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浅析粉丝文化与舆论引导

    王谦

    【摘要】“粉丝文化”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大众的一种精神诉求,是在大众文化影响下某一个体或群体自我培养和滋生出的一种文化形式,自这种文化现象诞生以来,就始终受到社会褒贬不一的评论。粉丝有时会因为对自己的“幻象”过度消费而造成自我损失,或者对崇拜对象产生过激的行为而引发社会问题的一种偏向于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因为它本身会有过激行为发生的可能,使得大众容易对其产生大量消极的看法,进而形成了消极的刻板印象。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下,大众舆论的传播加重了人们看待真相的不耐心和易怒情绪,从而经常导致某些粉丝和社会大众之间、粉丝与粉丝之间的矛盾产生而又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在面对庞大的信息冲击下,如何处理好信息判定及传播,如何正确看待粉丝文化?一是辩证对待,坚持正能量;二是理性第一,情感第二;三是加强舆论正确引导。

    【关键词】粉丝文化;主观真相;大众舆论

    一、粉丝的起源和发展

    “粉丝”,其实是英文“fans”的音译,特指对某一人或物的喜爱和崇拜。追溯粉丝的起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任何时代都有粉丝的存在,早到古时《诗经》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到唐宋时期对诗词大家、文学大师的崇拜,近代对歌星、影星的追捧等。这些都仅限于个体或群体的单个行为,只能是单纯的“粉丝”,还未能形成“粉丝文化”。

    (一)单向行为的被动型粉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我国文化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开放,以邓丽君、齐秦等为代表的一批港台歌星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通过电视、广播、磁带、录像、报纸等多种渠道,获取自己喜爱明星的各种消息,但由于各种传播渠道的单向性,粉丝们也只能单向地表达自己追随的心愿,被动地接收明星的讯息,加上当时尚处于羞于表达的文化氛围,人们只能默默地、悄悄地承认自己成为“粉丝”的现实,而尚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群体。

    (二)市场经济下的互动型粉丝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品质日渐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诉求也越来越丰富,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主流媒體产业也进入了空前繁荣。以北京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为代表的卫视集群几乎占领了家家户户的屏幕,以珠江经济广播为代表的一大批广播电台开启了直播模式,广播电视事业的繁荣发展给粉丝们提供了彰显个性的平台,同时也降低了粉丝们接触明星的门槛。这使粉丝们的追星历程变得更加简单且容易,粉丝们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与喜爱的明星进行互动,可以在电视直播上与明星通电话,可以在网上写文章发表评论,也可以自发组织线下活动,兴趣相同的粉丝开始集合起来形成有规模的群体性力量,共同为偶像发声,“粉丝文化”开始逐步形成。

    (三)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型粉丝

    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手机的广泛使用,移动5G技术的实践都为网络时代的粉丝们插上了高飞的翅膀。粉丝们在互联网上的参与性和伴随性越来越强,更为活跃的、自主的“粉丝文化”逐步发展壮大。有组织、有规模的群体性粉丝团队在支持偶像的同时,还无形中影响着大数据,拉动着各种消费,其不仅提升着明星的流量、关注和影响力,甚至粉丝的流量还可以左右明星的投票、打榜等结果,粉丝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得到了无限壮大,同时一大批职业粉丝也应运而生。紧跟着新兴媒体的脚步,在这个人人可以发布消息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别人的粉丝,粉丝的定义已逐步扩大化,“粉丝文化”也越来越成规模发展。

    事实上,尽管我们说“粉丝”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类型,但在生活的长河里,粉丝并不是随着时间轴阶段性地存在,更不能被割裂成地区地分别对待,而是应该以发展的眼光对待粉丝的交融,看到粉丝们在彼此多种形态的重叠下得到成长,看到“粉丝文化”在粉丝的发展和成长中逐步形成规模。

    二、同人文——粉丝文化的最初样态

    粉丝文化是大众文化延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一种精神诉求。那么什么是粉丝文化呢?它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的内心对于喜爱崇拜的形象幻化出的一套更加接近于自我喜好的虚拟印象,并同时引发的围绕喜好和追捧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消费。

    同人小说起源和盛行都在日本,而欧美则叫做粉丝小说(fanfiction),同人文和粉丝小说是基本重合的两个圆。[1]同人文最近几年在社会中被广泛提及,一开始接触到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末韩流在中国盛行,那个时候中国充斥着大量的韩国明星“周边”(指围绕明星的各种有纪念意义的衍生物等)。同人文可作为明星周边的其中之一,用来弥补日常情感的缺失和对喜爱的明星的表达,从而为自身带来愉悦,也为明星带去了快速涨粉的机会。

    同人文作为粉丝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体裁和主题逐渐变得丰富起来。然而因为同人文属于明星相关产品的周边衍生物,在根源上还是来源于明星的产物,但为了突破束缚和常规,同人文的类型层出不穷,这些文章一般带着明星本人的名字,但形象却是由作者一人创作。虽然大家约定俗成的明面上说不是真人,但确实是带着看某位明星的前提去看他的同人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明星本身有影响。比如早期的偶像团体EXO,曾经就受到一些写手所写文章的困扰,但公司考虑到圈粉和未来涨粉的计划,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就不了了之了。这些同人文的作者作为衍生品的创作者,正是因为崇拜心理,本着为明星发声的动力,不断为文章中所涉及的明星或团体提供曝光度、人气、热度等,在作者内部形成了独特的知识社区。也就是在自己的粉丝圈层内部,每个人将自己拥有的对某位明星挖掘到的信息贡献出来,为不同作者提供相当可观的写作素材,从而形成由“写手辅助明星,明星资料再创作”的循环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关于网络写作的水平和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网络文学的网站也逐渐趋于商业化。正因如此,对于写手来说,为了满足自身兴趣诉求,达成个性化的写作创作,同人文便得以逐步发展壮大。这种原本的小众文化,在越来越注重个人感受和享乐体验的社会中被逐渐放大,从原本的小众到逐步被人认同直至发展壮大,甚至原本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定也从无人问津到逐步形成流量发展成为粉丝文化。换句话说,粉丝文化在当前大环境的背景下将这种小众文化从角落里推到了台面上,就像一直默默无闻地在“黑暗”中待久了,走进“光明”总会觉得扎眼。这种快速发展势必会给同人文内部和外部的社会大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和对比,让人从开始的不适应逐渐到慢慢适应和接受,到今天的主动或被动地融入,从而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别人的粉丝。

    三、“真相时代”,舆论引导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或物的粉丝,粉丝文化充分彰显了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但自“粉丝文化”诞生以来,就始终受到社会褒贬不一的评论。因为有了粉丝文化,才会有更多围绕粉丝喜好而带来的流量关注和经济消费。但同时,由于粉丝有时会因为对自己的“幻象”过度消费而造成自我损失,或者对于崇拜的对象产生过激行为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理性看待粉丝文化。

    (一)辩证对待,坚持正能量

    多年来,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到粉丝的身上时,往往会给粉丝们贴上不成熟的标签,甚至會很长时间对粉丝文化污名化,把粉丝文化看作是一种剥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非正道文化。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粉丝规模的壮大,粉丝文化已成为推动新媒体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粉丝的情感追求、参与性、互动性又成为拉动消费的巨大抓手。为此,很多商家和偶像为了各自利益的需求,开始屈从于粉丝文化的超级引流能力,而主动迎合粉丝需求,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

    毋庸置疑,我们必须要看到由于粉丝的喜好和需求而带来的互联网经济的繁荣,看到粉丝对于某项事物的快速传播和引流能力,以及由于粉丝有组织的行为和对共同喜好的认可,给某一圈层带来相对稳定性和安定团结,从而产生对于正能量传播的影响力。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粉丝个体的不成熟导致的冲动、盲从所引发的不安定因素,继而产生的负能量传播带来了不良后果。因为它本身带有过激行为发生的可能,使得大众对其产生大量消极的看法,形成了消极的刻板印象。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下,大众舆论的传播加重了人们看待真相的不耐心和易怒情绪,从而经常导致某些粉丝与社会大众之间、粉丝与粉丝之间的矛盾的产生而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因此,面对粉丝文化,我们应当辩证对待,坚持正能量。

    (二)理性第一,情感第二

    在庞大的信息冲击下,作为大众舆论传播主体的主流媒体,究竟该如何处理好信息判定及传播?作为“粉丝”的个体,又该如何面对追星?在很多事件中,粉丝相当于是导火索,是间接原因,粉丝因为爱之切而采取了错误的举措,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相反,如果当初无论是粉丝、明星还是网络写手等,能够理智地对待事件本身,也许我们看到的将会是不一样的结果。“互联网络的开放与便捷,公众可以随意浏览、搜索并下载他们想知道的东西,在虚拟网络环境中,他们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关于某人、某事、某物的观点态度,且这种表达行为具有高 度隐匿性。”[2]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辨别筛选信息,尤其是主流媒体在面对粉丝的不理智和冲动时,更应该第一时间掌握真相,理性分析,不跟风、不盲从、不掺和,坚持从传播正能量出发,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

    (三)加强舆论正确引导

    今天的粉丝文化及其引发的商业消费能力,使得粉丝对于明星的情感寄托更加明显,粉丝与明星的情感不自觉间已形成情感共同体,它更加诱发了粉丝从追星到想要参与明星生活实践的冲动和遇到事情的过激反应。“长久以来,粉丝内心都希望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向往早日可以实现身份的‘去污名化,但是现实却总不尽如人意。”[3]

    如何让粉丝文化与主流文化逐步融合,正确引导“粉丝文化”?一方面要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引导粉丝科学对待互联网生活,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健康表达喜好,不盲目追捧和跟风,更好地传承优秀,拒绝糟粕。另一方面,作为明星本身,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偶像影响力的作用,对崇拜自己的粉丝要有引导、有勉励、有提醒、有忠告,将一切不正常的情绪和负能量杜绝在萌芽状态。理性对待粉丝文化,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下笔对得起时代,发声撑得起未来,我们一定能够迎来粉丝文化与主流文化黄金融合的美好时代,让粉丝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陆静怡.粉丝文化中的同人文现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2靖鸣,姜凯宁.符号互动理论视阈下明星身份的建构与思考[J].新闻爱好者,2020(8):15.

    [3]李建伟,王怡冉.脱饭回踩:一种反转型粉丝行为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9):14.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张红玲