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诊改和学习效果的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董娟 张德剑

    

    摘 ? ?要: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适应性调整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各行业领域中对于特殊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其中课程诊改与学习效果在培养学生技能的过程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文章从教学诊断、改进与创新入手,对于课程诊改中的问题及方案进行剖析,为课程诊改和学习效果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程诊改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6-0083-02

    一、前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中明确提出对高校于教学工作诊改的目的、意义以及内涵任务等多方面的工作要求。教育部这一通知确立了将天津、黑龙江、河北、貴州以及山东等省作为进行相关的教学诊断工作试点地区。此外还要求这些省份高校在不分先后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地推进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对课程进行常态化的诊改工作,真正切实发挥出学校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主体性责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课程改革主体的高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诊断、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中去,在诊改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并寻求解决的方案[1]。需要掌握的两个核心概念:第一,诊改。即高校内部确保教学质量提升,也可称之为“诊断”,工作是常态化下自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也是引导、促进和保障高校内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内部质量提升以及工作成效得到保证的基础。其重点是保证内部质量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正常化。第二,课程诊改。即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改进、诊断等,主要包含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课程改进与诊断的层面也构建了教学诊断工作的核心部分。课程诊改的效果决定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构建和完善等几个方面,对于高校教育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影响深远[2]。

    二、课程诊改中的问题剖析

    (一)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部要求在职业教学中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一步对接”,即强化校企结合,强化实习与实训,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产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达成,要求高校能够同步对实训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和建设。当前,对于相关的职业类课程出现了建设发展资金与实训基地建设步伐不一致的状况,特别是资金短缺导致的实训室硬件更新速度慢、陈旧老化等问题,难以满足软件运行的需求。此外,用于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考试评价的软件未能按照配置更新到位,而仅仅依靠人工进行,导致效率低下,难以确保学生上岗后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二)企业参与高校办学的动力激励不够

    企业与高校之间相互“激励”的动力不足是长期存在的事实。从客观上讲,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是为了获得更多企业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然而从当前校企合作发展状况而言,未能找到激励的动力源,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标准的编制与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质量需求不一致,这不仅导致双方合作机制不足,而且也导致企业与高校合作时责任权利不够明确[3]。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创新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形式单一,课堂多采用多媒体教学,难以从根本上突破时空上的界限。第二,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难以灵活运用,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积极性激发不足。

    (四)教材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学生需求

    因地方行业规范和标准不断更新,每年的动态调价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费用标准也发生了变化,教材更新速度难以与其相匹配,导致教材的相关信息不够准确。教材更新速度难以满足新时代课程改革的需要,也难以充分满足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技能培养标准。

    (五)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程度不高

    学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对课程改革的参与度不高与缺乏相应的平台有一定的关系,未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参与习惯,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4]。

    三、解决课程诊改和学习效果问题的策略

    (一)依托企业资源,进一步发挥实训教学基地功能

    首先,建立完善的“一课一企”制——每门课程定向联系一个优秀企业,充分利用好“一课一企”制度,使每门课依托一个企业,充分挖掘企业的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仿真实训平台,积极弥补学校在实训基地数量上不足的问题。这既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还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企业资源,拓展实习实训平台。因此,要先建立起“一课一企”规章制度,依托优秀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再强化校企间的深度合作,积极构建仿真实训平台,弥补学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缺失。采用“8字螺旋”诊改运行的基本单元(见图1),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使学生提前熟知社会工作的流程,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机制,激发企业参与内生动力

    首先,要求以现代学徒制为重点改革项目,在育人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协作,强化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责任感。其次,不断完善学校与企业间的长效合作机制,确立二者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保障企业责任权利的对等,使企业产生参与课程、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最后,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使行业内专家和骨干能够参与到课程诊改过程中,企业还能够享受教学成果带来的便利,激发企业人员参与到学校课程建设中的热情。

    (三)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从教为主体向学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不仅能够打破时间的局限性,也能突破地域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学校,积极成立协作小组,以相同的专题为中心,通过远程网络开展对作品进行评价、对问题展开讨论等协作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库以及在线远程教育课程等资源,而且学生还可依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基础和时间等进行实时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能够自主地支配学习时间,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将学生零散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使学生的参与意识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状态[5]。

    (四)應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材及资源形式

    第一,构建立体化的数字教科书,不仅能够使与课程相关的行业技术、设备以及工艺等内容得以更新,还能够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使学校实训平台中难以操作的训练环节得以实现。第二,积极构建课程教学平台,形成形式多样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补足传统教材的短板。

    (五)增加参与互动考核点,形成良性激励制度

    优化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监控和考核指标能够更加科学、及时和有效,采用论坛、问题回答以及创新提问等环节,在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还可使课程诊改得到良性发展[6]。同时,对于课程考核内容的改革,能够提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频率,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与习惯。

    四、结语

    总体而言,对于高校职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来讲,要求学校敢于面对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到解决困难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参与意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出能够与企业行业生产标准相符的专业性强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国勤,刘丹青.OBE导向的高职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9(6):56-61.

    [2]丁才成,袁洪志,丁敬敏.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内涵及运行机制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5):34-38.

    [3]王娟.高职院校“五维度”课程诊断模型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4):12-14.

    [4]陈宇斌,付达华.基于课程建设和学习成效的课程诊断与改进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7(36):85-89.

    [5]曹元军.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质保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38-41.

    [6]高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J].河南社会科学,2007(2):15-17.

    编辑∕李梦迪

    作者简介:董娟(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电气及建筑智能化。

    基金项目:2019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课程诊改和学习效果的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以‘建筑电气工程预算课程为例”(GZB1319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