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就是步行
写作,就是步行。当我们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总是跌跌撞撞,有人扶着,自己也在不断地琢磨如何保持平衡,且有着满腔的好奇。总是在好奇中有不断的发现,在不断的发现中不断地融入自己的思考。而思考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哲理的思辨。当思辨成为一种体验时,总是寻求恰当的表达。写作,就是将步行时的所见、所想、所感,再现于自己的笔端,变成自己的文字的过程。过去,人们总是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其实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成为笔下竹。
写作,就是一种不断走向远方的步行。人们对待写作,总是从好奇开始,从阅读中取得间接的写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因为好奇,开始阅读之后,在生活中不断发现。其实,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往往高于生活。有了生活经历,我们就开始不断地审视生活,思考人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不断过滤,融入辩证的哲学思考。当发现人生如此精彩,当生活体验如此丰富,当生活成为人生重要的财富,我们开始寻求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尤其注重修辞表达时,文章就会不断出现,文学作品就会不断形成。写作就变得如同步行一样简单,一样充满乐趣。
一、“吾老著读书,叙事不挂眼”——始于阅读学步
这是韩愈《赠张籍》中的诗句,却没有必要很认真地将“老”字解释为年纪大了,而应理解为随着自己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喜欢读书,心中唯嗜读书。当读书成为一种乐趣,自己就会从中不断受益,不断积累间接的写作经验,萌发模仿创作的冲动。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说:“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书,在哪里读书,完全因人而异。
我特别喜欢读名人传记。与名人在精神上相遇,总是催人上进,驱动着自己不断前行。我特别喜欢读名作。穿越时空的隧道,在名作中旅行,总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其独到的表现手法以及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喜欢川端康成、伍尔夫、马尔克斯……喜欢《诗经》《史记》《红楼梦》……喜欢陶渊明、韩愈、李白、杜甫、苏轼、司马光……喜欢李国文、贾平凹、毕淑敏、史铁生……曾经因为酷爱史铁生,夜不能寐,撰写出专著《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喜欢《读者》,除坚持订阅外,一口气购买了十年合订本。这里的标题,这里的故事,这里的哲理,这里的语言,这里的表现手法……常常让我爱不释手。喜欢全集,常常有系日之感。周国平说过:“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成长。”
我想,我是深有体会,也深得其益。
2019年,除夕的前一天,我收到网上预订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箱,那飘满书香的精致的题名为“一年容易又秋风”的赠画映入眼帘,兴奋的心情已经无法遏制……因为时间给我的只有碎片,我只能选择从第四卷散文开始,一边读一边写出了散文《溪声入梦》。情人节的晚上,泡上一壶杭州龙井,我又情不自禁地泡在了“汪曾棋”里,泡在了汪曾祺的《猫》里,泡在汪曾祺《猫》的记忆里,又写出了《猫未眠》。我恨汪曾祺,恨他把这样一种美妙不经我的同意,就直接植入了我的梦乡,我的记忆,让我欲罢不能,让我发出这样深深的感慨:
生活,就是一间房,两个人,三餐,四季。
因为阅读《读者》中有关梵高与高更的文章,我又以之为素材,写出了微型小说《两个男人同居》。阅读到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所说的一段经典比喻:
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就是大而酸的,一种就是小而甜的。
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就会抱怨小;而有些人拿到小的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就会感激它是大的。
之后,我又写出了散文《如果》。
二、“浅深随所得,谁能识其金”——深入发现生活
苏轼在《怀西湖寄晁美叔》中说:“西湖天下景,遊者无贤愚。浅深随所得,谁能识其金。”对待生活,其实人们就是缺少发现。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事实上,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所言:“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康德说得更妙:“自然是为人而美,美只适用于人类。”作为一个写作者,真的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最为重要。叶圣陶在《文话七十二讲》中说:“引起小说家的写作欲望的并不是早已存在、已久发生的某事物,而是他从许多事物中看出来的、和一般人有重大关系的一点意义。”我在写《溪声入梦》时,用的一个形散神聚的比喻,就来自自己的真实生活:
那是小时候路过树下,见到的一种奇迹:
一段蛇,从树上掉下,吓得一边哆嗦,一边逃往远处,一边好奇地偷看……“扑”的一声,又掉下一段,奇迹发生了,两段粘在了一块。好奇的我,一直等待着下一个奇迹的发生,第三次,第四次…一說时迟那时快,那几段突然变成了一只完整的蛇,灵动而神速地爬向了草丛。
这就是形散神聚,这就是汪曾祺的散文,这就是汪曾棋。
三、“心中之澜,味外之旨”——融入哲学思考
其实,文学源于生活,但又必须高于生活。进入自己视野的题材,往往需要融入自己的哲学思考。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说道:“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在《黄鹤楼》一文中,我思考着,最后写子一段这样的话:
在武汉,与其说我也一圈一圈地吐着黄鹤楼烟圈,思考着人生;不如说我一杯一杯地品着黄鹤楼酒,享受着人生;更不如说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味着人生。
接着,我在思考的同时,引用美国狄金森的一句名言,做了进一步的哲理提升: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最后,引用来自生活所得的浅显却有着深意的或画龙点睛:
有时,当我们偶尔遇到困境时,真应像我学生的闺女静逸姑娘那样:
“存够了勇气就一个人看世界。”
正如她在《静逸说》中所喜欢的《喜剧之王》中的对白:
“看,前面一片漆黑,什么看不到。”
个人小传
鄢文龙,现任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教授。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音韵学专家刘晓南先生,著名修辞学家昊礼权先生,江西省高考语文争题人,中国思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中国模糊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常务理事。
写作隽语
始于阅读学久终于写作创新。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学会写作。阅读的目的就是积累,即便是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灵活地运用于写作。
写作,就是步行。如果我们因为好奇而进入阅读,你会感觉到阅读的风光无限。你会因为无限风光,而情不自禁地陶醉,进而有不断的发现。
写作,不仅仅是胸有成竹。写作应是发现一丛茂密的竹林,发现东坡卧石之后的兴奋。只有不断从眼中竹,成为胸中竹,最后成为笔下竹,才算完成了写作,达到了升华。
写作,应蕴含人生的哲学思考。任何生活,一旦进入写作的视野,都包含一个思想过滤的过程。应体现思辨性,凸显辩证思维。
写作,应重视语言表达。“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优美的语言,往往是吸引读者嗜读的开始。恰到好处地运用修辞,是提升语言品味的关键。
写作,教师应具备写下水作文的能力。一个能随时带头进入写作状态的老师,能引领学生素养,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老师的熏陶下潜穆默化。
“也不是,天亮后,会很美的。”
四、“但将著述留天地。百世仍笼绛帐中”——寻求个性表达
当我们因为好奇而不断去发现的时候,我们必须融入自己的思考,一旦有所悟,就要寻求自己个性化的表达,以使自己的思想得以传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语言表达技巧之重要。语言的表达关乎修辞。这里,仅以我最近写的一篇散文为例,说说自己的体会。
窗外有棵白玉兰
漫步在林荫大道,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茶花扑入我的眼帘;踱步在碧波荡漾的沁湖边,一片片桃花兴高采烈地跳入我的眼迹;留步在行色匆匆的图书馆前,一丛丛生机勃勃的石楠引起我无限的深思:
什么是蓬勃?瞧这一蓬,没经我的同意,她就蓬勃向上了,她就绽放了,她就张开翅膀了,她就与你相拥了,她就孤芳自赏了,她就酩酊大醉了,她就娇羞难耐了。
这蓬勃的石楠,让我想起了一席文学盛宴:
那是一棵蓬勃的石楠;那更是一朵永远盛开的文学奇葩——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永远的文学》报告,在这里开席,飘香,蓬勃,绽放。那幽默,令人捧腹;那睿智,令人敬仰;那阅历,令人叹为观止;那语言,令人拍案叫绝。
非常普通的“狡黠”一词,却是燃起先生文学之梦的开端,这表达真是别出机杼,原来一个人的梦想,如此关键。特别是平常的“别来无恙”一语,那剖析融入了先生一辈子的人生体验,有对时间的过滤,有对空间的思考。原来,文学就是人生;文学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只要找到恰当的命名,找到恰当的语言,找到恰当的修辞,文学就能体现出个性。王蒙就是王蒙,文学就是文学,文学就是永远的文学。
直到移步碧桂国内,窗前,一棵貌似枯萎的光秃秃的树败了我的雅兴。每每推窗而望时,这棵枯树就让我陷入低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终于有了意外的发现:
窗前的枯树,慢慢地发出了新芽,含苞了,只等着开放。
慢慢地……开了,绽放了。那迎风的摇曳,清新可人;那飘来的阵阵清香,沁人心脾;那朵朵向上的花儿,洁白如玉。我想,如果是生长在野外,一定是雪涛云海,晶莹皎洁,绰约撩人。
我并不认识这是什么花,兴奋地拍了一张,上网一查,原来就是猜测与想象中的白玉兰。看着她努力奋发向上的长势,我想起了清代朱廷钟的《满庭芳·玉兰》:
刻玉玲珑,吹兰芬馥,搓酥滴份丰姿。縞衣霜袂,赛过紫辛夷。
自爱临风皎皎,笑溱洧、芍药纷遗。藐姑射,肌肤凝雪,烟雨画楼西。
开齐,还也未,绵苞乍褪,鹤翅初披。称水晶帘映,云母屏依。
绰约露含日,冰轮转、环参差。问琼英。返魂何处?清梦绕瑶池。
站在白玉兰下我陶醉地享受着,那玲珑,简直就是白玉雕就;那芬芳,浑如芝兰浮香;那淡抹浓妆,应是玉环邀月。远看白玉兰绰约的身姿,恰似露映阳光,月过中天,玉佩摇曳。我惭愧:为什么这么兴奋与激动?为什么不像白玉兰这般淡定?更何况明代朱日藩《感辛夷花曲》有云:
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赠君。
一次次地临窗观看,一次次地临窗欣赏,一次次地临窗发现……原来,你是那样的淡定、低调、执着、向上;你是报春的使者,你是开路先锋;你敢为人先,你奋发蓬勃。你秀色可餐,却总是明睦石笔下的《玉兰》:
霓裳片片晚妆新,束素亭亭玉殿春。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
你曾孤独,但你说这正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你用你的行动在诠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正午,注目着窗前绰约可人的白玉兰,一个作家笔下的故事,无数次地在我脑际浮现:那是一个踏春的季节,母亲陪女儿上山采摘鲜花。母亲见了含苞待放的鲜花总是小心翼翼地摘下送给女儿,女儿却总是不乐意;女儿总是抱怨一直没有摘到心仪的盛开的鲜花。
現在终于明白:盛开与含苞,其实是各自的心态。母亲,看着盛开的鲜花,高兴的刹那,顿时感叹时先不再,青春易逝;女儿正处在含苞待放的芳龄,却渴望成熟,渴望茁壮成长。
记得茅盾在《风景谈》中说过:“自然是伟大的,然而有了人类的自然更加伟大。”
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天,我的体验是:人类是伟大的,然而有着美丽自然的人类,更加伟大,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文章开头连用三个排比,三个叠词,在排比中递进,在重叠中拓展,把春天的美丽渐次推出。接着用设问、拟人,一连七次以双齐格铺展出蓬勃之美。之后又由具象的蓬勃引出抽象的蓬勃含义,写出王蒙报告《永远的文学》之美,宏大而深刻。在写到碧桂园内的白玉兰时,首先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接着先抑后扬,用慢镜头的手法和盘托出白玉兰之美。在一次次的诗词引用中,恰到好处地呈现白玉兰的蓬勃向上,哲理不断延伸,主题不断得到提升。
其实,语言表达上使用修辞,往往能锦上添花。有人说,如果你能运用好比喻,你就是一个作家;如果你能综合运用多种修辞,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如果你能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增删改化,灵活地运用语言,你就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不过,一旦尝到了甜头,就知道什么叫欲罢不能了。让我们一起步行吧!路上,一路的风景在等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