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生本学主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问题链设计

    许丽萍

    【内容摘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的两大人力因素。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现象,是保证顺畅开展和活动效果的基本前提。实现师生互动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种,“问题引领”则是其中不容忽视且无可替代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所说的“问题链”教学法,不仅是“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实质性体现,而且在激发学生情趣、引领学习思维、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质量效益等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无可替代的正强化作用。时至今日,“问题链教学”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并逐步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发展态势。那么,在初中语文学科活动中,如何切实构建“问题链”教学基本模式呢?本文试对此简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学主理念? 教学问题链设计? 教学相长

    所谓教学“问题链”,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教学目标为根本指向,教师把教学内容设置成以“问题”为实际纽带,以“知识形成发展与培养学习思维能力”为主线,以师生互动为基本形式的新型活动模式。它绝非多个问题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多元化、层级性和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其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即在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训练与强化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学用结合”。如何有效构建“问题链·导学”基本模式呢?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在简要解析问题链基本特点基础上,主要就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简要性阐述。

    一、简要解析“教学问题链”的基本特点

    通俗说来,“教学问题链”就是在一定内在联系下,教师把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轉化为一串“问题”,形成“问题链”现象,并以此来组织开展与有序推进教学活动。其根本做法即在于——教师通过创设或者引入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发现、解决、感悟”问题过程中,形成师生交互作用并共同进行设疑、释疑的动态性发展过程。它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回忆与自我建构开始,重在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探索过程,进而达成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终极性目的。教学问题链的设计与应用,应当而且必须讲究“连贯、递进、多向、开放”的基本特点。它不仅体现“生本学主”的新课程精神和要求,还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和优质平台。值得强调的是,“问题链”从形式上来看,是一问接着一问,一环套着一环;从目标和任务上来说,在“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的状态和引领下,就好比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把问题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让学习思维形成一次飞跃。有鉴于此,“问题链”绝不是“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简单相加,而必须是在“师生互动”下的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与发现。离开了这一基本特点和要求,“问题链教学法”也就显得没有意义。

    二、对初中语文教学问题链设计的有效性探究

    “教无定法,确有章法。”关于教学问题链的设计问题,没有相对固定的套路可循。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因势利导、实事求是,才更具灵动性和实效性。笔者历经一段时期的探究和反思,初步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

    1.“集中式”教学问题链的有效设计与提出

    所谓“集中式”问题链,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语篇内容尤其是中心主旨,在围绕教与学“主要目标”这种前提下,认真设计并有效提出具有“引领与启迪”性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应以文本线索为根本,能够突出重点,对于学习并理解重点、触摸并消除难点等现象具有相当意义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说来,就是通过问题的明确指向和有效引领,能够比较清楚地明了文本中心内容与主要脉络,以此让学生通过对“问题链”的逐步解答,从中切实感受到了语篇的行文思路和中心思想。以《我与地坛》课文为例。有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活动环节,采用“集中式”提问方式设计教学问题链如下:(1)请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课文主要内容;(2)文本一些人物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3)地坛对于“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4)地坛又为“我”准备了什么呢?由上述可以感知,在这种“问题链”现象中的每一个问题,看起来相对独立,它们却都是通过“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现象这根红线,能够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不仅如此,只要遵循这一“链条”现象并逐层地打开,就能够让学生真正理清文本脉络以及讲述内容的丰富涵义,最终达成感悟作者情感和中心思想的学习目的。在这种“问题链”展示后,以此引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文,反复品读重点段落,再通过“学习小组+集体形式”等活动最终解决上述所有问题。

    2.“启发式”教学问题链的有效设计与提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笔者从实践中总结认为,无论“激励”还是“唤醒”抑或“鼓舞”,归根到底,集中地体现在一点上,这就是——“启发式下的思维引领”。“启发式”教学古来有之,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善于采用“启发式”提问方式,认真设计并通过相应的“问题链”开展学科活动,不仅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降低他们对于教师的依赖性,更加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与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意识和行为能力。以鲁迅笔下的《祝福》为例。小说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下农村妇女群体中的一类典型代表形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设计如下教学问题链:(1)你眼中的祥林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祥林嫂的艰辛生活和悲惨之死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的?由此可知,这种问题链的设计,不仅有利于有效激发学生良好的阅读期待,而且有利于引领他们在阅读活动中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用意,进而向着小说中心思想和作者创作情感快速地趋向靠拢。其效果自是不言而喻的。

    3.“迂回式”教学问题链的有效设计与提出

    所谓“迂回”,即“回旋、环绕”的意思。它一方面是指在思想或表达方式上“绕圈子”的一类性质或一种状态,另一方面还是指道路十分曲折或者一种自然式景象。当然有些时候,也往往用在对于“战时战术”或“工作方法”上的一种比喻说法。本文所说“迂回式”问题链教学设计即是指后一种现象。它与“直接式”是相对而言的,通俗说来,就是绕开“正面”现象或“直接”方式,从不同以往的角度来提出一系列问题,以此引导学生在“曲问”与“曲思”中逐步体会文本的中心思想。以《骆驼祥子》课文为例。“骆驼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阶层的代表性人物,这部小说生动地描述了这一人力车夫主角形象的悲惨命运。文章的主题过于沉重,中心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复杂化现象——难以让人“一眼见底”,而是须要读者认真地去拿捏和思考。有鉴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幽中曲直”的迂回方式,提出问题链现象如下:(1)最初的祥子是什么样子?(2)文中说了哪些事情让祥子逐步地变成了吃喝嫖赌、不思进取的“行尸走肉”了呢?以此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再通过重点阅读并體悟相关语段,认真梳理祥子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前后过程。他们在梳理中逐步地接近主题,也就通过“祥子大变化”读出了当时社会的客观现状。不仅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层级式”教学问题链的有效设计与提出

    “层级式”问题链又叫“阶梯式”问题链。这种教学问题链的设计或者教学提问,就是教师在立足于问题层次性和深度性的阅读视野下而层层深入进行的。这一“问题链”现象,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呈现出了一种比较清晰的“梯度性”。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步步进入文本内容、接近文本主题,而且有利于更好地开展不同个性状态下的“因材施教”活动。还是以《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为例。本文是通过描写“不同阶段、不同事情”来展示祥子发生“大变化”现象的。这种文章的结构本身就是“层层递进”式样,正因为如此,教师善于通过根据各个阶段发生的不同事情来设计相关问题,因此而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后在“积累与积淀”中解决各类问题、得出中心思想。这种“问题链”现象可由教师进行设计如下:文本内容可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内容中又发生了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分别为祥子带来了什么呢?最后祥子发生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现象和道理了呢?再如,在明确“各个阶段”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多人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自愿选择+教师指定”,各领一二阶段进行重点阅读并提出相应问题;然后结合“学生选题+教师定题”内容,以“超市”形式设计出教学问题链。

    结论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问题链”的认真设计和适时提出,确是一项知易行难、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艺术性实践课题,应当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应对和深入探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善于应用“问题链”现象开展学科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化并引导学习思维,而且有利于在教学相长中把他们逐步引向“善教乐学”的良好发展态势。这是“担当与责任”意识,也是“智慧与艺术”体现。

    【参考文献】

    [1] 陈莉莉. 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问题链核心抓取与研究[J].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0(03):6-7.

    [2] 陈英. 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学科教学问题链勾连以及教学推进研究[J]. 文理导航(上旬),2019(12):5-6.

    [3] 陈长青. 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特色教学模式的构建[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0):20-22.

    [4] 刘心强. 构建“乐学模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趣味性[J]. 快乐阅读,2019,09(20):80-81.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