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几点方法
高敏
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情况。如到了上学的年纪仍然不能独立地穿衣吃饭,要靠家长照顾日常的饮食起居。有些虽然能自理日常,但完成水平非常低,吃饭会弄得到处都是,衣服、头发总是乱七八糟,如厕时经常弄污衣裤等等。这种现状为智障儿童带来了许多困扰,也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作为特教老师,有必要全力以赴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育方法
为了让智力障碍儿童掌握基本的生活处理能力,特教老师通常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教育+康复、适应+发展、特殊+一般、规定+选择以及其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智障儿童充分开发内在潜能。
如在学习《叠衣服》的课程时,特教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生活化的情景,在课堂的不同位置将衣服分散随意摆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衣服叠放整齐。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其他小朋友叠衣服的场景,然后再将衣服分发给学生,跟着特教老师的步骤一点点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兴趣,乐在其中,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特教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闯关的竞赛,分段练习叠衣服的步骤,这样可以巩固课堂关于生活化学习的相关内容。
再如,学习《上厕所》的课程时,首先带学生认识男厕女厕的標识;第二步,将男生和女生的如厕过程按照步骤制成图片,带着学生观察图片,带领学生按步骤进行模仿训练;第三步,在学生掌握如厕的基本过程后,将其带到卫生间进行实践。反复练习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如厕的要领,学会独立上厕所。
二、进行社会实践
为了进一步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特教老师可以把课堂从传统的教室扩展到社会公共场所,通过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掌握、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生活技能。
如在学习《早餐》的课程中,特教老师可以安排一堂社会实践课,带着学生去学校附近的早餐店用餐。先让学生观察路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购买早餐的,包括与店家的对话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拿着零花钱亲自购买早餐,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再如,在举办关于“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主题班会时,特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入社区,进行捡垃圾的实践活动。通过捡拾一个个废弃的水瓶、纸片、垃圾袋,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在教师及社区其他工作人员的鼓励中,获得保护环境、热爱生活的积极体验,增强参与社会事务的信心和能力,变得更加自立自强。
三、采取“值日班长”轮岗制度
为了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耐心和恒心,我采取了“值日班长”轮岗制度。特教老师事先准备一块“值日班长”袖标,选择班级中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做“值日班长”,在任职当天进行“聘任”仪式,同时将其照片张贴到光荣榜中。这个“值日班长”会像一个小大人一样,负责提醒其他同学好好吃饭,按标准去卫生间等等。如果其他学生也想做“值日班长”,就可以告诉他如果某方面的自理能力加强了,就可以做“值日班长”。这样一来,学生自我训练的积极性会更强,自理能力提升也会更加迅速。
四、安排丰富多彩的家庭作业
对智力障碍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单靠学校教育是完全不够的,一定要将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特教老师布置一些丰富多彩的家庭作业就显得很有必要。
如,请家长按照学校的要求对学生自我服务的情况进行记录,每日做好整理,一周向学校反馈一次。学生在家长记录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督促和鼓励。教师通过每周的反馈,及时对学生进行各种激励或适当的批评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孩子会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完成相关任务。家长也可以更细致地了解到孩子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与学校教师相配合,形成家校互助的良好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