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养鸡育雏期饲养管理要点

    唐建平

    摘要:简要阐述了林下养鸡育雏期饲养管理的要点,包括饲养品种的选择、养鸡育雏场址的选择以及饲养管理的技术要点三个方面,旨在对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加以推广。

    关键词:林下养鸡;育雏期;饲养管理;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31.4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8)03-0034-02

    当前中国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强调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制定了耕地保护政策,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禽畜类养殖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进程,生态农业与生态养殖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全新形式。而林下养鸡作为生态养殖的一种,可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饲养品种的选择

    林下养鸡可以选择体型适中、适应性强、抗逆性强且具有较好觅食能力的品种,例如黄鸡、麻鸡等。另外,如需引进种蛋或者鸡雏,则需要从正规厂商引进,并查看厂商的生产许可证以及《动物防疫合格证》。应该选择来自非疫区的厂家,经过产地检疫并拥有检疫合格证的鸡群,并将同一产地的鸡群饲养于同一鸡舍。

    2 林下养鸡育雏场址的选择

    2.1 鸡场场址的选择

    林下鸡的饲养场址应当选择在背风向阳的缓坡地带,保持与兽医站、畜牧场、屠宰场等环境的空间距离至少控制在2 km。山区林下鸡的放养需要确保饮用水源的卫生与干净,可以选择具有灌木、荆棘或阔叶林等植被的山区进行放养,或者在养殖场内种植铁线牡丹、蓑草、苦碟子、翻白草、卵穗苔草等鸡群喜食植物,以丰富鸡群的食物来源[1]。

    2.2 饲养鸡舍的建设

    2.2.1 育雏鸡舍 育雏鸡舍内应当配置有温度控制装置、饲养槽、饮水设备、水桶、料筒、清扫工具与消毒药剂等,并依据鸡雏生长的需要合理调整配套用具。如果鸡雏在笼中饲养,则需要准备专用的育雏笼进行隔离饲养。如果养殖户地处农村地区,可就地取材建设育雏笼,只要方便鸡雏进食、饮水与清扫等工作即可。

    2.2.2 移动鸡舍 移动鸡舍需要具备足够的保温功能,兼具遮阳、遮风、防雨雪、通风、防外界侵扰与便于鸡群栖息等功能,要求移动鸡舍具有便捷、轻质、耐用等特性,以便于后期拆解或组装。相对而言,移动鸡舍的使用时间较长,且不会受到场地限制,可在林下放养区域轮牧,可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并减少鸡群疫病暴发的几率[2]。同时,移动鸡舍还可以实现对鸡群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同时减少化肥污染,是实现生态养殖与种养结合的有效方式。

    3 林下养鸡育雏饲养管理的要点

    3.1 进苗前的鸡舍消毒

    许多养殖户都会将育雏阶段的鸡在地面平养,待鸡雏脱温之后再进行林下放养。鸡舍地面通常是水泥地面,在鸡雏进舍之前,通常会对鸡舍地面进行清洗并喷洒消毒液,但现阶段主要使用的消毒液对于芽孢结构的细菌消毒杀菌效果一般。针对这种情况,可更换消毒液,采用地面匀洒食盐的方式进行消毒,按照每100 m2铺洒205 kg食盐的标准。以食盐的渗透压效果,析出细菌内的水分,使细菌脱水死亡,具有较好的消毒杀菌效果。此种方式可反复使用,且具有较高的消毒效果与较高的经济价值,并有效降低鸡群感染病菌的几率,提高鸡雏的成活率。

    3.2 育雏前期管理

    3.2.1 合理设定鸡舍温度 在鸡雏进舍前,需要调整鸡舍温度,养殖户通常会提前3 d将鸡舍温度控制在35 ℃左右,但实际上,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鸡雏进舍前,可以随机选择若干鸡雏,计算鸡雏的平均重量,如果平均重量超过35 g,则第1天的温度可以设定为35 ℃;鸡雏平均重量为33~35 g,则第1天温度可以设定为36 ℃;如果鸡雏的平均体重在30~33 g,则第1天温度可以设定为37 ℃;如果鸡雏的平均体重在30 g以下,则第1天的温度可以设定为38 ℃,并适当提高鸡舍内的相对湿度,以便于鸡雏吸收其腹腔内的卵黄,增强母源抗体,提高鸡雏免疫力。同时,在进入鸡舍后,需要对鸡雏补充饮水,并在饮水中增加多种维生素与葡萄糖,以便于鸡雏及时恢复体力。饲料的添加则可以根据鸡雏的具体情况适当延迟,过早的开食不利于卵黄的吸收。在雏鸡入鸡舍的第2天,就可以适当降低鸡舍温度。

    3.2.2 育雏鸡舍通风 育雏鸡舍需要进行适当通风,以避免由于鸡舍内较差的空气质量导致鸡群受到病菌感染。需要注意的是,鸡雏对于温度相对敏感,因此通风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若气温较高,则在10:00-15:00进行适当通风;若气温较低,则紧闭门窗。按照“无风则通,有风则减”的原则控制通风。若养殖场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装设空间电场控制系统,定期进行微生物群落的清理工作,以避免在微生物繁衍的作用下影响鸡雏的健康生长[3]。

    3.3 鸡的放养调教与饲养密度控制

    林下鸡的饲养需要首先对其进行调教,按照饲喂、饮水、放养、归巢与上架以及避险等程序进行调教,确保鸡群能够养成习惯,按照指令或信号进行行动。性别不同、日龄不同的鸡群需要分开饲养,按照土壤对于禽畜类排泄物的承载能力,并结合地面植物的生长情况确定单位面积饲养数量。

    林下鸡的饲养需要合理确定放养时间,按照技术要求,放养时间应当超过120 d,鸡雏脱温之后,要在气温不低于15 ℃的白天放养,温度较低的季节,应当将放养时间限制在50 d左右。最初的放养阶段应当将时长控制在每天3 h左右,进行小范围放养,随着鸡雏或鸡群对外部环境的逐渐适应,缓慢延长放养时间与放养空间。

    3.4 鸡群的饮水与补料

    林下鸡放养过程中外部环境中的水源较少,需要人为地在鸡群活动范围之内设置饮水设备,需要符合《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的规定与要求。对于鸡群的补料需要按照鸡群的日龄、生长情况、植被类型、外界天气等因素,合理确定补料次数、时间、营养配给以及补料量等。在温度较高的夏季与秋季,可以适当减少补料;在温度较低的冬季与春季,可以适当增加补料。鸡群的喂料量需要根据鸡群日龄的长短而确定,30~60日龄的鸡群,每天补料应当在50~70 g;60~100日龄的鸡群,每天补料需要控制在70~100 g;100以上日龄,每天补料需要控制在100~150 g。

    3.5 鸡群的轮牧、种草与防虫管理

    林下鸡群的饲养,需要将放牧场划分为若干区域,以围栏相隔,进行分区轮放,每个饲养区域面积控制在1 334~2 668 m2,轮空的饲养区域,应当进行土壤翻松、清理、种草等工作,草种选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种的方式,例如,可以按照1∶5的比例混种白车轴草与黑麦草。在夏季的夜晚,蚊虫较多,会对鸡群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采用黑光灯来吸引虫蛾,每个鸡舍中至少放置2盏灯。林地、菜地或山地等环境下的防虫管理工作,可以先将鸡群引到安全地带,继而喷洒低毒性的农药,晴天经过7 d以上的闲置,雨天经过5 d以上的闲置才可以进行放养,并做好解毒的准备,以避免鸡群受到農药毒性的影响。

    3.6 林下养鸡育雏的常见病防治

    3.6.1 鸡新城疫的防治 鸡新城疫是较为常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也被称作亚洲鸡瘟,发病时间极短,病势凶猛,且具有较快的传染速度,会造成较大的死亡率。鸡新城疫的主要病征包括呼吸困难、便稀、神经紊乱、黏膜出血等,对于养殖户而言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具体的防治主要依靠疫苗的免疫功能,10~15日龄左右的肉鸡需要进行Ⅱ系疫苗的滴鼻接种,在35日龄,需要使用Ⅱ系疫苗进行投水接种。或者在鸡雏3日龄的阶段,以滴鼻的方式接种新支二联疫苗,在10日龄与30日龄使用克隆苗投水接种。土鸡3日龄就可以使用滴鼻的方式接种鸡新城疫支气管炎二联疫苗,10日龄与30日龄使用单克隆投水进行病体免疫,在60日龄注射Ⅰ系疫苗。在疫苗免疫的同时,也需要注重鸡群生活环境的消毒与杀菌,如果发现病鸡则立即将之隔离,对鸡舍消毒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以确保病情不会蔓延。

    3.6.2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是由于冠状病毒属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所引起的,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且只会在鸡群之间相互传染,具有较大危害,具体病征包括呼吸困难、发出啰音、咳嗽、张口呼吸、喷嚏等,死亡率不高但很容易导致产蛋鸡感染影响鸡蛋质量。具体防治措施包括:①疫苗防治。3~5日龄的鸡雏以滴鼻的方式接种疫苗,或在饮水中增加疫苗计量,1~2月之后,增加疫苗计量,进行加倍免疫。②疾病治疗。a.使用咳嗽康,用开水煎药,0.5 h之后加入25 kg左右的冷水,用于鸡群的日常饮水,连续服用一星期左右,可以同时在饲料中按照每50 kg加入50 g盐酸吗啉胍原粉来提高药性;b.使用强力霉素原粉,按照10~20 kg/g的规格加入清水,用于鸡群的日常饮水,连续服用3~5 d。

    4 小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生态养殖业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以林下养鸡为主的生态养殖业必将逐渐成为禽畜类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向。中国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带动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禽畜类产品的需要也更加强调安全与健康,而林下养鸡所生产出来的肉蛋产品相比之下具有更好的口感与味道,也能够满足当前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需要,因而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谭 诚.浅析林下养鸡的饲养管理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9):79-80.

    [2] 张永生,彭 园.林间养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J].中国家禽,2016,36(2):60-61.

    [3] 郑 鑫.林间放养土鸡饲养管理技术要点[J].当代畜牧,2016(26):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