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例是朴齐家把朝鲜诗文集《冽水周旋集》给了潘庭筠,并传播在清代文坛,引起中国文人的注目。并且朴齐家创作大量怀人诗来引起注目,这些怀人诗对清代文学在朝鲜的收容和传播有所贡献。

    通过以上论议可以看出朴齐家与中国文人间的交流是双向交流。首先,朴齐家是朝鲜文学的传播者,同时是清代文学的收容者,他的入燕有授受性质。其次,李调元、潘庭筠等清代文人高度评价《韩客巾衍集》中的朴齐家的作品。

    朴齐家与中国文人的交流是當时盲目轻视清代文坛而拒绝进行文学交流的朝鲜士大夫形成鲜明的对比。朴齐家与中国文人间的交流活动,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文化视野,调整、更新了自己的文化意识。不仅对当时两国文坛有着深渊的影响,而且对学术文化交流多样化的现时代也给以启示。

    参考文献

    1.文献与汇编:

    [1]李佑成:《楚亭全书》,亚细亚文化社,1992年.

    [2]柳得恭:《燕台录》,《燕行录全集》卷六十,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

    2.著述:

    [1]金哲:《朴齐家的诗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联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

    [2]杨雨蕾:《燕行与中朝文化关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3.学位论文:

    [1]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2]梁尚勋:《朴齐家的北学思想与清代学术》,韩国世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朴尚勋:《楚亭朴齐家诗研究》,韩国汉阳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4.期刊论文:

    [1]金哲:《试论朴齐家对清代文学的批评》,《延边大学学报》2期,1998年.

    [2]郑日男:《朴齐家怀人诗研究》,《韩国汉文学研究》第36辑,韩国汉文学会,2006年.

    [3]朴锺勋:《楚亭朴齐家怀人诗小考》,《韩国语言文化》第30辑,韩国语言文化学会,2006年.

    [4]李胜洙:《新世界的探索、文学和旅行—以朴齐家的燕行汉诗为中心》,《东方汉文学》33辑,东方汉文学会,2007年.

    [5]孙德彪:《朝鲜四家诗人与李调元的诗文友谊》,《社会科学论坛》10期,2010年.

    注 释

    [1]李调元:「楚亭集 序」.

    [2]李佑成:『楚亭全书』中,亚细亚文化社,1992,p.273.

    [3]李佑成:『楚亭全书』上,亚细亚文化社,1992,p.92.

    [4]李佑成:「李雨邨调元」,『楚亭全书』上,亚细亚文化社,1992,p.92.

    [5]『贞 阁诗集』卷3,“雨邨著函海 內收升菴四十種 自著雜種四五十部 有我輩語”

    [6]潘庭筠:『韓客巾衍集』评.李佑成:『楚亭全书』下,亚细亚文化社,1992,p.202.

    [7]李佑成:『楚亭全书』中,亚细亚文化社,1992,p.277.

    [8]李佑成:『楚亭全书』下,亚细亚文化社,1992,p.41.

    [9]李佑成:『楚亭全书』上,亚细亚文化社,1992,p.422.

    (作者介绍:太美燕,延边大学亚非语言文学(朝鲜文学方向)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