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性别文化思考
内容摘要:教科书是对某学科现有知识和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和系统阐述。它是知识传播的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语文教科书,理应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意识。以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项链》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醒教材制订者,理应树立正确的女性形象,尽量消解性别歧视,并思考相关解决方案。
关键词:教科书 项链 女性形象 性别歧视
《项链》取材自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篇来自于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本文以项链本身为线索,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的情节自然地带领读者走进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生活及其内心世界,对贵族阶级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揭露。国务院在2001年5月22日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到2010年)》中重申:“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这些政策的颁布表明国家对于学生性别意识的重视,明确教育手段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两性观念的重要性。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形象分析
笔者对当下使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男女比例以及男女性格进行了统计,从女性主义视角入手,揭示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性别文化理念。
(一)人教版高中教材中男性、女性形象文章数量的比较
经统计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有课文96篇,出现人物154位,其中男性人物108位,约占总数的65%,女性人物46位,约占总人数的35%,其中女性主角18位,占总数约29%。由此,我们明显发现涉及男性的篇目远超于女性,女性处于边缘地位。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女性形象及性格特征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对于女性形象的课文不仅是数量上的弱势。同时,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上,女性多以家庭主妇、工人、婢女等底层形象示人,这是教材对女性形象的刻版化描述,也称“性别刻板映像”。
(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主要男性形象及性格特征
从上述表格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男性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并且男性大多以教师、武士、律师等正面形象出现。虽然也有个别是以负面形象示人,比如《守财奴》当中一毛不拔的葛朗台的形象。但是绝大多数男性都是以勤劳勇敢、正直善良的形象吸引人。
二.《项链》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分析
“性别意识”即性别平等意识,是指从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并对它们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实现社会性别公平的观念和方法。通常是指指男女潜意识中对自身性别的一种自我认识,会影响人对于自身性别角色行为的认知。作为教材中的代表性课文之一《项链》,其中女主角爱慕虚荣的性格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向读者传达出一个被扭曲的女性形象,这种明显的女性形象的坍塌在语文课本中也是常见的现象。
(一)《项链》中的人物形象
1.第一角色玛蒂尔德女士
开篇“七个梦想”就生动的描绘出了玛蒂尔德的现实与梦想及它们之间的反差,以她的痛苦来表现其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正因为她那狂热的梦想跟冰冷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才酿成了她的悲剧。玛蒂尔德的丈夫得到一张上流社会的舞会请柬,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问朋友伏来士洁太太借了一串项链,结果在舞会上大出风头,却乐极生悲弄丢了项链。为了賠偿朋友的项链,欠下了一笔需整整十年拼命劳作、省吃俭用才能偿还的债务。最后,当她松了一口气,却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她借的项链原来是假的。
2.第二角色伏来士洁太太
伏来士洁太太是玛蒂尔德的朋友,是个有着自己服装间和首饰间的上流人物,这样的人物所拥有的首饰不应该是假的。但是,借给玛蒂尔德的首饰却是假的。间接的说明了伏来士洁太太也是一个有着虚荣心的资产阶级。故事最后伏来士洁太太在得知玛蒂尔德用十年赔了他一串真的项链的时候,虽然是个开放的结局,但她肯定是开心的,这就是人的本质。
3.第三角色骆塞尔先生
骆塞尔先生是一个教育部的小科员,虽然工资较少,但是对妻子玛蒂尔德的爱却是情真意切。他为妻子争取了教育部职员很难拿到的邀请函;他把自己预备买猎枪的钱拿出来,给妻子做舞会穿的衣服;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很快活的时候,他在小客室里睡着了;他记着给妻子带了件厚点儿的衣服,防着舞会后会很冷;在得知玛蒂尔德丢失了项链的时候,他只是惊慌。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一直都在支撑着这个家。还债务的那十年,工作结束以后还要替商人誊清账目,他还得抄录那种五个铜元一面的书。与他妻子相比,他是一个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妻子可以付出一切的男性形象的存在。
(二)《项链》的课文分析
从多年来相关文章发现,语文工作者对《项链》的内涵解读大多一致。绝大部分的关注点都是落在对于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批判,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可悲形象,有个别语文工作者还提及到了还清债务时玛蒂尔德坚韧、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但是这个微弱的、美好的闪光点却往往被她最显著的性格特征所湮没。
三.对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反思
“性别文化”是指社会对男性、女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和看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性别规范和组织结构。依据人类性别关系的性质,可以将人类性别文化分为平等型和不平等型,平等型性别文化是先进的性别文化,不平等型性别文化是落后的性别文化。
(一)教材编写过程中性别不平等意识
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大都侧重于以男性视角描写女性,忽视女性自己的声音和体会。而且在文章中,女性多是男性的依赖者、盲从者,男性多位于主宰者、决策者,女性软弱、胆小是天性。高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学生性别意识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就需要老师、家长的正确引导,所以教材就应该发挥辅助作用,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成熟的两性观念。
(二)缺少女性作家聆听女性声音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在五册文章中,女性作者只有3人、男性作者有62人,占整个选编作家数量的95%。我们会发现男性作者比例远远高于女性作者,整套高中语文课本都充斥着男性的声音,而表达女性声音的很少。仅仅出现的三位女性作家,分别是周婷、白瑞雪和李清照。而且周婷、白瑞雪还是和他人共同合作,所以女性声音几乎被湮没。
(三)缺少具有标榜意义的女性形象。
在现有的高中教材中,女性形象本来就少,而且正面、积极的就更稀缺了,更别提可以给高中生树立榜样的女性形象了。虽然《纪念刘和珍君》的刘和珍坚贞不屈、《雷雨》中的鲁侍萍善良坚毅的正面形象也存在,但是這些人物离我们过于遥远。对于高中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正面引导的榜样,要贴近于现实生活中。从高中生的阅读心理来看,他们更偏向于阅读幽默、生动的文章,希望自己的生活、学习能够与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
(四)强化女性的传统特质,限制学生的自我认知
在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来看,人教版教材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分为四类:一是悲惨的女性形象,这类主要是指身世悲惨或者经历悲惨、受到封建传统压迫的女性形象。二是母亲或者妻子的形象。三是缺少话语权的女性形象,即课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完全是男性的附庸。四是正面的女性形象,即教材中塑造的成功的女性形象。
四.应对的一点思考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性别文化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作为一名教育硕士的研究生,关于这个问题提出应对的一些思考。
个人认为人教版语文教材应该多收录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可以对女性遭遇感同身受,更容易和女性角色产生情感共鸣。相较于男性笔下的女性,女性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会被塑造的更加丰富立体,也更容易让读者聆听到属于女性内心真实的声音。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优秀的女性作家,譬如毕淑敏、萧红、冰心等,这些女性作家或是有着渊博的心理学知识,或是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爱过情怀,或是有着一颗慈爱的童心……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物在他们笔触下的塑造会具有更加积极且正面的形象,会让学生重新领略女性风采。
参考文献
[1]史静寰.走进教材与教学的性别年代[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李强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3(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4(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顾黄初,顾正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介绍:张敏,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影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