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赏析报告

    杨晨曦

    摘 要:《清明上河图》在我国绘画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文章从田园、汴河以及城区三个部分对这幅画进行赏析,试图通过赏析,分析《清明上河图》的叙事性。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田园;汴河;城区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作品中的一朵奇葩。它之所以能在那么多的名画中脱颖而出,在笔者看来,是因为人们可以透过这幅画直观地看到北宋,观赏它就像真正去人文景区参观一般,这远比通过历史书上的文字来想象更加令人震撼。诚然《清明上河图》有着精妙的构图,独特的透視,但真正让它有别于多数名画的就是它的叙事性。图中的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在对观赏它的人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文化、风俗、特色等。纵观整幅长卷,近现代的研究者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其分成了三个部分:田园,汴河以及城区。从整幅画的构成上来看,也确实如此。下面笔者就以这样的顺序,走进这幅历史的长卷,沿着北宋东京汴梁——现今开封的古巷,沿着汴河边看边听,去探寻千年前的北宋国都风光。

    一、田园

    打开这幅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北宋都城开封的城郊风光,也就是三个部分中田园这一部分。在田间的小路上一前一后两个人赶着五头载满了货物的毛驴,他们的右手边是一座简陋的小桥,这一静一动的结合巧妙地把欣赏者的目光由城郊扯向了开封城内的方向。

    走过小桥,就是一片平缓的土路,几户村民依水而居,在这里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几间小屋,而是与小屋遥遥相看的柳树。有人曾专门统计过,在《清明上河图》中有大约一百七十棵树,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柳树。而这些柳树也可以说是当时开封的一大特色。种植柳树并不是因为宋人的审美需要,而是汴河需要它,城防需要它。汴河可以说是当时整个都城的命脉,所以北宋时期对于汴河是十分重视的。汴河泥沙淤积严重,水流不畅通,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就是种植柳树,加固堤坝。

    再顺着土路往前看,渐渐就来到了图中的“城乡接合部”。“城乡接合部”向来都是很难管理的一个片区,在当时的开封自然也不例外。在进入都城的第一个路口就正上演着一场闹剧:一只发了疯的牲畜在路口横冲直撞,最后干脆横在了一路扫墓人的面前。为什么说是扫墓人呢,仔细观看那顶轿子,便可看出上面插满了柳枝。当时的开封在清明时节有一个风俗叫做“杨柳杂花”,就是指用柳枝和各式各样的杂花,插满轿子的顶,将轿子遮映起来,再成群结队地去扫墓。用这一顶小轿点出了时节为清明,点出了整幅画所描绘的时间,张择端的这个设计可谓是十分精巧利落。

    二、汴河

    离开大路口,便进入了汴河。图中整个汴河呈两个相接的S形。画中既没有画出汴河的头,也没有概括汴河的尾,让观赏的人感觉汴河十分长,气势恢宏。汴河虽在画中不过方寸,却让人在视觉和心理上感觉其有百里之长。顺着河道看去,水中有众多船只,且形态各异,有的正在岸边装卸货物,有的正在降低桅杆试图过桥,有的正在缓缓行进,岸边还密布着众多店铺。汴河为何如此繁荣呢?有史料记载,开封当时有着“天下之枢”的美誉,汴河承担了大约百分之八十的漕运压力,并且所运送的东西多是粮食。自古民以食为天,粮食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定,粮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最根本的问题,而承担运送粮食重担的汴河,也因此身居要位。保卫汴河可以说是北宋的大事,就连帝王甚至也亲自到一线参与汴河的抗洪工作。因此在北宋的一百多年间,虽然汴河常有出现隐患,但由于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排查,始终有惊无险。

    沿着汴河岸向前走,两岸有着许多店家。有茶馆、酒家、旅店,还有贩卖着各式各样物品的小贩,虹桥的桥头还有着凉棚和遮光伞。密密麻麻的人挤在一起,有的在凉棚下喝茶,有的在看相算命。河中的船只也来来往往,有的船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在紧张地装卸。这样一幅热闹非凡的画面就是北宋都城当时著名的“河市”了。“河市”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以及商品交易的时间限制,对于都城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对于丰富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虹桥“河市”处,令人惊叹的是张择端对于整个画面的控制力。密如虹桥上的人群摩肩接踵,密不透风;疏如码头附近的人群三三两两。整个中心区域,疏密、大小和静动的对比安排得十分合理。尤其精彩的是画家对于入市口卸船的表现,他精炼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并没有照搬画出北宋都城清明时节嘈杂的装卸场面,而是只画了几个工人在工头的带领下不急不忙地干活,点到为止。如果此处的场面过于宏大,那势必会抢了虹桥的精彩,破坏整个画面的节奏性,画家这样处理可谓是充分体现出了一个优秀艺术家的艺术素养。

    汴河中画家画了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船二十多只,有的船有着敞开的花格窗,从中还可以窥见桌凳,这便是供人吃饭游河的游船;中部宽大,船头和船尾搭有凉棚的则是货船;而整体短而肥,船尾略高于船头的则是漕船。这些船只虽然形态不一,用途也不一,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被刻画地非常真实、精细。有过绘画经历的人都知道,要想把复杂的物体画得传神是不容易的事情。只有长时间观察,才能准确抓到事物的特征,才有可能将物体画得传神。因此张择端可以将这些船只画得如此传神,必不是简简单单地临摹照抄,一定是下了一番功夫去仔细研究船只形态和规律的。

    三、城区

    从虹桥密密麻麻的人群往下看会发现,在虹桥的右下角竖着两把遮阳伞,伞上挂着一个小木牌,上面写着“饮子”。有三个人在遮阳伞边,一个正在蹲下准备将担子挑起来,一个正伸着手往摊铺上放碎银子,一个正在喝着饮子。饮子可以说是类似于现代的凉茶,有添加一些药物在其中,但它并不是药,而是一种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功能性饮料。

    目光再往前,在城楼门的右侧往画面的最上方看,可以看到柳树后有一排寺庙。寺庙处有一个背对着热闹街市、双手合十的僧人,看上去冷冷清清并不显眼,给人一种大隐隐于市之感。据历史记载,当时的都城,这样的寺庙、道观等就有数千所之多,全国更是多达四万余所。这样一所寺庙的出现,体现了宋代三教并行的政策。在宋代,佛修心、儒治世、道养身的意识形态,不仅影响到了达官贵族,同样也影响到了百姓,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道路两旁的店铺多为酒家或是与酒相关。画面中最为精彩的酒家不外乎是“孙记正店”和“十千脚店”。“孙记正店”位于城楼门左边的十字路口处,“十千脚店 ”位于虹桥的左下角。正店和脚店都是酒家,只是等级上有所不同,所谓正店就是财力雄厚且自己有酿酒能力的酒家,而脚店则是在正店批发酒再零售卖出,二者的差别就是是否具有自己造酒的能力。这两家酒家,从外形上来看都是阁楼样式的,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家酒家楼前的“彩楼欢门”,“彩楼欢门”是北宋酒家特有的建筑装饰,将圆形的木头纵横交错地绑扎在一起,大量使用斜撑,X型支撑和三角结构,高低错落,造型各异,这种建筑装饰出现以后,迅速风靡各地。

    仔细看街边敞开式的店铺,不难看到里面摆满了桌椅板凳。对于现代人来说,桌椅板凳可以说是一点也不稀奇,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有,但在宋朝初期,桌椅板凳仍是一种奢侈品,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到了宋朝的中期,百姓才开始逐渐使用桌椅板凳,但仅限男人使用。《清明上河图》中这种店铺中遍是座椅的景象,也侧面佐证了当时北宋经济的繁荣。

    而在整幅画的最尾端可以看见“赵太丞家”的店铺。宋朝人喜欢用自己的名字来给自家的店铺命名,而“太丞”在北宋是对大夫的尊称,“赵太丞家”的意思应该就是我们今天的“赵大夫药房”。顺着“赵太丞家”这块牌匾顺着往下看只见一位妇人抱着一个几岁的小孩子,与面前一位老者正在对话。这样的情形应该是坐诊大夫正在询问病情,好对症下药。因此这家“赵大夫大药房”与我们现在单纯买药的药房还是不一样的。医学与帝王这两个词看来,大概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北宋,提及医学确实与帝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北宋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是北宋帝王全力推动的。据记载,在北宋时期,共发布了248次“医诏令”而“医诏令”主要内容则是有关医学救治、医学文献等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主宰,可以说帝王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受人追捧。因帝王的喜好北宋流传了一句话,“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可见大夫在北宋时期的地位之高,人们甚至以不知医为耻。

    欣赏完《清明上河图》就如同刚刚走出了虚幻的世界,又回到了现实中。创作这种长卷和创作单幅的画不同,局部和整体能否和谐统一、连贯流畅,很考验画家的统筹安排能力。《清明上河图》全图以虹桥为中心,而画面中所有的线条,不论是长是短,是曲是直全部都在从各个方向向虹桥集中,即使每个局部千变万化,也依旧有着联系性和秩序性。田园、汴河、城区三个部分比较而言,城区是黑的,汴河是白的,田园是灰的;城区和田园相对汴河而言更加实和密,汴河是虚而疏的,但是整体看上去也并没有失去平衡。《清明上河图》中各个局部的连接处的穿插也令人赞叹,S形的汴河巧妙地将城区和田园分割开来,但虹桥这一道弧线又将这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连成了整体。这样的技法在图中的房屋交叉处、路口处、行人车辆交汇处随处可见。《清明上河图》的透视也很是精巧,是以整體的“散点透视”包含着许多的“焦点透视”。“散点透视”通俗来说就是一个画面有多个视觉焦点,而“焦点透视”则只有一个。《清明上河图》表现的空间十分宏大,绝不是仅一个焦点就足够支撑整幅画的。有人曾这样说:“焦点透视是目之所见,而散点透视则是心之所见。”图中画家用的线条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描绘建筑、桥梁、车船的“铁线描”,这种线条挺直,光滑,粗细没有变化;第二种是描绘人物所用的“战笔描”,这种线条的不同体现在运笔的速度快慢和提按动作的明显程度上,使线条更富有变化;第三种则是“皴笔”,“皴笔”是线的一种衍生形态,丰富了线条的变化,又在变化中寻求了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博宇,张春平.解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山[J].国画家,2018(5).

    [2]董钰铭.《清明上河图》:观冗兵与解隐忧[J].美与时代(下),2020(1).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