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罗新华

    摘要: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在收获丰富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課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语文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文化的传承载体。在语文教材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等都是传统文化的体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教材渗透,循序渐进

    初中生普遍都有较强的追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于潮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等新事物接受度相比优秀传统文化要高。且部分学生认识存在片面性,也容易由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糟粕而以偏概全完全厌弃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就需要教师结合初中生的特殊心理与学习发展特点,先借其最熟悉的教材作为突破口,循序渐进改变学生的观感,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逐渐喜爱与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三峡》,在教学前,教师可引入几首耳熟能详的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请学生简要品读诗句中的三峡之美,同时在古诗的优美韵律中对课程的后续教学产生一定的审美期待。而在学习正文时,引领学生品读《三峡》凝练隽永的语言特色,并鼓励学生借助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自由想象与联想,学习郦道元用寥寥数语便写尽三峡四季之景的技巧,进行仿写创作。最后再进行小组评比,并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教学没有游戏却通过满足初中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好胜心等心理,并在赏析古文的独特语言、内容、形式的审美中进行。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美好特点,自然也将对学习古诗词、学习优美的长篇古文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关注整体,全面渗透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还要重视发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审美培养、德育发展等各个方面的育人价值,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应根据学生需要从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实现有效的全面渗透。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便涉及中国志怪古籍《山海经》的内容。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提及的《山海经》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的引申,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如“刑天”,则是在没有头颅之后仍旧“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执干戚而舞”,这表现出来“刑天”不服输,敢与命运抗争,坚毅,勇猛的品格。

    还可引入部分《山海经》中的其他传说故事或语言描写,请学生学习古人在写作《山海经》时融入文字中的奇思妙想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艺术审美。抑或以《山海经》为引,开展开放性的自由辩论或交流活动,引入其他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请学生通过群文阅读、合作讨论以便深入学习故事中人物身上的智慧与优良品质。最后,再将教学落于实践,一方面请学生从本篇课文与《山海经》故事中学到的文学技巧,运用到阅读、写作中,实现学习的顺应与同化,不断巩固和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另一方面,还可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山海经》故事或其他传说故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调查对象,从故事主人公形象与现实世界中相似对象的关联性、故事本身的文学艺术表达特色以及故事中所蕴含的当时当地的独特人文风物、自然景观等都可作为研究主题。学生在搜集与考察文献与当地资料的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团队合作与分工意识、人际交往技能等,都将由此得到培养与发展。如此不仅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德育、修养、审美等的培养,还发挥其全面渗透过程中的充分育人价值,促进了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发展。

    3关注节日,实现渗透

    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结论: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并且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将其真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具体来说,可以从立足教材内容,挖掘人物品质;把握文本意境,接受文化熏陶;精读传统诗词,品鉴文化魅力;组织实践活动,自觉践行美德四个方面出发,构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进一步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让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王鑫.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初中名著导读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21(06):206-208.

    [2]巩袁.提升初中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能力与素养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2):11-14.

    [3]王静,屈玉丽.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融合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01):219-222.

    [4]张会.传统文化 民族精华——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新智慧,2021(04):1-2.

    [5]周颖.迎时代鼓点 谋课改新篇——抚州市初中语文现代文自主命题实践与探索[J].江西教育,2021(0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