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研究

    侯峻 周正霞

    【摘 要】对“95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对实现中国梦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95后”大学生、教育方式和教育工具等构成了认同教育的基本要素。建构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发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创建校园文化良好氛围,开拓社会实践渠道,进而实现对“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教育。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2-0066-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理论化表达,是现阶段评论思想是非、行为善恶的最高价值尺度。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人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和认同的程度,并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意义重大。探索培育“95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并进行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教育部思政司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持续2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积极向上;但也不可否认,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加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和竞争压力的增大,部分大学生在面临社会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虽然能够在理智认知和情感上认同核心价值观,也的确出现了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却缺少责任心,自我意识强却自我评价弱,功利心强却淡化理想等不利现象[1](P.2)。这些现状就是我们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时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建构合理科学的教学体系,促进大学生的认知认同

    构建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合理教学体系,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人文教育、专业教育能够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力求全面解读核心价值观,使之贯穿“95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全过程。能够做到在理论上的彻底理解,是大学生可以在核心价值观形成认知认同的重要条件。

    对“95后”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并非传统教育中所提倡的历史传承,也并非不同价值观之间的浅显对话和相互沟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引领大学生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通过大学生自身完成自省、自信、自强的不同阶段,实现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一般认为是他们可以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进而能够正确掌握核心价值观文化精华的深刻底蕴。

    在对“95后”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课程的作用非常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的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从课程具体内容来说,属于具体的学科知识体系;从培育人才角度来说,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能极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价值观教育,有意识地对“95后”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引导,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授课教师不仅要针对课程内容,阐述其理论性阐述,同时还要对课程针对性批判,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的变化,适时对不利于“95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价值观念、社会思潮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树立科学观念,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终身受益”。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真正根据观察到的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用日常语言,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过程,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互动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95后”大学生、教育方式和教育工具等构成了认同的基本要素[2](P.32-36)。这些基本要素相互配合、彼此互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认同教育的基础内容;思想教育工作者则是教育主体,“95后”大学生就是认同过程中的教育对象,逐步确立各自的理想信念很重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导大学生们在比较中选择明确不同层次的理想信念,并最终落实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

    二、发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合力,促进大学生的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观的理想状态。对它的认同教育,不可能脱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环境因素的良好与否可以增强或弱化“95后”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学校教育是促成“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主要阵地,但是他们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范围,针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必须同无所不在的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其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合力,才能提高育人效果。

    与系统地进行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传授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教育不同,社会教育的方式方法全面而灵活,它的深刻性、丰富性、独立性、形象性远非学校教育可比。社会教育对任何人来讲都具有终身性,多样性,多变性。在社会教育中,人人都是施教者,又都是受教育者。

    社會生活的一切实际现象,来自于社会正、负两面的信息交替作用于学生,都会对“95后”大学生产生相当影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身边的信息良莠不齐,在面对复杂社会环境和面临情感利益冲突时的两难境地,往往使他们难以做出正确的果断抉择。这时就需要对大学生身边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们对他们大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带领学生因势利导,甄别比较其中蕴涵的各种价值取向和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影响,增强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个过程同时也是“95后”大学生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净化,有助于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95后”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是进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一个有效途径。任何一个理论被广泛认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通常都會经历一个少数模范人物向大多数人扩散拓展,并能够逐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过程。[3](P.8)同龄人的榜样示范和现身说法,对“95后”大学生的鼓舞和感染作用非比寻常。

    三、创建校园文化良好氛围,开拓社会实践渠道

    “95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是否能够创建他们所在的校园文化良好氛围至关重要。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要灵活运用信息时代提供的便捷性,要注重对形象更加生动的载体和方法的运用。校园网上链接的红色网站、网上党校、网上红色之旅、共产党员微信公众号这些平台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大学生比较推崇的中知名度颇高的B站(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中的若干视频流传很广,爱国主义题材的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涉及到大学生乐于了解但不甚了解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前及建国以来的一些军事和外交的若干重大事件,《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故宫中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局座张召忠的相关视频都为学生津津乐道,对这些资源善加利用是创建高校校园文化良好氛围的有效渠道。

    进行充分而扎实的社会实践教育是“95后”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关键一步。他们崇尚个性与自由,趋同意识淡漠,排斥直接接受前人的具体结论,除非经过自己的亲身验证。对于现在大力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同样更喜欢从实践中获得真知。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95后”大学生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可以亲身了解社会需求,缩短自己与社会的距离;也使他们明确知晓自身所具体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的不足,促使他们主动寻求建立完善的能力结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才能心悦诚服地认同、践行核心价值观。

    在对“95后”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过程中,找准时机进行恰当引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6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勇夺金牌。中国女排拼搏近40年,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上的“敬业”概念、“爱国”示范。面对众多强敌,可爱的女排姑娘们屡次克服逆境,全队空前团结顽强拼搏。她们的比赛早已突破了竞技体育的范畴,她们展现的顽强拼搏、意志坚韧、奋斗到底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延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 报,2014-05-05.

    [2]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态过程与内 化机制探索[J].高教探索,2011,(5).

    [3]王莹.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N].光明日报,2015-12-20.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