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效果视阈下绘画艺术中的图像意识分析

    李胤

    图像意识是指由视觉体验及观看所带来的思考方法,以视觉体验触动视觉语言的构建,并在此过程中融入艺术家的情感。也可以说,视觉艺术的整体特征是通过图像来展现的,其传播效果也是以此图像来实现的。这种视觉特征不但是一种语言符号,也蕴含着感知行为,而此感知行为则以摄影、图画和照片等方式来呈现,这种语言符号和感知行为直接影响着艺术的传播效果。然而,图像意识不同,其表达方式也不同,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及作品是艺术家自身情感及艺术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正是各种图像意识的表现及传播方式,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中,绘画意识的图像意识表达及传播方式更加丰富,这种丰富的传播及表达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创新,能够通过此图像意识进一步了解绘画艺术家的精神层面,并能透过绘画主题了解艺术家的精神生活、现实生活,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2007〈艺术当代〉架上艺术学术提名展》(徐可,漆澜.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阐述了绘画艺术的图像意识问题,认为绘画的语言应动态化,形象与语言并重,从视觉上、个性意识上及语言图像形态上去重现认识绘画艺术的图像意识,认识其在新媒体时代中传播的敏感性和表现的动态性。

    一、图像意识和艺术话语实践深化了传播效果

    正如《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2007〈艺术当代〉架上艺术学术提名展》所言,在理解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图像极为关键,人们能够利用图像去感知绘画作品新的意识体验,但在新媒体语境下,不管是在创作思想上还是方法上,绘画艺术的话语实践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图像表达的内涵已经无需基于语言媒介,图像内容能够脱离语言而从视觉体验上给人们带来新的感知体验。这是艺术家把客观事物融入内心后以艺术加工的方式来重现的艺术作品。绘画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达自身的情感,观察社会及生活现实并将其同自身感受相结合,以此来创作作品,这种将社会现实、自身情感融入作品的艺术性,正是其作品的语言方式,也是其传播的价值所在,更是增强其传播效果的关键点。

    绘画语言的节奏感较强,且更能打动人心,绘画成为艺术家情感传播的载体。许多绘画艺术家通過绘画语言来诠释自己独特的思想及话语实践,将其同理性写实手法和细腻的情感相结合,为观众创作并传达出丰富而精彩的画面感。这不但能够凸显出画面感,也能够找寻到理想的绘画方法。如《女孩和百合花》(闫平)、《杂技班子》(闫平)等油画作品中,每幅作品中的人物都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出了创作者仔细观察的创作方法,并通过豪放不拘的绘画笔法对人物进行细微刻画,这种创作方法是艺术家的内在性格所决定的,并在深层次上表现出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新生命的喜爱,传播出其兴奋和喜悦之情。在这两幅作品中,绘画艺术家的笔触极富动态感,色彩鲜艳并多为纯色,利用绘画艺术自身的肌理层次展现其内心的精神世界。绘画艺术家以此感性表达烘托出绘画的艺术性,以细致而潇洒的笔法刻画人物的情感,极大地增强了绘画作品的传播效果,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视觉体验。

    当然,绘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生活态度和生命价值融入其中,在其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创作者生活及情感追寻的自我呈现。《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2007〈艺术当代〉架上艺术学术提名展》指出,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绘画艺术家常会借助个性语言展开自我审视,因艺术家审美的个性特征不同,使其创作模式所体现的艺术追求及艺术理念也截然不同,且别具一格。这种创作理念及手法的应用也传递出其对情感及精神的重视,体现出其个性的意象性思维,进而强化了作品维度,构建出全新的艺术话语实践和绘画结构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会丰富其绘画作品传播的深度及广度。

    二、图像意识:符号化与隐喻性的传播模式

    (一)符号化的语言传播

    新媒体时代,图像传播渠道更加快捷而丰富,可以说,当前已经进入了图像膨胀的时代。在此时代中,绘画艺术家以其长期的经验积累,由简单记录自然图景至记录生活场景,以及记录情感观念,各种生活符号直接影响其生活的思维主体,许多想到的含义、事物和观念性的东西都可通过符号来表现,图像的符号性特征更加凸显,其不是重现和模仿,而是使所代表的事物更加生动和更具有意义。如同《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2007〈艺术当代〉架上艺术学术提名展》所言,在绘画艺术作品中,符号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抽象性,激发和承载了人们的审美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一种创作,绘画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隐藏自己的情感,使其内化于作品主题中,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比如《唇语》(刘虹)中,艺术家利用视觉符号将焦点置于女性身体的敏感区,通过抽象线条隐喻其理性意识,这种手法强调了自身的魅力,也蕴藏着艺术家对时代的困惑及思考。在《火》(刘虹)中,图像显示的是一女子在熊熊燃烧的大火场景中换衣服,但其背后一排摄像头显得极为刺眼和特别。本应属于私密的空间却被暴露于公众视野中。此画面表面上看非常矛盾,却使作品图像的表达更具张力。这种体现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体现出了超强的生命价值,这也正是其艺术魅力和传播价值所在。

    三、隐喻:传播话语的另一种表达

    隐喻是作家、艺术家最喜欢用的一种创作方式和语言表达模式。在绘画艺术创作中,或许受社会环境和自身性格的影响,绘画艺术家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内涵都较为隐晦,但此隐喻性的表达方式也增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内涵,使艺术画面和艺术家的本意在观众心理层面得到重构,观众能够从自身角度去感悟和欣赏此作品,进而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作品感悟和体验。隐喻是构建画面与现实生活间的桥梁,绘画艺术家利用隐喻手法去阐述其内心情感和创作意图,使绘画作品的主题内涵更加深邃,意境更加深远。

    在《美人蕉》(蔡锦)作品中,整个图像色彩均为深红色,这种颜色是女性的一种隐喻,也是生命的色彩,作品似乎在强调生命的元素。在《美人蕉》图像中,创作者将美人蕉的色彩和形状进行了主观改变,底色为玫瑰色,形状则是红色,像是有血液在流淌般,给人热血奔腾而又神秘的感觉。这些美人蕉复杂交错,像是女性生存的状态。这是艺术家以女性为视角去感悟生命和思考生命,是对“花”灿烂美好的传统形象的一种颠覆,也是女性思想认知被压抑的一种隐喻,更似在寻找“自我”。当然,隐喻通常不是直白的,是含糊的,其所传达的隐喻内涵能够被理解成多种含义,这利于观众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理解作品,以隐喻方式寄托自己的情怀和创作意图,不但能够拓展绘画作品的深度,也能拓宽创作者的作品维度,以某种隐喻将自己内心情绪和情况进行表达,正是绘画艺术家创作的主题及目的所在。也正是这种隐喻的存在及表达,才使其作品内容更加丰富,使其蕴含的意义更加“丰满”,更能表情达意,在传播过程中也更能激发观众的理解及阐释,拓宽作品传播的效果及传播的深度。

    四、色彩:视觉传播的灵魂

    《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2007〈艺术当代〉架上艺术学术提名展》指出,在绘画艺术中,色彩是绘画表现的重要因素,是图像的灵魂。绘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通过色彩的各种变化、搭配等充分地表达其内心体验和内在情感,以色彩节奏去丰富作品,以色彩冷暖的变化、环境变化等去展现不同人物的情感。观众也会利用视觉去观察色彩,并被此色彩所感染。色彩的表现效果同情感紧密相连,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色彩的形式语言极为丰富。在《木兰辞》(闫平)作品中,大量应用了饱和色,色彩基调为亮黄色,以色彩的互补来提高作品张力,图像中以紫色、蓝色和绿色为互补色,以灰紫色(小孩色彩)为中心点,母亲的色调(右下角)仍以黄色为主,整个图像色调较为温暖,而明亮的黄色象征着生活和热情。当然,从此图像中,能够发现艺术家试图利用主观色彩来凸显木兰的温柔,主观特征较为明显,利用色彩关系来凸显独特的女性魅力,每个细节的色彩搭配都较为细腻,充分传递出女性的优雅和温柔。

    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通常具有强烈的色彩意识,不同色彩的应用、色彩的饱和度等会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图像传播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在《红花与少年》(闫平)中,图像空间五颜六色,画面的跳跃性非常强,笔触和线条都具有跃动感,画面颜色的饱和度非常纯,除大面积色块外,每笔都可看到笔触拉线、扭动的张力。在蓝色及绿色的背景上,艺术家以鲜艳的玫红色来装点,极大地带动了观众的情绪,使其跟着线条的舞动而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但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表现力,也为其情感的抒发创造了独特的空间。

    总之,《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2007〈艺术当代〉架上艺术学术提名展》一书为绘画艺术创新及图像意识的超越进行了有益探索,该书认为,在绘画艺术中,艺术家的图像意识是其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艺术家将其思想内涵、情感、创作主题等完全隐藏于作品中,这不但丰富了作品的内蕴,也提高了其价值,并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当然,绘画艺术中的图像意识也是绘画艺术的语言符号,是绘画艺术作品传播的符号化语言,其作品中的隐喻和色彩是其传播的话语表达及视觉灵魂,极大地深化了绘画艺术作品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其传播效果。

    (学士,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