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织叶野螟防治技术
伍远平 汪成林 王中华 梅爱华
摘 要: 竹织叶野螟在石首市桃花山地区与黄脊竹蝗混同发生,严重影响竹林生长。本文摸清了竹织叶野螟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探索了竹织叶野螟防治技术。
关键词: 竹织叶野螟;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石首市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8)04-0041-02
Abstract: Algedonia Coclesalis of bamboo weaving occurred seriously in Taohuashan area of Shishou city,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bamboo forest. It is mixed with Ceracris kiangsu. This paper has found out the living habits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the biology of the leaf borer, and explored the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leaf borer.
Key words: Algedonia Coclesalis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control technique
竹织叶野螟( Algedonia Coclesalis )又名竹螟、竹苞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山东、河南以南各省,为害毛竹、刚竹等多种竹子。竹织叶野螟与黄脊竹蝗在石首市桃花山林区混同发生,一般一个是主要害虫,另外一个就是次要害虫,二者轮流交替为害。该虫以幼虫吐丝卷叶取食为害,大爆发时成片竹林被吃成光杆,影响竹鞭成长及下年度出笋,甚至使大面积竹子枯死,受害毛竹产量减少35%~50%。竹织叶野螟卷苞为害,常规药剂无法命中靶心,防治难度非常大。基于多年的防治工作经验教训,笔者总结出了控制竹织叶野螟危害蔓延的方法[1-3]。
1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9~12 mm,翅展24~33 mm;雄成虫体长10~14 mm,翅展24~33 mm。体翅黄色至褐色,腹面银白色。复眼与额交界处银白色。前翅有深褐色弯曲横线3条,外横线下半段内弯与横线相连。后翅色浅,中央有一褐色弯曲的中横线。前后翅外缘具有深褐色宽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26 mm,头褐色,体色有变换,有暗青、黄褐、橘黄、乳白等色,结茧化蛹前为乳黄色。前胸背面褐斑6块,中胸背面和后胸背面各有褐斑2块,被背线分割,腹部各节背面有长褐斑2 块,气门斜上方有褐斑1块。
卵:扁椭圆形,长径0.85 mm,短径0.75 mm,初产时蜡黄色,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整齐成块。
蛹:体长12~15 mm,橙黄色,腹末尾突中间凹入分2叉,臀棘8根,分别生长在2个叉状突起上。
茧:椭圆形,长约16 mm,灰褐色,外面有丝与土粒相黏结,内壁灰白色,光滑。
2 生物学特性
竹织叶野螟在石首市桃花山林区一年发生二代,以第一代为害最严重,越冬蛹5月上旬羽化成虫、中旬开始交配产卵,卵块5月下旬起开始孵化,危害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结茧化蛹。第二代于8月初开始羽化产卵,危害盛期8月中旬至9月,第二代危害要比第一代轻,幼虫于10月份在竹蒲头周边疏松表土中做土茧过冬。
竹织叶野螟成虫在晚上8~11点羽化,趋光性比较强,在交配产卵前吸食花蜜作为补充营养,5~7 d后交尾,在当年生竹梢头叶背产卵。每雌产卵90~150粒,分4~8个卵块产下。卵期5~9天,于夜间孵化。幼虫8龄,每个龄级5~7 d。初孵幼虫吐丝卷叶,取食竹叶上表皮,每苞有虫3~25条;2龄幼虫转苞为害,每苞有虫1~3条;5龄后进入爆食期,幼虫每天或隔天需换苞取食,每次换苞,幼虫就向竹中、下部或邻竹转移1次。
3 防治技术
3.1 虫情测报
竹织叶野螟隐蔽性较强,防治关键时期是产卵高峰期和幼虫孵化初期。此时施药,既省工省时,安全有效,又降低防治成本。因此,必须做好虫情测报工作,为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3.2 检疫措施
加强检疫检查是控制竹织叶野螟的有效途径。竹织叶野螟吐丝结苞危害,但成虫的飞翔力不强,主要是依靠调运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因此,必须狠抓种苗产地检疫,避免该虫随着苗木的调运扩散和蔓延。
3.3 人工防治
(1)人工摘除虫苞:在幼虫转苞前,可以采取人工摘除虫苞并集中销毁的办法,达到降低虫口基数和减轻危害的目标。
(2)清除杂灌:在成虫羽化之前,结合竹林抚育管理,及时清除竹林内及周边的杂草、藤蔓、灌木、小乔木,可以明显减少蜜源植物数量,[HJ2.44mm]大幅度降低竹织叶野螟产卵数量,减轻危害。
(3)林地翻耕:在秋冬两季进行林地深翻,深度以20~30 cm为宜,将虫茧翻到土表,使其冻死,能够显著降低翌年害虫密度。
3.4 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的趋光性,6月上旬,采取设置黑光灯的办法诱杀竹织叶野螟。
3.5 生物防治
(1)保护和利用天敌:在温湿度适宜,并且害虫和天敌的龄期吻合的条件下,可释放赤眼蜂、蜘蛛、鸟类等天敌,扩大天敌种群密度,降低害虫种群密度,有效控制危害程度。卵期施放赤眼蜂防治竹织叶野螟,赤眼蜂释放量150~225万头/hm2。
(2)飞机喷洒:大面积发生爆发时,可用直升机喷洒生物制剂进行防治,药剂有可选用25%灭幼脲悬浮剂375~525 ml/hm2、26%阿维·灭幼脲450~525 ml/hm2、1.2%烟碱·苦参碱450~525 ml/hm2[4]。
3.6 化学防治
(1)根部施药:沟施或穴施,在低龄幼虫期,距毛竹根部10~15 cm开沟,深度为5~10 cm,施药后即覆土。穴施以每穴施3%颗粒剂50 g为宜,在施药后浇水500 mL,一般施药4~5 d后可以发挥药效,残效期达40~50 d。
(2)打孔注藥:在低龄幼虫期用20%吡虫啉或40%氧化乐果原液(每株1~2 mL)注入竹腔或者竹秆防治。
(3)烟雾剂防治:密度较大的竹林使用1%速灭灵烟雾剂进行喷烟雾防治。
参 考 文 献
[1]朱必和,徐光余.竹织叶野螟防治试验研究[J].安徽林业,2008(4):53.
[2]王建辉.不同药剂林间防治竹织叶野螟效果比较[J].世界竹藤通讯,2016,14(3):24-26.
[3]徐志鸿.如何防治竹织叶野螟[J].中国花卉园艺,2016(20):52.
[4] 汪成林.直升机喷洒防治黄脊竹蝗技术要点[J].湖北林业科技,2017,46(3):42-44.
(责任编辑:夏剑萍)
摘 要: 竹织叶野螟在石首市桃花山地区与黄脊竹蝗混同发生,严重影响竹林生长。本文摸清了竹织叶野螟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探索了竹织叶野螟防治技术。
关键词: 竹织叶野螟;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石首市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8)04-0041-02
Abstract: Algedonia Coclesalis of bamboo weaving occurred seriously in Taohuashan area of Shishou city,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bamboo forest. It is mixed with Ceracris kiangsu. This paper has found out the living habits and occurrence regularity of the biology of the leaf borer, and explored the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leaf borer.
Key words: Algedonia Coclesalis ;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control technique
竹织叶野螟( Algedonia Coclesalis )又名竹螟、竹苞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山东、河南以南各省,为害毛竹、刚竹等多种竹子。竹织叶野螟与黄脊竹蝗在石首市桃花山林区混同发生,一般一个是主要害虫,另外一个就是次要害虫,二者轮流交替为害。该虫以幼虫吐丝卷叶取食为害,大爆发时成片竹林被吃成光杆,影响竹鞭成长及下年度出笋,甚至使大面积竹子枯死,受害毛竹产量减少35%~50%。竹织叶野螟卷苞为害,常规药剂无法命中靶心,防治难度非常大。基于多年的防治工作经验教训,笔者总结出了控制竹织叶野螟危害蔓延的方法[1-3]。
1 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体长9~12 mm,翅展24~33 mm;雄成虫体长10~14 mm,翅展24~33 mm。体翅黄色至褐色,腹面银白色。复眼与额交界处银白色。前翅有深褐色弯曲横线3条,外横线下半段内弯与横线相连。后翅色浅,中央有一褐色弯曲的中横线。前后翅外缘具有深褐色宽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6~26 mm,头褐色,体色有变换,有暗青、黄褐、橘黄、乳白等色,结茧化蛹前为乳黄色。前胸背面褐斑6块,中胸背面和后胸背面各有褐斑2块,被背线分割,腹部各节背面有长褐斑2 块,气门斜上方有褐斑1块。
卵:扁椭圆形,长径0.85 mm,短径0.75 mm,初产时蜡黄色,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整齐成块。
蛹:体长12~15 mm,橙黄色,腹末尾突中间凹入分2叉,臀棘8根,分别生长在2个叉状突起上。
茧:椭圆形,长约16 mm,灰褐色,外面有丝与土粒相黏结,内壁灰白色,光滑。
2 生物学特性
竹织叶野螟在石首市桃花山林区一年发生二代,以第一代为害最严重,越冬蛹5月上旬羽化成虫、中旬开始交配产卵,卵块5月下旬起开始孵化,危害盛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结茧化蛹。第二代于8月初开始羽化产卵,危害盛期8月中旬至9月,第二代危害要比第一代轻,幼虫于10月份在竹蒲头周边疏松表土中做土茧过冬。
竹织叶野螟成虫在晚上8~11点羽化,趋光性比较强,在交配产卵前吸食花蜜作为补充营养,5~7 d后交尾,在当年生竹梢头叶背产卵。每雌产卵90~150粒,分4~8个卵块产下。卵期5~9天,于夜间孵化。幼虫8龄,每个龄级5~7 d。初孵幼虫吐丝卷叶,取食竹叶上表皮,每苞有虫3~25条;2龄幼虫转苞为害,每苞有虫1~3条;5龄后进入爆食期,幼虫每天或隔天需换苞取食,每次换苞,幼虫就向竹中、下部或邻竹转移1次。
3 防治技术
3.1 虫情测报
竹织叶野螟隐蔽性较强,防治关键时期是产卵高峰期和幼虫孵化初期。此时施药,既省工省时,安全有效,又降低防治成本。因此,必须做好虫情测报工作,为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3.2 检疫措施
加强检疫检查是控制竹织叶野螟的有效途径。竹织叶野螟吐丝结苞危害,但成虫的飞翔力不强,主要是依靠调运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因此,必须狠抓种苗产地检疫,避免该虫随着苗木的调运扩散和蔓延。
3.3 人工防治
(1)人工摘除虫苞:在幼虫转苞前,可以采取人工摘除虫苞并集中销毁的办法,达到降低虫口基数和减轻危害的目标。
(2)清除杂灌:在成虫羽化之前,结合竹林抚育管理,及时清除竹林内及周边的杂草、藤蔓、灌木、小乔木,可以明显减少蜜源植物数量,[HJ2.44mm]大幅度降低竹织叶野螟产卵数量,减轻危害。
(3)林地翻耕:在秋冬两季进行林地深翻,深度以20~30 cm为宜,将虫茧翻到土表,使其冻死,能够显著降低翌年害虫密度。
3.4 物理防治
根据成虫的趋光性,6月上旬,采取设置黑光灯的办法诱杀竹织叶野螟。
3.5 生物防治
(1)保护和利用天敌:在温湿度适宜,并且害虫和天敌的龄期吻合的条件下,可释放赤眼蜂、蜘蛛、鸟类等天敌,扩大天敌种群密度,降低害虫种群密度,有效控制危害程度。卵期施放赤眼蜂防治竹织叶野螟,赤眼蜂释放量150~225万头/hm2。
(2)飞机喷洒:大面积发生爆发时,可用直升机喷洒生物制剂进行防治,药剂有可选用25%灭幼脲悬浮剂375~525 ml/hm2、26%阿维·灭幼脲450~525 ml/hm2、1.2%烟碱·苦参碱450~525 ml/hm2[4]。
3.6 化学防治
(1)根部施药:沟施或穴施,在低龄幼虫期,距毛竹根部10~15 cm开沟,深度为5~10 cm,施药后即覆土。穴施以每穴施3%颗粒剂50 g为宜,在施药后浇水500 mL,一般施药4~5 d后可以发挥药效,残效期达40~50 d。
(2)打孔注藥:在低龄幼虫期用20%吡虫啉或40%氧化乐果原液(每株1~2 mL)注入竹腔或者竹秆防治。
(3)烟雾剂防治:密度较大的竹林使用1%速灭灵烟雾剂进行喷烟雾防治。
参 考 文 献
[1]朱必和,徐光余.竹织叶野螟防治试验研究[J].安徽林业,2008(4):53.
[2]王建辉.不同药剂林间防治竹织叶野螟效果比较[J].世界竹藤通讯,2016,14(3):24-26.
[3]徐志鸿.如何防治竹织叶野螟[J].中国花卉园艺,2016(20):52.
[4] 汪成林.直升机喷洒防治黄脊竹蝗技术要点[J].湖北林业科技,2017,46(3):42-44.
(责任编辑:夏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