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生长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樊小斌

    就语文学习而言,学生几乎有一半时间花在阅读上,从课内阅读到课外延申,从零碎阅读到整本书阅读,他们的阅读量在不断地增加。但同时却发现,学生的阅读水平几乎跟阅读量不成正比,许多学生的阅读水平依然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没能将思考深入其中,导致阅读浮于表面。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将学生引入思维的磁场,让思维之火在阅读中穿行,给阅读带来新的高度。

    一、质疑,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初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不会主动质疑。教师上课讲什么,他们就记录什么;阅读文本里描述什么,他们就去讲述什么,没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不会对文本提出相应的问题。其实对学生而言,阅读给他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同样需要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去做一定的取舍,进而有利于他们的吸收与成长。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课上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他们自己学会判断,不至于人云亦云。

    以课外阅读《水浒传》为例,作为传统的经典名著,它是初中生非常喜欢的课外阅读作品。笔者作为语文教研员,曾在县城区两所独立初中做过问卷调查,学生读过的课外名著中,《水浒传》最靠前。但《水浒传》里的一些英雄需要学生带着质疑的目光去重新审视。以鲁智深为例,他是《水浒传》里着力描写的英雄,從字词句里,学生能感知那份生动,从作者的笔调里,学生能感知这个人物的刚烈与嫉恶如仇,能感知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欣赏与赞许。但这个人物需要客观地看待,他身上也有许多缺点。于是教师让学生学着去提问有关鲁智深的问题。学生说,鲁智深挺可爱的,但真的完美吗?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一个女生,她甚至觉得鲁智深有点血腥。

    教师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再给他们质疑的时间,他们就会细致地思考,认真地评判。某名男生就对这个女生的质疑很不服气,他说,“鲁提辖挥拳怒打镇关西”曾经引起人无数的崇拜,做人就要伸张正义。女生引经据典,将《水浒传》有关鲁智深的描写进行了盘点与分析,并且说得无懈可击。她说,在五台山的鲁智深不是一个惹人喜欢的英雄,不听话,他还打人,那个坏掉的金刚就是他的杰作。后又有学生补充,在五台山鲁智深置寺庙的规矩于不顾,偷偷喝酒。可见作为语文教师要巧设话题,给学生多多质疑的机会,让他们的判断能力不断提升,进而更好地适应深层阅读的需要。

    二、猜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对于阅读而言,培植学生的思维是最重要的。学生在阅读中思维生长了,他们才能读懂更多的作品,才能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认识,也才能真正体味阅读的乐趣。猜测是培植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是让他们以自己的理解去推断原文本即将要发生的事,即将要涉及的细节。他们首先要将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感对准原文本,然后,再根据原文本的思路阐述自己的猜测。猜测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行创造的过程,他们要把作者没有表达出来的表达出来,他们要把自己的情感在猜测中显露出来。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学生在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之后,他们能感知作者描写的景色特点,能够体会作者喜欢春天、热爱生活的那份情愫。教师可让学生猜一猜作者接下来会写什么。

    学生还真能猜到接下来文章中会去描写春雨、春水等。教师可让学生再猜猜作者是怎么写春雨的,让他们试着用作者的笔调去描述。有学生就写下了这样的语句:“打开窗户,细细的雨,柔柔的丝,往你脸上飞过来,飞过你的鼻梁,然后停留在你的嘴唇边,温润的,沁脾的。田野望去,绿油油的一片,好像我那做油漆工的爸爸给每畦麦苗都涂上了一层深绿。”这是学生的一个简短猜测,当然不能与朱自清的大手笔去比,但学生的猜测却写得有模有样。他不仅抓住朱自清喜欢用叠词的特点,也抓住了原文本那明快清新的笔调。

    对于阅读而言,莫过于能学到原文的精髓,这样开启思维的方式,让学生与作者进行一次交流。 当学生看到了朱自清对春雨的描写,他们就能深深体会这种看似平淡的笔调有多么的不容易,在阅读的时候投入的情感也就不一样了。在阅读之后,他们又对自己的猜测进行了二度修改,加上了这句:“春雨默默地滋润着每一片土地,不管是贫瘠的还是肥沃的。正在发呆的时候,我听到妈妈喊我吃晚饭的声音,不,这分明也是春雨的声音。”明显地,多一次体验,就多一次思维,也多了一次创造。

    三、画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初中生跟小学生不一样,他们的想象力是深刻与抽象的结合。教师要利用他们想象力的特点,将其运用到语文阅读上。一般地,初中生接触的文本大多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因为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也是写作的一种追求。

    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根据文本去画画,画的过程也是想象思维迸发的过程,一方面学生要将文本呈现的事物在图画中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想象这些事物呈现的位置与方式,同时又要根据文本的表达,将没有提及的事物,在需要的时候展示出来,这样在原有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将文本的抽象表达幻化为鲜活的画面。当然教师也可以展示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插图,让学生去想象文本所要进行的表达。比如,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孔乙己有关的图片展示出来。学生这样表达画面:孔乙己的指甲很长,一看就是不劳动的人;他的衣服很脏,能感觉他生活的潦草;他的神情恍惚,总能感觉到他好像在从事什么不正当的行业。可以看出来,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就展开了想象。他们是一边描写自己看到的,一边再对看到的进行合理想象。这些想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拓展思维。当学生发现这些想象与文本不相符的时候,他们会再次想象原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与物,进而让想象趋于人物的心理世界。

    对着文本画图,教师可做一些选择,选择一些学生容易操作的文本。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将那里冬天的水的特点画出来。首先学生要去解读文本,要将文本中有关水的特点想象出来。学生从“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的描写中看出水的“暖”;再从“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可以看出水的“绿”;最后,再从“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中看出水的“清”,这些特点需要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不断地去想象,这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接着学生再将这些特点想象成画面,学生在绿萍上用水彩笔将氤氲的氛围画出来,体现出那种“暖”;水映着那片蓝,从学生浓浓的色彩中感知;在水中又能依稀看到一两只游动的小鱼,真是皆若空游无所依,学生将水的“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想象能力得到培养之后,学生不用画,就能在眼前浮现作者的描写,就能将思维运作起来,自然地转换思维的方式。想象给思维以多维的视角,使学生游弋在阅读的世界里。

    初中语文阅读应该是活泼的、灵动的,这份“动”就体现在思维的运作上。语文教师要采取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自己去开启思维,发现阅读的“真”与“趣”。真正的阅读课堂,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不断迸发的状态,教师总要不断地为学生思维的生长铺设情境,搭建支架,让思维找寻到合适的土壤。

    作者单位:甘肃省泾川县教育局(7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