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组关键词探析《背影》的美学意蕴

    戎丽霞

    《背影》作为中学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典范,一直以来,为很多名家神迷,堪称经典的论述也有不少。面对00后学生,我们再也无法满足于用“写了几次背影、流了几次眼泪”来串联起教学。备课时我试着从整篇文章的美学意蕴角度,用两组关键词设计几个方面主问题,使课堂焕然一新。

    一、“显与隐”——爱的隔膜

    1.那封信

    诗人马提亚尔曾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当朱自清提笔回忆八年前在南京浦口与父一别时的情景,泪眼蒙眬。再次审视父亲当年的境况,此时的他,已不是当年二十岁叛逆十足的青年,成家立业后的世事艰辛,为人父的责任,使得他终于摒弃前嫌,当然更重要的契机,是父亲的这一封来信。

    “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字面上看,似乎与一般家书无异,然而,仔细一琢磨,其实矛盾就在其中。既然“身体平安”,又何来“大去之期不远矣”?

    生答:“身体平安乃是报平安,不让儿子担心”。

    另一生答:“说‘大去之期不远矣是想让儿子回家看看他。”

    的确,单句话拎出来意思都理解,然而,“大去之期不远矣”是不是颓唐之人突发感慨的内心写照呢?不是更让儿子为其担忧吗?事实上,朱自清父亲在写这封信20年后才离世,并不是他所谓的“大去”,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多年冷战,从1915年起就已产生,这样看来,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这封信“显露”出来的意思即学生能理解到的层面是“希望儿子回家”,与实则“隐含”的情感“儿子,你回来吧,我原谅你了”,学生怎会知道?

    朱自清的泪只是思念之泪吗?恐怕还有自责,末句“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恐怕隐含着不敢见的成分吧!年少气盛自作主张易名娶妻生子,不顾父亲责难,将父亲拒之门外,而今想来,又何尝不为过?况且父亲这句“大去之期不远矣”,道尽多少世事沧桑和隐忍着的痛楚?朱自清的泪,也是理解之泪,“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2.抱橘回来的场景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显然,前半部分寥寥几笔呼应了前面父亲买橘之艰难、笨拙、小心翼翼,可从“散放”“慢慢”“再”等词看出。“赶紧搀他”呼应前面我被感动的流泪。“一股脑儿”写出父亲把所有好的都想给我。

    然而,就在父亲“很轻松似的”后面,为什么是“过一会说”,假如是一个慢镜头推移过来,设计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揣摩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或者神情,请在‘过一会说前加上一段话,你会加什么,那效果又会怎样?”

    生答:“父亲笑着想说什么,可是张开的嘴巴又合了起来。”这个答案很妙!“父亲笑”呼应“很轻松似的”,显然这位学生读懂了“很轻松似的”并不只是心理描写,亦是神态的另一种描绘。“想说什么,但欲言又止”,体现父亲的含蓄深沉,前文中父亲的话语也不多,离别了,照样只有那句“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朱自清先生的“简笔画”,看似平淡,却不是简单的质朴。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或许通过补白手法,教师点拨,学生反复咀嚼,便可以展现出来。

    3.那短短的六句话

    纵观全文,父亲仅对朱自清说了六句话。在回家奔丧见满院狼藉的我簌簌流泪时,父亲说了,“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安慰的话如此简洁有力!在浦口车站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时,父亲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借口如此模糊却打动人心!在他将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后,“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在我催促他走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橘回来即将分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时又说,“进去吧,里边没人”。关切的话语如此细微体贴恋恋不舍!父亲没有对我啰嗦,然而,他却对谁啰嗦了呢?他“再三叮嘱茶房”,还“颇踌躇了一会”,下文“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更忙着和脚夫讲价钱。他不和我啰嗦,一方面怕我嫌他,另一方面也是父子生隙还未顺利沟通,还有什么原因?不要忘了,当时正是朱家祸不单行时,风尘仆仆的父亲正要远去谋职,家中亏欠甚多,还要忍得丧母之痛。

    处于人生之冬的父亲,更加深沉含蓄,掩饰着内心的情感,在短短的六句话背后,还有千千万万句想说的话,想吐的情,隐藏的深情何尝不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的?

    《背影》的美,不是轰轰烈烈血脉喷张的,而是在朦胧、淡淡的忧伤中,笼罩在灰灰的尘埃里的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美。同时,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诸如父子之间的矛盾纠葛,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的痛楚与封建传统之间的冲突等,是需要挖掘的。在教学时,我们不妨聚焦镜头,在文字未说尽未说透的地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背影》的美在“显与隐”之间渗透。

    二、“红与黑”——爱的沉重

    再看父亲在爬月台时那白描式的经典形象:“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此时步履蹒跚的、肥胖的、也许在家无需做事的父亲,竟为了那橘子过铁道攀月台。朱自清在描述回忆场景时,大致是采用西洋绘画里的素描,又像是一幅淡淡的中国水墨画。父爱通过凝固的“背影”,定格在读者心中。

    学生会更容易注意他的动作“攀”“缩”“探”,还有“蹒跚”“慢慢”,很少盯着外貌描写。然而,如果教师可以强调一下两个语词“黑布”、一个短语“深青布”,学生立刻联想起前文“祖母去世”“奔丧”的背景,甚至还有学生意识到父亲放在火车座位上给我的“紫毛大衣”,灰暗的色彩,灰暗的心情写照,笼罩在字里行间,与前文呼应。用笔极淡,却饱蘸泪水。转而,“朱红色”的橘子买回来了。这一簇鲜艳的红色,抹开了父亲郁积已久的悲伤,父亲抱着“轻松”回来,那股子轻松,是为人父的责任使然,更是一个伟岸的传统父亲形象。父爱的伟大是靠承担来丈量,时间的沉淀才使得这份父爱历久弥深。

    在教学第6段时,点拨学生进行前后对比,红与黑的色彩对比,前后父亲的行为对比,在对比中充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爱。父亲的泪是为我那句“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總觉他说话不大漂亮”,更为我那句“唉!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而流。爱的真,才有爱的痛。

    《背影》写的是极平常极琐碎的家庭之事,其意切,其情真,其拳拳之心眷眷之情写尽了朴素背后的苍凉。如果我们能从“显”与“隐”这对矛盾出发,挖掘文字背后丰厚的意蕴,我们将会看到一对父子间的恩怨与一位隐忍深沉的父亲。如果我们能从素描中汲取单色或用色对比造成的美学效果,用于我们的教学,那我们将更鲜明地看到一个忏悔的我与一位忍辱负重的父亲。带着这样的探索,《背影》将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2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