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导向下大学生的环境生态素养培育

    陈丽红 高国明

    [摘要]“公众参与”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分析“环境生态素养”的基本内涵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现状,认为大学生的环境生态素养包括环境生态认知、环境生态道德、环境生态行为和环境生态技能等多个方面;提出运用自媒体平台、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学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深化、教师的素养培训、绿色校园和生态文化熏陶等多个途径,以提升学校的环境生态教育效力。

    [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生态素养;大学生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与资源紧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等报告都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计划,建立全民参与的行动体系,尤其近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唤醒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些都表明公民环境生态素养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2016年召开的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主题为“大数据时代: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办法》已经正式实施,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教育学校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一、“环境生态素养”的定义

    “素养”一词强调人在后天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涵养和修养。“环境素养”是后天获取的对于生存环境的認知、态度、意识、行为和技能的总和。“生态素养”最早出现于美国学者奥尔的《生态素养:教育与向后现代社会的过渡》一书,书中对其定义比较广泛。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素养”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能力的综合素养。

    “环境生态素养”并不简单等同于“环境素养”和“生态素养”的内涵总和,它需要人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通过学习储备丰富的环境与生态知识与科学技能,能够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在实际生活中积极采取正确的行为评估并解决环境问题。

    二、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参与”现状

    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关系到每个人,不分种族、收入与阶层,公众有权利参与到与全民环境利益相关的活动中,每个公民都是环境生态保护事业的推动者,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包括决策参与、影响评价参与、监督参与、司法参与等多个方面。近年,公众对重大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公众关注度日益提高但参与积极性仍显不强,对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了解不够,环境保护参与意识缺乏。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担当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导。

    公众的环境生态素养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公众参与的基础,环境生态教育对素养提高的作用是巨大的。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普遍开展了环境宣传与教育工作,但环境生态素养教育又是隐性的、长期的,已有研究证明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从“心动”到“行动”还有一定的距离,环境生态意识与保护行动力之间存在矛盾。高等教育院校作为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应该担当起生态文明的推动使命,把环境生态素养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

    三、大学生环境生态素养培育内涵

    大学生的环境生态素养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既包括人们对于生态危机和环境保护的认知,又包括人们对于环境与生态保护行为的取向和实践。完整的环境生态素养应该包含环境生态认知、环境生态道德、环境生态行为和环境生态技能等多个方面。

    环境生态认知素养是指比较系统地了解环境与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依据已有知识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准确分辨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必要的生态学与环境学知识首先有助于人们了解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生态系统的运行、调节与平衡规律,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与过程。从更深层次来看,可以增强对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的认知,对环境问题的持续性、灾害放大性等性质的认知。环境生态道德素养是指具备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人与生态环境间的正确的发展观和道德观。拥有“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万事万物的生存权利和存在价值。承认生态的价值,欣赏自然的生态美,并主动与自然和谐相处。其爱护自然和保护生态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是完全的自律约束,不是被动的他律接受。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关注当前生态与环境问题,学习国际上对于生态策略、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的新理论,对生态环境的状态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足够的关注。

    环境生态技能指的是可以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环境问题,可以分辨事物和行为是否合乎生态规律与环境价值,可以运用专业技巧,科学有效地识别问题性质并选择相应策略。高等教育学校中现行的环境教育表现为一是重视环境保护教育而对生态知识教育关注度不够,二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环保意识和知识教育,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措施的技术传授不足。环境生态行为是可以将内在的生态情感需求和环境伦理道德,在社会实践中主动转化为相关行动,将生态知识贯彻到日常的行为方式中,包括自我的环境生态保护行动以及对他人不当行为的提醒与制止。环境生态行为是环境生态知识、道德与技能的最好外显形式,生态与环境问题首先引起人的关注,从而产生对自然与生态保护的强烈情感,运用生态学与环境学的知识与技能选择正确的处理方式,并最终形成有效的语言与行动。

    四、大学生环境生态素养培育途径

    (一)完善环境生态教育课程体系

    从各高等学校的环境生态课程设置来看,环境生态教育一方面是面向环境与生态相关专业的专业环境生态教育,以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主;另一方面是以全部同学为对象展开的环境生态通识教育,以生态意识与环境伦理学为主。目前,大部分院校以前一种环境生态教育为主。今后,高等学校应开展全面系统的环境与生态素养教育,面向全校的非环境类学生增设环境生态的公共选修课,创建国际化、多层次、全覆盖的环境与生态教育体系,甚至将环境与生态素养作为学生综合评价考核的重要参数。

    (二)加强图书馆的环境生态教育功能

    作为第二课堂的图书馆必须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图书馆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为一种隐性教育,同时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环境教育应作为图书馆服务学校、服务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图书馆应支持所在学校的环境与生态素养教育,建立相应的馆藏资源,引入专家讲座视频,丰富教育内容,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成为学校环境和生态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主页上开设环境与生态素养教育专栏,方便学生查阅最新的环境类馆藏资源,了解环境知识与新闻动态。

    (三)将环境生态素养教育纳入教师培训

    教师是高校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自身的环境生态素养水平是教育能力的基础,是环境生态素养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良好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行为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师的职前和在职培训活动,旨在培养懂生态、爱环境、有能力、践行动的师资群体,增强广大教师的绿色工作意识与环境生态教育理念与能力,更好地发挥教育者的推动和推广作用。

    (四)积极创设并科学运用自媒体平台

    随着手机、移动互联网等各种信息载体的推广,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而Facebook、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使用群体以青年为主,尤以大学生群体居多。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充足。因而,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和生活影响显著,利用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可以提高环境生态教育的工作成效。

    自媒体是一种公众媒体,每个公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联系,接受和传播知识和信息,具有信息传播快,信息内容开放性强等特性。学生的信息接受途径更加畅通,但也要求高校环境生态素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积极改革,尽快适应。大力开发并深入运用自媒体平台,建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并有意识地管理自媒体中的繁杂信息,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也要充分重视并加强学生的媒介素质培育,增强他们对各类信息的评判和辨别能力,约束自己对制作和传播信息的选择。

    (五)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绿色文化,推行绿色生活方式

    建设绿色节能校园是高等学校贯彻科学发展观、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载体。美观合理的生态校园、校园规划和建设中的新能源应用、中水系统的配备,设备采购中参考能耗指数与原材料类型,这些物化的生态载体与无形的生态气息都对生态素养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在校园文化中倡导绿色理念,推行绿色生活方式,邀请环境与生态教育方面的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成立高校环保社团、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环境与生态保护活动。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大环境保护纪念日,创建独特的平台,精心策划组织大型的宣传活动,开展围绕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关注人类、关注未来”,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人人注重环境,处处体现生态”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大学生环境生态素养的培育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责任,学生要加强环境与生态知识的学习和素养的自我培育,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境公益活动。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平台加强大学生环境生态素养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未来从业者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唤醒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培养他们的行动能力,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担负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玲.浅析环境新常态下的公众参与制度[J].学术论坛,2016(9):118-120.

    [2]亢琦.大学图书馆开展环境素养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6,35(11):56-61.

    [3]赵宏.自媒体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术论坛,2013(5):213-217.

    [4]张璐,王琦峰.自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提升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5(1):53-56.

    [5]范瑞英,亢琦,郝倩,等.图书馆环境责任:内涵、履行与意义[J].图书与情报,2015(6):63-67.

    [6]贺延輝.公众图书馆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1(4):57-61.

    [7]盛连喜,王宁,杨淑华.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环境教育模式中的研究与实践[J].环境教育,2004(7):12-14.

    [8]李佩.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10.

    [9]符晓娇.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路径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