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生成性问题 推动深度学习
丁文喆
摘 要:生成性问题是教师在一线课堂教学当中经常遇到的,生成性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的认知盲区、认知冲突和认知交流而产生的。合理转化生成性问题,比如转化认知方法、转化认知逻辑和转化认知时空,都可以帮助学生推动深度学习。
关键词:生成性问题; 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98-002
一、生成性问题反映深度学习
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来源于对现有知识经验的疑问和冲突,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种体现。把握好生成性问题与深度学习之间的关系,可以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一)生成性问题
笔者曾经看到过这么一个案例,数学老师在教学二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讲到当个位数不够减可以向十位借一。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万一十位不肯借怎么办呢?这是一个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生成性问题是“那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预料到,然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学生的认知冲突兴趣需要多元解读,教学情况的变化,相互讨论质疑等而生发出来的问题。”想必那位数学老师也没有想到学生会这么提问,这些生成性问题常常会出现在课堂教学的环境当中,让老师措手不及。
(二)深度学习
笔者对上述例子印象十分深刻。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当中,笔者也会碰到许多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如果在课堂当中能够利用和转化这些生成性的问题,就可以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浅层学习的发展结果,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它更加强调学生的应用、评价、反思、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它是“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整合学习内容,批判性地建构新知,且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模式”。从一线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现在大部分的课堂学生都处在“浅层学习”状态,对于学习到的知识是以记忆为主。然而学生的思维需要得到发展,就必须突破现有的“浅层学习”状态,运用高阶思维解决挑战性的问题。
(三)转化生成性问题的意义
学生在课堂当中的生成性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良好资源。有生成性问题的出现,说明了学生正在思考或反思,这是学生正在运用高阶思维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挑战与突破。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和转化学生课堂当中的生成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深度学习。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厘清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来源和原因。
二、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来源
学生在课堂上会生成许多临时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和分类,不难发现主要有学生认知盲区,学生认知冲突和学生认知交流三大来源。
(一)学生认知盲区
一些课堂生成问题是由于学生的认知存在盲区而产生的,特别是中低端的学生存在的认知盲区较多,所产生的生成性问题就比较多。在课堂当中,笔者所遇到的最常见的知识盲区是学生的写字问题,常常会有学生提问某一个字或者某一个词语怎么写。这些字往往是学生没有学到过,不会写的字。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时,笔者也遇到了一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蓑衣、橹”。
这些由于学生的认知盲区而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是课堂生成性问题中最常见的类型。
(二)学生认知冲突
另一些课堂生成性问题则是由于学生的已有认知与新知产生认知冲突而产生。这一类课堂生成性问题,是学生突破已有认知,获得新的知识体验的关键。
在笔者教学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诗中有一句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当中他们都认为这句话是在写春天的景色,因为诗中有“春风、梨花开”等字眼。然而这句话却不是在写春天的景色,整句话的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描写的是下了一夜的雪,这些雪堆积在树枝上,看上去的景色像是春天到了,树枝上开满了梨花。如果学生无法突破已有的认知,就不能理解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三)学生认知交流
还有一些课堂生成性问题是由学生认知的交流而产生的。在课堂上某些特定交流的时刻,一些学生受到了另一些学生的启发或者影响,也会产生一些生成性的问题。
在笔者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七《国宝大熊猫》时,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在這次习作的课堂当中,根据习作提示可以对大熊猫先进行提问,于是学生们就对大熊猫的方方面面进行提问,从大熊猫的来源演变到居住环境,再到大熊猫的饮食习惯和生育情况,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其中许多问题都是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的。有一个学生提问了大熊猫的宝宝是吃什么食物的,接下去就有许多学生围绕大熊猫的宝宝提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
类似的情况在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0课《肥皂泡》的课堂上有出现过,课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比如“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这句话,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领会轻清透明的含义,但是没有学生敢于提问。当老师引导时,才有学生问轻清透明是什么意思,等到学生相互交流结束之后,才有其他学生陆续提问,询问玲珑娇软和颤巍巍等词语的含义。
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之间认知的交流,产生了许多新的生成性问题。
在厘清这些生成性问题的来源之后,就需要针对不同的生成性问题进行转化,从而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转化生成性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但这些机会和资源又难以利用,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合理转化,帮助学生进行高阶思维的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以下提出三个策略方向可供参考。
(一)转化认知方法
面对学生因认知盲区而产生的生成性问题,老师可以有几种处理策略:一是直接告知其答案,二是告知其寻找答案的方法,三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答的方法。哪种处理策略更能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呢?无疑是第三种。
笔者曾经遇到过学生“翔”字不会写,第一次告知了其正确的写法。过了几天后当学生再次要写这个字时仍旧会来询问,笔者便告诉该学生当字不会写时可以查字典,但该生说没有带字典。笔者陷入思考,在学生的认知当中,没带字典便只能问老师,别无他法吗?学生难道不知道字写不出时可以查字典吗?其实这就是学生认知的惰性,应该转化学生这种认知的方法。于是笔者追问了该学生一句:“那么没有字典怎么办呢?”该生想了想便说:“可以找其他同学借。”
这就是认知方法的转化,只有不断地改变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因为知识盲区而产生的生成性问题,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二)转化认知逻辑
在面对学生因认知冲突而产生的生成性问题,就需要转化其认知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突破已有的认知。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不一定是对知识的记忆,如果能够帮助学生把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展现出来,能够引发学生更深一层次的思维活动。
承前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当学生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是描写春天的景色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并且帮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逻辑,因为看到“春风、梨花开”所以认为是春天的景色。此时出示此句的上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让学生说说这句话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色。看到“八月”有学生会说是夏天,看到“飞雪”有学生会说是冬天。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引入新知:诗中所写的八月是指农历的八月,在公历中相当于10月份,是秋季。塞北10月份就下起了大雪,更加可见塞北奇异的景色。下雪之后当然会出现雪压树枝的景象,就像春天时梨树上开满了梨花。
从逻辑上来说,学生的判断都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如果能够比较学生的思维逻辑,发现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就能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就能够进一步提升。
在笔者教学修改病句的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词句段运用的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展现了各自不同的结果。“超市里有很多饮料,有雪碧、可乐、冰红茶和西瓜。”这是一個病句,一些学生认为可以把“和西瓜”三个字去掉,另一些学生认为可以把“西瓜”换成其他饮料的名字。笔者尝试着比较这两种思维逻辑,询问学生哪种改法更加好,说说各自的理由。学生就自由评价这两种修改方法,认为第一种改法虽然比较方便,但是第二种改法没有改变原句的句式和结构,所以决定采用第二种改法。这两种改法都没有问题,但是进一步深入思考,学生能够在比较中做出判断,在评价中形成反思,推动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所以转化学生的认知逻辑和认知过程,将思维逻辑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三)转化认知时空
面对学生由于认知交流而产生生成性问题时,其实可以转化学生的认知时空来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由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因此学生认知的交流所产生的生成性问题并不能完全展现出来,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限制。转化学生课堂的认知时空,将学生的认知交流放到课前或者课后,将学生的认知交流场所搬到家中或者网上,就能够打破课堂时空对于认知交流的束缚。
由于时间的关系,笔者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七《国宝大熊猫》时没能够将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分类,因为这是写作的关键一步,将学生提的问题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作文主体的分段。于是笔者将这项作业放在了课后让学生自由交流讨论,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将同一类的问题进行分类从而选定某一段落的主旨。
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7课《漏》时,笔者也将学生认知的交流空间从课堂搬到了钉钉群当中。由于本篇课文需要进行复述表达,笔者在课堂当中让个别学生进行了复述,学生在课堂当中能够迅速提出相关的生成性问题,比如复述的同学声音不够响亮,复述同学有遗漏等。在钉钉群当中,学生们也同样可以对他人的复述视频和音频进行评价,产生许多生成性的问题和评价。有学生评价说某同学在复述课文时加上了老虎的动作,在自己的复述作品当中也可以增加老虎的动作,使得复述的视频看上去更加生动有趣。
由于转换了学生的认知时空,使得学生的认知交流更加充分,产生了更多、更有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和评价,避免了课堂当中个别学生的认知交流和师生之间单向的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评价和反思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
面对学生的课堂生成性问题,只有抓住这些机会,才有可能进行有效、合理的转化,从而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以上的策略作为一个参考,可以帮助教师抓住机会转化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莫国夫.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行动哲学和建设路径[J]教学月刊,2020,550:4-7
[2]任何.“深度学习”和语文教学的“文化逻辑”[J]教学月刊,2020,544:99-101
[3]任为新.“元芳你怎么看”和高阶思维[J]教学月刊,2020,556:64-65
[4]林志明.坚守学科本质 走向深度学习[J]教学月刊,2020,550:13-14
[5]倪文锦.焦点阅读是一种深度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2020,1097:79-81
[6]李勤.语文课堂:呼唤真实情境下的深度学习[J]语文教学通讯,2020,1081:19-21
[7]赵文超.对小学课堂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8]陈昕.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